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萨市志》上下册_2007版.PDF电子版下载
- 格式:PDF电子版
- 微信QQ:
- shuij56
县志简介
【书名】:《拉萨市志》上下册
【作者】:拉萨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
【出版社】: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
【时间】:2007/2009
【页数】:1750
【ISBN】:7800579318
【SS码】:12854299
概述
地理卷
第一篇 自然地理
第一章 地质地貌
第一节 地质
第二节 分布
第三节 地貌
第二章 气候
第一节 气候要素
第二节 气候分布
第三节 气象服务
第三章 水文水系
第一节 江河
第二节 湖泊
第三节 水文监测
第四章 土壤与植被
第一节 土壤
第二节 植被
第五章 自然资源
第一节 土地资源
第二节 水资源
第三节 植物资源
第四节 动物资源
第五节 矿产资源
第六节 自然保护区
第六章 自然灾害
第一节 旱灾
第二节 雹灾
第三节 雪灾
第四节 洪涝
第五节 霜冻
第六节 地震
第七节 其他灾害
第二篇 政区建置
第一章 境域
第一节 位置
第二节 建置沿革
第二章 政区
第一节 行政区划
第二节 县(区)概览
政治卷
第三篇 政党群团
第一章 中共拉萨市地方组织
第一节 机构
第二节 中共拉萨市代表大会
第三节 组织工作
第四节 宣传
第五节 统一战线
第六节 纪检监察
第七节 政法协调
第八节 市直机关党建
第九节 党校培训
第二章 政协拉萨市地方组织
第一节 机构
第二节 政协拉萨市委员会议
第三节 履行职能
第三章 群众团体
第一节 工会
第二节 共青团
第三节 妇联
第四节 工商业联合会
第五节 贫下中农牧协会
第四篇 政权
第一章 人大拉萨市地方组织
第一节 机构
第二节 人民代表会议
第三节 履行职能
第二章 政府
第一节 机构
第二节 会议与决策
第五篇 政务
第一章 民政
第一节 机构
第二节 基层自治组织建设
第三节 救济赈灾与扶贫
第四节 拥军优抚
第五节 社会福利
第六节 地名管理
第七节 婚姻登记
第八节 殡葬与陵园管理
第九节 社团管理
第十节 勘界
第二章 人事劳动
第一节 机构
第二节 编制管理
第三节 职称评聘
第四节 工资福利
第五节 人才交流
第六节 劳动就业
第三章 外事
第一节 机构
第二节 接待
第四章 信访
第一节 机构
第二节 来信来访
第三节 信访办理
第五章 法制
第一节 机构
第二节 行政立法
第三节 行政执法与监督
第四节 法律服务
第五节 仲裁
第六篇 政法
第一章 公安
第一节 机构
第二节 刑事侦查
第三节 户籍管理
第四节 交通管理
第五节 消防管理
第六节 监所管理
第七节 治安管理
第八节 安全保卫
第二章 检察
第一节 机构
第二节 刑事检察
第三节 经济检察
第四节 法纪检察
第五节 监所检察
第六节 控申检察
第三章 审判
第一节 机构
第二节 审判制度
第三节 刑事审判
第四节 民事审判
第五节 经济审判
第六节 行政审判
第七节 案件执行
第八节 复查纠正冤假错案
第九节 告诉申诉
第四章 司法行政
第一节 机构设置
第二节 调解
第三节 律师事务
第四节 公证事务
第五节 法制宣传
第七篇 军事
第一章 驻军
第一节 中央驻军
第二节 地方武装
第二章 兵役
第一节 吐蕃军队和藏军兵役
第二节 民兵和预备役
第三节 征兵
第四节 国防动员
第三章 人民防空
第一节 机构
第二节 人防工程
第三节 通信警报
第四节 宣传教育
第五节 组织指挥
第四章 治军
第一节 政治工作
第二节 军事训练
第三节 后勤保障
第五章 战事
第一节 地方战事
第二节 抗击英军入侵拉萨
第三节 平叛剿匪
第六章 双拥
第一节 支前
第二节 拥政爱民
第三节 拥军优属
第八篇 政事纪要
第一章 中央官员驻巡拉萨
第一节 宣慰安抚
第二节 册封致祭
第三节 驻巡与调研
第二章 中共拉萨市委(工委)、市政府施政
第一节 贯彻《十七条协议》和发展社会事业
第二节 平叛改革
第三节 稳定发展
第四节 “文化大革命”运动
第五节 改革开放与经济建设
第三章 在拉萨发生的重大事件
第一节 联姻与会盟
第二节 修寺建城
第三节 拉萨成为交通、贸易重镇
第四节 元朝军队进抵拉萨地区
第五节 拉萨成为格鲁派活动中心
第六节 在拉萨建立甘丹颇章地方政权及噶厦
第七节 在拉萨建驻藏大臣衙门及兵营
第八节 平定郡王珠尔默特那木扎勒谋乱
第九节 福康安在拉萨的活动
第十节 尼泊尔商人事件
第十一节 丹杰林寺事件
第十二节 英军入侵拉萨与《拉萨条约》的签订
第十三节 张荫棠查办藏事
第十四节 十三世达赖喇嘛在拉萨办学建厂
第十五节 拉萨僧俗民众驱逐贝尔
第十六节 林周宗宗本案
第十七节 热振事件
第十八节 西藏地方政府驱逐国民政府在藏人员
第十九节 中国人民解放军进驻拉萨并成立西藏军区
第二十节 平息拉萨地区反革命武装叛乱
第二十一节 西藏自治区在拉萨成立
第二十二节 平息拉萨地区骚乱
第二十三节 中央及自治区在拉萨实施的重大建设活动
第四章 受援工作
第一节 援助政策
第二节 人才援助
第三节 项目与物资援助
经济卷
第九篇 农业
第一章 管理
第一节 农牧业机构
第二节 农牧开发机构
第三节 林业机构
第四节 体制与管理
第二章 种植业
第一节 粮油作物
第二节 蔬菜
第三节 种子
第四节 肥料
第五节 农业技术
第六节 农作物保护
第七节 农田基建
第八节 农业机械
第三章 养殖业
第一节 畜禽品种
第二节 杂交改良
第三节 畜种结构
第四节 畜禽疫病防治
第五节 饲草
第四章 农牧开发
第一节 八一农场
第二节 澎波农场
第三节 “3357”项目开发
第四节 “一江两河”开发
第五节 农业综合开发
第六节 扶贫开发
第五章 林业
第一节 天然林
第二节 植树造林
第三节 林木保护
第六章 水利建设
第一节 水利设施
第二节 防洪工程
第三节 水土保持
第七章 副业
第一节 狩猎
第二节 采药
第三节 多种经营
第八章 渔业
第一节 鱼类资源
第二节 渔业生产
第三节 渔政管理
第十篇 工业
第一章 体制
第一节 管理
第二节 工业企业所有制
第三节 产业结构
第二章 国有工业企业
第一节 电力工业企业
第二节 货币制造业
第三节 建材工业
第四节 机械工业
第五节 化学工业
第六节 纺织工业
第七节 食品及饲料工业
第八节 矿业
第九节 藏药制造业
第十节 酿酒业
第十一节 技术改造
第十二节 经营管理
第三章 集体和个体工业企业
第一节 集体工业企业
第二节 个体工业企业
第四章 乡镇企业
第一节 管理
第二节 企业种类
第三节 生产
第十一篇 商贸
第一章 商业
第一节 机构
第二节 商品购销
第三节 经营管理
第二章 对外贸易
第一节 机构
第二节 进出口贸易
第三节 外经贸管理
第十二篇 粮油
第一章 机构
第一节 行政机构
第二节 企事业机构
第二章 征购
第一节 粮食征购
第二节 粮食议购
第三节 合同定购
第四节 敞开收购
第三章 销售
第一节 城镇粮油销售
第二节 农牧区粮油销售
第三节 特用供应
第四章 粮油调运
第一节 调进
第二节 调出
第五章 储藏
第一节 粮食储藏
第二节 油料储藏
第三节 粮油储备
第六章 粮油加工
第一节 粮食加工
第二节 清油加工
第三节 饲料加工
第十三篇 旅游
第一章 管理
第一节 机构
第二节 管理
第二章 旅游资源
第一节 自然资源
第二节 人文资源
第三章 旅游开发
第一节 开发项目
第二节 旅游线路
第四章 旅游服务
第一节 旅行社与导游
第二节 娱乐与购物
第三节 食宿服务
第十四篇 城乡建设
第一章 机构
第一节 行政机构
第二节 企事业单位
第三节 环境保护机构
第二章 城镇建设
第一节 拉萨市建设规划与投资
第二节 拉萨市政设施与绿化
第三节 老城区改造
第四节 县城建设
第三章 房地产管理及房屋建筑
第一节 房产管理
第二节 住宅建筑
第四章 环境保护
第一节 治理废水与废气
第二节 防治噪声
第三节 保护拉鲁湿地
第十五篇 财税 金融
第一章 机构
第一节 财政机构
第二节 税务机构
第三节 金融机构
第二章 财政
第一节 收支体制
第二节 财政收入
第三节 财政支出
第四节 预算外资金
第五节 财政管理
第三章 税务
第一节 税收管理体制
第二节 税种
第三节 税收管理
第四章 金融
第一节 存款
第二节 贷款
第三节 代理业务
第五章 保险
第一节 承保
第二节 理赔
第十六篇 交通邮电
第一章 机构
第一节 交通机构
第二节 邮政机构
第三节 电信机构
第二章 交通
第一节 驿道
第二节 公路
第三节 桥梁
第四节 车辆
第五节 公路运输
第六节 民用航空
第三章 邮政
第一节 邮件
第二节 邮路及投递
第三节 管理
第四章 电信
第一节 电信传输网络
第二节 电报通信
第三节 电话
第四节 移动通信
第五节 管理
第十七篇 经济综合管理
第一章 计划管理
第一节 管理机构
第二节 计划体制
第三节 计划编制
第四节 项目投资
第二章 统计管理
第一节 管理机构
第二节 管理体制
第三节 社会经济统计
第四节 统计调查
第五节 统计资料整理
第三章 工商行政管理
第一节 机构
第二节 市场建设
第三节 工商企业登记管理
第四节 个体私营工商业管理
第五节 经济合同管理
第六节 商标广告管理
第七节 维护消费者权益
第四章 物价管理
第一节 管理体制
第二节 物价审定
第三节 物价监督
第四节 物价指数
第五章 审计
第一节 机构
第二节 财政金融审计
第三节 企业审计
第四节 行政事业审计
第五节 专项资金审计
第六章 土地管理
第一节 机构
第二节 利用
第三节 管理
第七章 质量技术监督
第一节 机构
第二节 传统计量单位
第三节 计量管理
第四节 产品质量监督与认证
文化卷
第十八篇 教育
第一章 机构
第一节 行政机构
第二节 事业机构
第二章 基础教育
第一节 幼儿教育
第二节 私塾教育
第三节 小学教育
第四节 中学教育
第五节 双语 三语教学
第三章 师范教育及其他
第一节 师范教育
第二节 其他学校
第四章 职业教育
第一节 传统职业技术教育
第二节 职业高中
第五章 成人教育
第一节 扫盲教育
第二节 成人初高等教育
第六章 特殊教育
第一节 机构设施
第二节 教育教学
第七章 师资与经费管理
第一节 师资队伍
第二节 教育经费及设施
第十九篇 科学技术
第一章 管理
第一节 行政机构
第二节 科研机构
第三节 科技推广机构
第四节 科技队伍
第二章 科技研究
第一节 科研活动
第二节 科技成果
第三章 科技普及与推广
第一节 科普宣传
第二节 科技推广
第二十篇 文学艺术
第一章 管理
第一节 机构
第二节 文化市场管理
第三节 文化设施
第二章 文学
第一节 文学创作
第二节 小说 散文
第三节 诗歌
第四节 民间故事
第五节 谚语 歌谣
第三章 艺术
第一节 文艺团体
第二节 藏戏
第三节 歌舞
第四节 音乐
第五节 曲艺
第六节 书画摄影雕塑
第二十一篇 藏语 方言
第一章 藏语文
第一节 机构
第二节 运用与传播
第二章 拉萨话
第一节 声调语法
第二节 词汇
第三节 口语
第二十二篇 广播影视
第一章 机构
第一节 行政机构
第二节 事业机构
第二章 广播电影电视
第一节 无线广播
第二节 有线广播
第三节 栏目
第三章 电影
第一节 电影放映队
第二节 电影院
第三节 放映与发行
第四章 电视
第一节 无线电视
第二节 有线电视
第三节 影视制作
第二十三篇 文物
第一章 文物管理
第一节 机构
第二节 管理
第二章 遗址墓群
第一节 遗址
第二节 墓群
第三章 古迹
第一节 宫殿林卡
第二节 古宅
第三节 石窟石刻摩崖
第四节 碑刻
第四章 馆藏文物
第一节 布达拉宫文物
第二节 大昭寺文物
第三节 甘丹寺文物
第四节 哲蚌寺文物
第五节 色拉寺文物
第六节 其他文物
第二十四篇 报刊档案史志编修
第一章 机构
第一节 报纸机构
第二节 期刊机构
第三节 档案机构
第四节 史志机构
第五节 发行机构
第二章 报刊
第一节 报纸
第二节 期刊
第三章 档案管理
第一节 馆库建设
第二节 档案收集整理
第三节 档案运用
第四节 法规建设
第四章 史志编修
第一节 党史研究
第二节 地方志编纂
第五章 发行
第一节 报纸发行
第二节 期刊发行
第三节 图书发行
第二十五篇 医疗卫生
第一章 管理
第一节 行政管理
第二节 医政管理
第三节 药政管理
第二章 医疗
第一节 藏医
第二节 西医
第三节 中医
第四节 医学教育
第五节 援藏医疗队
第三章 卫生防疫
第一节 传染病防治
第二节 地方病防治
第三节 食品卫生管理
第四节 爱国卫生运动
第四章 妇幼保健
第一节 机构
第二节 妇女保健
第三节 儿童保健
第二十六篇 体育
第一章 机构
第一节 管理机构
第二节 事业机构
第二章 体育设施
第一节 公共体育设施
第二节 学校体育设施
第三章 民间传统体育
第一节 赛马 赛牛
第二节 藏式摔跤
第三节 抱石头
第四节 克郎球
第五节 藏式风筝
第六节 射箭和“古朵”
第七节 对弈
第八节 体育游戏
第四章 学校体育
第一节 体育活动
第二节 体育竞赛
第五章 竞技体育
第一节 球类
第二节 田径
第六章 运动会
第一节 参加全国运动会
第二节 参加自治区运动会
第三节 举办市运动会
社会卷
第二十七篇 人口
第一章 人口管理
第一节 机构
第二节 人口统计与普查
第三节 人口政策
第四节 优生优育
第二章 人口变动
第一节 总量变动
第二节 自然变动
第三节 社会变动
第三章 人口构成
第一节 年龄构成
第二节 性别构成
第三节 民族构成
第四节 职业构成
第五节 文化构成
第二十八篇 民族宗教
第一章 管理
第一节 机构
第二节 管理
第二章 民族
第一节 藏族
第二节 汉族
第三节 回族
第四节 其他少数民族
第三章 宗教
第一节 苯教
第二节 藏传佛教
第三节 伊斯兰教
第四章 民族宗教政策
第一节 民族政策
第二节 宗教政策
第五章 宗教活动场所
第一节 寺庙
第二节 神山圣湖庙宇
第三节 寺庙教育
第二十九篇 民俗
第一章 生活生产
第一节 服饰
第二节 饮食
第三节 民居
第四节 行路
第五节 过林卡
第二章 节日
第一节 藏历年
第二节 莫朗青波节
第三节 花灯节
第四节 萨嘎达瓦节
第五节 沐浴节
第六节 雪顿节
第七节 望果节
第八节 吉祥天母节
第九节 燃灯节
第十节 喜庆节日
第三章 出生与称谓
第一节 生育
第二节 人名与称谓
第四章 婚俗
第一节 传统婚姻
第二节 新式婚姻
第五章 礼仪
第一节 祝寿
第二节 礼节
第六章 禁忌与丧葬
第一节 禁忌
第二节 殡葬
人物
一、传
二、简介
三、录
四、表
大事记
考
附录
一、拉萨市山水湖泊、街道、地名表
二、重要文献
三、拉萨市市民文明公约
四、文征
五、有关记述拉萨的书目
六、新编《拉萨市志》文存
索引
英文目录
编纂始末
总后记
· 《拉萨市志》上下册_2007版.PDF电子版下载详细记录了本地的历史、地理、风俗、人物、文教、物产等是广大青少年、海外游子了解家乡、热爱家乡、传承历史文明、建设美好家乡的重要载体和平台的专书。
· 本《拉萨市志》上下册_2007版.PDF电子版下载是PDF电子版不是实体书,PDF电子版可以在电脑、手机上浏览,请您知晓。您可以联系我们查看更多本志的截图
· 需要本地其他志书(地名志、人物志、水利志、植物志、交通志、教育志、农业志、文物志、工业志、土地志、方言志、民族志等)或文史资料请在网站上方搜索框输入地名或关键词检索(例:洪洞)
·有需要联系v;shuij56
摘要:《拉萨市志》上下册(2007版)作为一部集历史、文化、社会、经济、宗教与民俗于一体的综合性地方志书,是了解拉萨市全貌的重要文献。该书不仅梳理了拉萨数千年历史发展的脉络,还对现代化进程中的城市变迁作出了详尽的记录与解读。在编纂方法上,它延续了中国地方志系统的传统,同时注入了现代学术研究的成果,使之具有较强的学术价值与实用功能。本文将从编纂背景与意义、历史文化价值、社会经济记载、学术研究与现实作用四个方面展开阐述,力求展示该志书的独特魅力和深远意义。通过全面分析,可以更好地认识拉萨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独特地位,理解其文化传承与社会发展轨迹,从而为进一步的研究和社会实践提供有力支持。
1、编纂背景与出版意义
《拉萨市志》上下册(2007版)的出版,是西藏地方志事业的重要成果。拉萨作为西藏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历来在西藏历史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编纂市志不仅是对历史的系统整理,也是服务社会发展的重要工程。该志书的问世,填补了学界和社会公众在拉萨整体记述方面的空白。
编纂这部市志的背景,是国家大力推进地方志事业的时代环境。随着地方志编纂工作的制度化和规范化,拉萨市也积极响应,组织专家学者进行全面的资料搜集和编纂工作。这一过程不仅凝聚了政府的重视,也体现了学者们对本土历史的学术热情与责任感。
从出版意义上看,《拉萨市志》承载着传播与保存历史的重要任务。它的出版,不仅为学术研究提供了可靠依据,也为地方政府制定政策、规划发展提供了参考。在一定程度上,它也是拉萨走向现代化进程中的一张历史名片,彰显着地方志在社会发展中的独特价值。
2、历史文化价值体现
《拉萨市志》对拉萨的历史文化进行了系统梳理,从古代吐蕃时期到现代社会的发展,均有详尽记载。它不仅保存了丰富的历史信息,也呈现了拉萨在中华民族历史长河中的独特地位。对于研究西藏与内地交流、民族关系史等方面,它具有不可替代的史料价值。
在文化层面,该志书深入记录了拉萨作为佛教圣地的历史传承。布达拉宫、大昭寺、小昭寺等重要文化遗产的历史沿革在志书中得到了详细描述。这些记载不仅展现了宗教文化的深厚底蕴,也反映了其对拉萨城市格局和社会生活的深远影响。
此外,《拉萨市志》还记载了大量民俗文化内容,包括节庆活动、服饰习惯、饮食文化等。这些生动的记述让读者不仅能看到宏观的历史发展,还能深入了解普通市民的生活图景,从而使拉萨的历史文化更加立体而鲜活。
3、社会经济发展记载
作为地方志书,《拉萨市志》在社会经济方面的记载同样详尽。农业、牧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过程被系统梳理,展示了拉萨在不同历史阶段的经济特色与变迁。特别是进入20世纪以来,经济结构的调整与现代产业的兴起,得到了重点呈现。
该志书中对交通、能源、建筑等基础设施建设的记载,展现了拉萨从传统社会向现代化城市转型的历程。道路、桥梁、电力、供水等领域的快速发展,为社会进步与民生改善提供了有力保障,这些都被详尽记录下来,成为研究城市化进程的重要参考。
社会事业方面,《拉萨市志》对教育、医疗、科技、体育等领域的发展情况都有系统总结。它既记录了发展中的困难与挑战,也呈现了逐步改善与突破的过程。这些记载为后人理解拉萨的社会变迁、掌握社会发展规律提供了宝贵线索。
4、学术研究与现实作用
《拉萨市志》不仅是一部地方文献,也是一份具有重要学术价值的研究资料。其系统性与权威性,为历史学、民族学、宗教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的研究提供了可靠支撑。学者们能够通过该志书获取第一手的地方资料,从而推动学术研究的深入。
在现实作用方面,该志书的出版也具有显著意义。对于政府部门而言,它是一部重要的参考书,可以为政策制定、经济规划和社会管理提供历史依据。对社会大众而言,它是一扇认识拉萨的窗口,有助于增强文化自信与认同感。
随着社会的发展,《拉萨市志》的影响力还将不断延伸。它不仅帮助人们回顾过去,也启发人们思考未来。通过对历史与现实的综合呈现,该志书为拉萨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定位与发展提供了历史参照与文化支撑。
总结:
总体来看,《拉萨市志》上下册(2007版)是一部全面展示拉萨历史、文化与社会的权威性著作。它不仅在学术研究方面提供了丰富资料,也在现实社会中发挥了积极作用。通过对历史的梳理与文化的呈现,它使人们能够更深刻地认识拉萨的独特性与重要性。
这部志书的出版,既是对历史的致敬,也是对未来的启示。它不仅保存了拉萨的记忆,更为拉萨的发展提供了智慧支持。可以说,《拉萨市志》是一座桥梁,连接着过去与未来、学术与社会,成为认识和理解拉萨不可或缺的重要读物。
本文由nayona.cn整理

联系我们

关注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