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都县卫生志 1984年版 PDF电子版下载
- 格式:PDF电子版
- 微信QQ:
- shuij56
县志简介
《宜都县卫生志》
内容简介: 医药卫生实乃关系着人们生、老、病、残、殁,它的社会作用,世人共睹.这项事业在历史进程中,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科学技术的发展,亦在不断地进步着,发展着,然受历史局限,旧时代的医药卫生,非为人民所用,它的发展,受到严重束缚。
编纂人员:赵先玉 , 王荫三
编纂单位:《宜都县卫生志》编纂领导小组
目录
封面
宜都县卫生志
序
宜都县卫生志编纂领导小组名单
图片
目录
概述
大事记
第一章 生机构与医事制度
第二章 卫生防疫
第三章 中医药、中西医结合
第四章 医疗预防
第五章 妇幼保健卫生
第六章 药政药检与药品供销
第七章 医学教育
第八章 人物
附录一 医学科研成果条目选
附录二 死因回顾性调查
附录三 宜都县正常男女学生身高。体重,胸围,坐高标准
后记
· 宜都县卫生志 1984年版 PDF电子版下载详细记录了本地的历史、地理、风俗、人物、文教、物产等是广大青少年、海外游子了解家乡、热爱家乡、传承历史文明、建设美好家乡的重要载体和平台的专书。
· 本宜都县卫生志 1984年版 PDF电子版下载是PDF电子版不是实体书,PDF电子版可以在电脑、手机上浏览,请您知晓。您可以联系我们查看更多本志的截图
· 需要本地其他志书(地名志、人物志、水利志、植物志、交通志、教育志、农业志、文物志、工业志、土地志、方言志、民族志等)或文史资料请在网站上方搜索框输入地名或关键词检索(例:洪洞)
·有需要联系v;shuij56
摘要:《宜都县卫生志 1984年版》是一部全面记载宜都地区卫生事业发展历程的重要文献,它不仅是地方卫生工作的总结,也是研究基层医疗体系、公共卫生政策、传统与现代医学结合以及社会变迁的珍贵资料。本文将从四个方面进行深入阐述:其一,记录了宜都县公共卫生事业的历史演进,从防疫体系到卫生网络的逐步完善,展现了地方政府对健康民生的重视;其二,详细介绍了医疗机构的建设与发展,包括县医院、乡镇卫生院及村级医疗点的建立,反映了医疗服务普及化的历程;其三,着重揭示了防疫与疾病防控的经验,总结了当时对传染病的预防措施与群众健康教育的方式;其四,探索了中西医并重的医疗特色,既重视传统医学的经验传承,也积极引入现代医学的技术力量。通过这四个层面的分析,本文不仅再现了1980年代宜都卫生事业的整体面貌,也为理解当时社会背景下的医疗卫生发展提供了宝贵视角。最后将结合该书对全文进行总结归纳,展望其对当代公共卫生研究的启示。
1、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
《宜都县卫生志 1984年版》对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历程进行了全面的记载。20世纪初期,宜都的卫生状况极为落后,缺乏完善的医疗机构,卫生防疫几乎处于空白状态。随着新中国成立,公共卫生逐渐被提上议事日程,县级政府开始组织卫生防疫队伍,普及基本健康常识,为农村医疗的起步奠定了基础。
进入20世纪七八十年代,宜都县逐步建立起较为完善的卫生体系,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网逐渐成型。通过大规模的爱国卫生运动,城乡环境得到了改善,饮水卫生和环境治理也受到广泛重视,公共卫生面貌发生了明显变化。这一时期的进步不仅仅体现在制度建设上,更表现在群众健康意识的提升。
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还体现在疾病预防的全面推进。传染病的系统防控、免疫接种的普及、以及健康教育的推广,让宜都逐渐摆脱了旧时“多病无医”的困境。志书中所体现出的公共卫生经验,既是当时社会发展的缩影,也是推动后续卫生事业的重要基础。
2、医疗机构的建设与演进
在《宜都县卫生志 1984年版》中,医疗机构的建设占据了重要篇幅。新中国成立前,宜都医疗机构稀少,民众多依靠民间草医和传统偏方就医。到20世纪50年代以后,县医院的建立为地方医疗服务提供了坚实依托,标志着现代医疗体系的初步形成。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乡镇卫生院逐步在各地设立,成为农村地区的医疗中心。这些卫生院不仅解决了农民看病难的问题,也在疾病防控和妇幼保健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卫生志对其建设情况和运行模式都有详尽记载,真实反映了基层医疗机构的成长历程。
除了县医院与乡镇卫生院,村级医疗点的建立是另一个重要环节。大批“赤脚医生”活跃在田间地头,为农民提供便捷的医疗服务。他们虽条件简陋,但在保障农村基本医疗需求、推动医疗服务下沉方面功不可没。这一制度在当时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为现代社区医疗的发展提供了借鉴。
3、防疫与疾病控制措施
宜都县在防疫与疾病控制方面的探索,是《卫生志》中的重点内容之一。建国初期,疟疾、霍乱、痢疾等传染病在农村肆虐,严重威胁着百姓的健康与生命。县政府在上级指导下,积极开展防疫宣传与集中治理行动,逐步扭转了不利局面。
20世纪70年代以后,免疫接种工作得到大规模推广。天花、麻疹、百日咳等疾病逐渐得到有效控制,儿童的健康状况明显改善。卫生志中对接种率的提升以及防疫网络的建立均有详细记载,这些数据不仅反映了防疫工作的成效,也体现了国家公共卫生战略在基层的落实。
除了预防接种,疾病防控还包括广泛的健康教育和群众参与。通过宣传栏、广播、文艺演出等形式,卫生知识逐渐走进千家万户,群众自觉防病的意识明显增强。这种群众性的健康运动,使防疫从“政府推动”逐步转变为“全民参与”,形成了社会共治的良好格局。
4、中西医并重的医疗特色
《宜都县卫生志 1984年版》在描述医疗事业发展时,特别强调了中西医并重的特色。宜都县自古以来便有中医传承,民间草药和土方广泛流传,为农村居民的日常疾病防治提供了重要途径。志书中记录了不少民间医者的经验与案例,反映了传统医学的生命力。
与此同时,现代医学的引入为宜都卫生事业带来了新的动力。县医院和乡镇卫生院逐渐配备了基础的西医诊疗设备,培养了一批专业人才,使得复杂疾病的诊断和治疗逐渐有了科学依据。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式逐渐普及,提升了医疗水平。
这一中西医并重的格局,不仅解决了医疗资源不足的问题,也推动了医学多元化发展。传统与现代的结合,让宜都在有限的条件下最大化了医疗效能,也为后续探索具有地方特色的医疗模式提供了实践经验。
总结:
《宜都县卫生志 1984年版》是一部凝聚时代精神的地方卫生文献,它不仅见证了宜都从卫生落后到逐步建立完善医疗体系的过程,也展示了公共卫生政策在基层的实施路径。通过对公共卫生事业、医疗机构建设、防疫措施以及中西医并重等方面的系统记载,这部志书为研究地方卫生事业的发展提供了翔实资料。
纵观全书,它不仅是历史的记录,更是经验的总结和未来的启示。对今天的公共卫生治理而言,宜都县在1980年代的实践经验仍具有参考价值。通过回顾,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基层卫生工作的复杂性与必要性,并从中汲取推动现代健康事业的智慧与力量。
本文由nayona.cn整理

联系我们

关注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