中共泰安市委党校志(1950-2010) 2010年版 PDF电子版下载
- 格式:PDF电子版
- 微信QQ:
- shuij56
县志简介
【书名】:《中共泰安市委党校志(1950-2010)》
【作者】:中共泰安市委党校志编纂委员会编
【出版社】: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
【时间】:2010
【页数】:563
概述
大事记
第一章 建置沿革第一节 领导机构沿革
一、校党委沿革
二、校委沿革
三、纪委沿革
第二节 中层机构沿革
一、内设机构沿革
二、任职情况
第三节 编制沿革
一、编制管理
二、编制沿革
第二章 干部培训第一节 培训轮训班次设置
一、1950~1965年班次设置
二、1966~1976年班次设置
三、1977~1982年班次设置
四、1983~1995年班次设置
五、1996~2007年班次设置
六、2008~2010年4月班次设置
第二节 学习内容与课程设置
一、1950~1965年学习内容与课程设置
二、1966~1976年学习内容与课程设置
三、1977~1982年学习内容与课程设置
四、1983~1995年学习内容与课程设置
五、1996~2010年学习内容与课程设置
第三节 干部培训的组织与管理
一、干部培训规划管理
(一)1950~1965年培训规划管理
(二)1966~1976年培训规划管理
(三)1977~1982年培训规划管理
(四)1983~1995年培训规划管理
(五)1996~2010年培训规划管理
二、干部培训组织管理
(一)1950~1983年组织管理
(二)1984~1995年组织管理
(三)1996~2010年组织管理
三、学员管理
(一)1950年4月~1967年2月学员管理
(二)1972年9月~1984年3月学员管理
(三)1984年4月~1993年11月学员管理
(四)1993年12月~2010年4月学员管理
第三章 学历教育第一节 班次类别
一、脱产大专班
二、电大与刊授
三、业余函授教育
(一)市业余大专班
(二)中央党校函授班次
(三)省委党校业余班次
第二节 教育体制与管理机构
一、教育体制
二、管理机构
第三节 专业、学制与课程设置
一、专业与学制
二、课程设置
(一)市脱产大专培训班课程设置
(二)市业余大专培训班课程设置
(三)专业证书班课程设置
(四)中央电大班课程设置
(五)辽宁刊授马克思主义理论大专班课程设置
(六)中央党校函授专科班课程设置
(七)中央党校函授本科班课程设置
(八)中央党校函授高中起点本科班课程设置
(九)省委党校业余教育专科班课程设置
(十)省委党校业余教育续读大专班课程设置
(十一)省委党校业余教育插班大专班经济管理专业课程设置
(十二)省委党校业余教育本科班课程设置
(十三)省委党校在职研究生班课程设置
第四节 学历待遇
一、中共中央关于党校学历的有关规定
二、山东省委关于党校学历的有关规定
第五节 学历教育管理
一、招生管理
二、教学管理
三、考试管理
四、班级管理
五、学籍管理
(一)学籍取得
(二)学籍注册
(三)学籍注销
(四)学籍档案
第四章 师资队伍建设第一节 师资构成
一、大学生毕业分配
二、社会选调
三、公开招考
四、外聘兼职
第二节 师资培养
一、业务培训
(一)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对教研人员的校内培养
(二)重视对中青年教师的培养使用
(三)重视市情培训,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二、在职进修
(一)有计划地选派教研人员外出进修
(二)积极为教研人员创造条件,纳入泰安市人才培养工程
三、学历提升
四、包村挂职调研
(一)鼓励教师开展社会调研
(二)选派教师包村调研
(三)安排教师挂职锻炼跟班学习
五、学术砺练
第三节 职称评聘
一、职称评聘工作
二、职称评聘制度
(一)考核内容为德、能、勤、绩
(二)考核分四个档次
(三)考核的方法、步骤
第四节 尊师重教
一、政治尊重
二、工作支持
三、生活关心
四、落实待遇
第五章 干部队伍建设第一节 管理机构
第二节 干部管理
一、干部录用
二、干部流动
三、干部考核
(一)各处(部、室、院)工作考核
(二)个人工作考核内容及计分标准
(三)考核等次确定
(四)考核结果运用
第三节 培养使用
一、思想教育
二、干部培训
(一)领导干部参加培训情况
(二)机关党支部(机关党委)组织、参加学习培训情况
(三)挂职调研跟班学习
三、提拔使用
第四节 离退休人员管理服务
第六章 教学工作第一节 管理体制与机构
一、管理体制与行政机构
(一)1950年4月~1972年8月
(二)1972年9月~1984年3月
(三)1984年4月~1993年11月
(四)1993年12月~2006年12月
(五)2007年1月~2010年4月
二、管理职能
(一)1957年12月制定《各科室工作试行条例(草案)》
(二)1984年10月制定《各科室工作职责范围》
(三)1993年12月教务科升格为教务处(副县级)
第二节 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
一、教学改革的历史回顾
(一)1950年4月~1972年8月
(二)1972年9月~1984年3月
(三)1984年4月~1989年底
(四)1990~2000年
(五)2000年进入新世纪以后
二、教学内容的改革创新
(一)教学内容改革原则
(二)实行“三三制”课程设置模式
(三)优化教学模块布局
三、教学方式的改革创新
(一)讲授式教学
(二)互动式教学
(三)模拟式教学
(四)大堂研讨式教学
(五)案例式教学
(六)校外开放式教学
(七)校内开放式教学
(八)推行自主选修小班教学
(九)推行“一对二”个性化教学
第三节 管理制度
一、教学专题管理制度
二、优秀教学改革专题奖励制度
(一)新的教学方法以互动式教学为核心
(二)对实施新教学方法的优秀教学专题给予奖励
(三)新教学方法专题的效果评估和优秀专题认定办法
(四)课前准备
(五)存档汇编
(六)新教学方法测评结果使用
三、教研部室跟班制度
(一)跟班教研部室的确定
(二)跟班教研部室的工作职责
四、考核管理制度
(一)建立教师教学质量考核评估制度
(二)建立学员学习质量考核评估制度
第四节 信息化建设
一、校园网建设
二、党校网站建设
三、多媒体教学建设
四、数字化图书馆建设
五、中央党校远程教学B级站建设
六、办公自动化系统
七、数字管理平台建设
第五节 图书馆工作
一、图书馆建立与沿革
二、馆藏与设施
(一)馆藏
(二)设施
三、管理制度
第七章 科研工作第一节 管理体制与机构
一、管理体制
二、管理机构与职能
(一)学术委员会
(二)科研处
第二节 制度建设
第三节 科研活动
一、学术交流与理论研讨
二、社会调研与课题立项
三、教材编著
四、科研评奖
第四节 科研成果
第五节 校刊及辅助资料
一、校刊创办与发行
二、辅助资料
三、栏目设置
四、作用发挥与社会影响
第八章 机关党建第一节 机关党群组织沿革
一、机关党组织沿革
二、群团组织与活动
第二节 党建活动
一、思想政治教育
(一)形势任务和政策的学习教育
(二)制定、健全完善相关规章制度
(三)开展中央、省委、市委统一部署的各项政治教育活动
二、党性锻炼与党性修养
(一)制度建设
(二)党性锻炼活动
三、组织生活
(一)制度建设
(二)组织生活
四、党风廉政建设
(一)制度建设
(二)党风廉政建设活动
第三节 精神文明建设和党校文化建设
一、精神文明建设
(一)文明机关创建
(二)健全完善制度
二、党校文化建设
第九章 行政后勤工作第一节 办公室工作
一、车辆管理
(一)车辆购置和使用
(二)车辆及驾驶人员管理
(三)汽车修理
(四)汽车燃油
(五)车辆管理制度
二、接待管理
三、文档管理
四、业务指导
五、通讯管理
第二节 校址变迁与基础设施
一、校址变迁
二、基础设施
三、管理制度
第三节 财务管理
一、历史沿革
二、收支情况
三、管理方式
四、制度建设
五、固定资产管理
六、财务档案
第四节 水电暖管理
一、供水情况
二、供电情况
三、供暖情况
四、相关制度
第五节 医疗卫生与计划生育
一、卫生室的主要职能
二、人员配备与医疗设施
三、医疗服务
四、医药费用管理
五、计划生育工作
第六节 第三产业兴办与后勤服务社会化
一、第三产业
二、后勤服务社会化
第十章 人物与荣誉第一节 历任校领导班子成员
第二节 处室负责人
第三节 教授、副教授
第四节 省、市级先进人物
第五节 荣誉
附录 文献资料中共泰安地委党校建设规划 1983年4月
中共泰安地委党校关于实现党校教育正规化的初步规划 1983年5月22日
关于中共泰安地委党校举办培训班的批复 鲁干教字〔1984〕6号
关于泰安市委党校体制问题的批复 鲁编〔1991〕215号
中共泰安市委党校1991~1995年干部培训实施意见 泰党校字〔1991〕第31号
关于重申党校大学专科、本科、研究生班毕业学员待遇问题的通知 泰组通字〔1992〕19号
中共泰安市委党校深化改革的意见 泰党校字〔1993〕第2号
中共泰安市委关于加强党校工作的意见 泰发〔1994〕第43号
中共泰安市委党校“九五”发展规划 泰党校字〔1996〕第19号
中共泰安市党校学术委员会暂行条例 1997年11月17日校党委会通过
中共泰安市委关于加强和改进党校工作的意见 泰发〔2000〕第12号
中共泰安市委党校“十五”干部教育培训规划 泰党校字〔2002〕24号
中共泰安市委关于加强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意见 泰发〔2007〕第16号
中共泰安市委党校校务委员会关于全面加强校委领导班子建设的意见 泰党校字〔2007〕8号
中共泰安市委党校关于弘扬党校文化、推进党校各项工作再上新水平的意见 泰党校字〔2008〕14号
中共泰安市委党校干事创业、争先进位工作意见 泰党校字〔2008〕37号
中国共产党党校工作条例 2008年10月29日
关于印发科研管理制度的通知 泰党校字〔2009〕40号
关于印发《关于党员干部在党校学习培训期间加强作风建设有关问题的暂行规定》的通知 泰党校字〔2009〕49号
中共泰安市委关于贯彻《中国共产党党校工作条例》的实施意见 泰发〔2010〕第4号
后记
· 中共泰安市委党校志(1950-2010) 2010年版 PDF电子版下载详细记录了本地的历史、地理、风俗、人物、文教、物产等是广大青少年、海外游子了解家乡、热爱家乡、传承历史文明、建设美好家乡的重要载体和平台的专书。
· 本中共泰安市委党校志(1950-2010) 2010年版 PDF电子版下载是PDF电子版不是实体书,PDF电子版可以在电脑、手机上浏览,请您知晓。您可以联系我们查看更多本志的截图
· 需要本地其他志书(地名志、人物志、水利志、植物志、交通志、教育志、农业志、文物志、工业志、土地志、方言志、民族志等)或文史资料请在网站上方搜索框输入地名或关键词检索(例:洪洞)
·有需要联系v;shuij56
摘要:本文旨在对《中共泰安市委党校志(1950-2010)2010年版》进行深入的分析与阐述。这本党校志是对泰安市委党校历史的全景式总结,涵盖了党校自1950年至2010年间的变迁与发展,展示了党校在不同时期的使命与责任。在本文中,首先通过对党校志的出版背景进行简要回顾,揭示其重要性;其次,文章从四个方面详细剖析了党校的历史、教学成果、党性教育以及社会责任等内容,最后结合党校志的总结性作用,探讨其对泰安市委党校未来发展的启示与借鉴意义。
1、党校志的历史背景
《中共泰安市委党校志(1950-2010)2010年版》不仅是对泰安市委党校历史的总结,更是泰安地区社会主义建设和党员教育的重要文献。泰安市自建党以来,党校便承载着培养政治干部和党员的重任。尤其在1950年后,泰安市委党校的发展经历了多个重要阶段,每一个时期都与党和国家的政治、经济改革紧密相连。党校志的出版正是为了回顾这一历史,展示党校在党风建设、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泰安市委党校自1950年成立以来,历经了不同的政治风云与历史变迁。从建校初期的简陋设施,到后来的不断扩建与完善,党校在各个历史时期都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特别是在改革开放后,党校不仅是领导干部理论学习的基地,也成为了党员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党校志通过梳理这一发展历程,展示了党校的历史价值和教育贡献。
从更广的视角来看,《党校志》不仅记录了泰安市委党校的发展轨迹,也映射出中国共产党党校体系在不同历史时期所承担的责任与使命。尤其是进入新世纪之后,党校在党风廉政建设和党员队伍建设中的重要性愈加突出,成为了党和国家治国理政的关键一环。
2、泰安市委党校的教学成果
《中共泰安市委党校志(1950-2010)》详细记录了党校在60年间所取得的教学成果。党校的教育体系从最初的简易课堂到如今的多元化、系统化教学,逐步发展成为综合性较强的培训机构。党校志不仅展示了学校的教学理念与内容,还重点阐述了党校如何在不断变化的政治环境中更新和优化课程设置,以适应党和国家的需求。
在教学成果方面,党校通过开设政治理论、经济学、历史学等课程,培养了大批政治干部与基层党员。特别是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党校以提高领导干部的理论水平与工作能力为重点,不断创新教育模式,积极与时俱进。党校不仅是党务工作者的重要学习基地,更是全面提高干部素质的重要平台。
党校教学的核心在于党性教育与思想政治工作。通过不断强化党性修养,党校不仅帮助学员树立正确的政治观念,还提升了他们在社会中推动政治工作的能力。党校志特别提到,教学成果的取得不仅仅体现在课程内容的更新上,更在于教育过程中党员思想观念的转变与政治责任感的增强。
3、党性教育的创新与发展
党性教育作为中共泰安市委党校的核心使命,一直是党校工作中的重要内容。《中共泰安市委党校志(1950-2010)》详细回顾了党性教育的创新与发展历程。自党校成立之初,党性教育就成为了党校教育的重点。随着历史的演变,党性教育内容逐渐丰富,形式也日益多样化。
进入新时代,党性教育的内涵不再仅仅停留在传统的政治理论学习上。随着社会变革的深入,党性教育逐渐向更广泛的社会责任教育扩展,着重培养干部的责任感、使命感以及为人民服务的意识。党校志中提到,党性教育的创新不仅仅体现在教学方法上,更是在党校的文化建设与党员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深刻变化。
为了适应新时代的发展需求,党校还在党性教育中融入了更多的实践内容,组织学员开展社会实践活动,通过与地方经济发展、民生问题等实际课题的结合,让党性教育不再是抽象的理论,而是具体的社会行动。这一创新方式有效增强了学员的党性修养,并使得党性教育的效果得到了更广泛的认可。
4、社会责任与党校的作用
《中共泰安市委党校志(1950-2010)》的一个重要方面是阐述党校在社会责任和党校作用上的体现。党校不仅是培养干部和党员的地方,还肩负着推动社会发展的责任。党校志回顾了党校如何通过培养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的领导干部,推动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
党校通过系统的教学和全面的政治训练,为泰安市以及更大范围内的政治发展培养了大量优秀的政治人才。党校不仅为政府机关提供了政治智库,也为民众提供了更多了解和参与政治的途径。党校志中提到,党校在提升社会政治意识、激发社会成员参与公共事务的热情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同时,党校还通过加强与社会各界的联系与互动,提升了党校的社会影响力。党校不仅承担着传统的党员干部教育任务,也积极推动社会的和谐与发展,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党校志对这一作用进行了详细阐述,强调了党校在履行社会责任中的独特地位与作用。
总结:
《中共泰安市委党校志(1950-2010)》为我们提供了泰安市委党校六十多年历史的宝贵资料。通过对党校发展历程的梳理与分析,本文揭示了党校在党风建设、党员教育、社会责任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党校不仅是培养党务干部的基地,更是推进社会发展、促进政治理念普及的关键力量。
总的来说,泰安市委党校的历史发展及其教学成果,反映了党校教育在不断发展的同时,不断创新与适应新的社会需求。展望未来,党校将继续为社会提供源源不断的政治人才与理论支持,为推动社会进步与国家发展贡献更多力量。
本文由nayona.cn整理

联系我们

关注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