沾益县水桥小学校志 1951-2003 2003年版 PDF电子版下载
- 格式:PDF电子版
- 微信QQ:
- shuij56
县志简介
沾益县水桥小学校志 1951-2003
内容简介: 编志工作本着以事实为依据,力尽客观公正,不加褒贬,对学校1951至2003年这一历史时期的教育、教学等各项工作进行记载。
编纂人员:张永柱 , 道志德
编纂单位:沾益县水桥小学
内容时限:1951-2003
出版时间:2003年
目录
封面
沾益县水桥小学校志
沾益县水桥小学校志编纂小组
凡例
序言
图片
目录
第一章 沾益县水桥小学历史沿革
第二章 教师简表
第三章 教师部分
第四章 教学管理
第五章 学生管理
第六章 教研工作
第七章 水桥小学学校教师、学生获奖荣誉统计
第八章 沾益县水桥小学历届毕业学生合影留念
第九章 体育工作
第十章 少先队工作
第十一章 共青团工作
第十二章 扶贫帮教工作
第十三章 电化教学
第十四章 管乐队工作
第十五章 非典预防工作
第十六章 房产类工作
第十七章 工会工作
第十八章 党支部工作
第十九章 沾益县水桥小学启智学校
第二十章 邓家山小学
第二十一章 黑桥小学
第二十二章 浑水塘小学
第二十三章 天生坝小学
编志始末
版权页
· 沾益县水桥小学校志 1951-2003 2003年版 PDF电子版下载详细记录了本地的历史、地理、风俗、人物、文教、物产等是广大青少年、海外游子了解家乡、热爱家乡、传承历史文明、建设美好家乡的重要载体和平台的专书。
· 本沾益县水桥小学校志 1951-2003 2003年版 PDF电子版下载是PDF电子版不是实体书,PDF电子版可以在电脑、手机上浏览,请您知晓。您可以联系我们查看更多本志的截图
· 需要本地其他志书(地名志、人物志、水利志、植物志、交通志、教育志、农业志、文物志、工业志、土地志、方言志、民族志等)或文史资料请在网站上方搜索框输入地名或关键词检索(例:洪洞)
·有需要联系v;shuij56
摘要:《沾益县水桥小学校志 1951-2003 2003年版》是一部以地方教育发展为主题的重要史志文献,它忠实记录了云南省曲靖市沾益县水桥小学自1951年建校以来半个多世纪的成长历程。这本校志不仅梳理了学校从初创到壮大的艰辛历程,还展现了新中国教育政策在基层学校的具体落实和实践,反映了社会环境、经济条件以及文化氛围对基础教育发展的深远影响。文章从学校发展历程、师资与教学建设、校园文化与社会联系以及教育改革与未来展望四个方面展开详细论述,力求全面还原一所农村小学在教育史上的真实面貌。通过校志的分析,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基层教育在社会转型中的作用,以及普通教师和学生在教育现代化中的贡献。这不仅是对一所学校的纪实,更是对中国基础教育发展道路的一种见证与思考。
1、学校发展历程
水桥小学创办于1951年,当时正值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国教育事业百废待兴。学校初建时条件十分艰苦,校舍简陋,教学设施匮乏,但在地方政府和群众的共同支持下,学校逐渐形成了初步的办学规模。校志详细记载了这一时期师生齐心协力、因陋就简的动人场景,展现出教育在社会建设中的重要地位。
到了20世纪六七十年代,随着国家教育政策的不断推进,水桥小学在办学条件和师资力量方面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虽然受到“文化大革命”等特殊时期的影响,教学秩序一度受到冲击,但学校始终坚持教育的基本任务,保证了农村适龄儿童的入学率。
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进入90年代,学校的发展迎来了新的机遇。政府加大了对教育的投入,校园基础设施逐步完善,教学楼、操场等建设初具规模,标志着水桥小学迈入了一个相对稳定和发展的新阶段。这一历程折射出新中国农村教育不断探索、逐渐成熟的整体轨迹。
2、师资与教学建设
在校志的记载中,教师队伍建设被视为学校发展的核心力量。建校初期,教师数量有限,水平参差不齐,很多教师既要担负教学任务,又要参与学校建设和社区服务。即便如此,他们依旧保持了对教育的执着追求,用辛勤付出弥补了资源匮乏带来的不足。
随着时间推移,尤其在国家实行“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政策后,水桥小学逐步引进受过专业培训的教师,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得到了显著提升。教师们积极学习新的教育理念,引入现代化教学方法,逐渐摆脱了“填鸭式”的传统教学模式。
教学建设方面,学校注重课程设置的多样化,不仅开设语文、数学等基础课程,还逐步增加音乐、美术、体育等课程,为学生提供更加全面的发展机会。这些举措不仅提升了教学质量,也培养了学生多方面的兴趣和能力,推动了素质教育的落实。
3、校园文化与社会联系
水桥小学的发展离不开校园文化的建设。校志中多次提到,学校非常重视通过开展文艺活动、体育比赛和主题班会来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学生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中,不仅掌握了知识,更养成了良好的品德和团结互助的精神。
与此同时,学校与地方社会保持着紧密的联系。村民们在物质条件有限的情况下,积极支持学校建设,捐资捐物,甚至亲自参与修缮校舍。学校教师也常常参与社会活动,为村民提供文化知识和生活指导,形成了教育与社会双向互动的良性循环。
这种校园与社会的紧密结合,使得水桥小学不仅是教育的场所,更是乡村文化传播和社区凝聚的重要平台。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学校逐渐成为村落精神生活的中心,其影响力远远超出了单纯的教学范畴。
4、教育改革与未来展望
进入21世纪后,教育改革的步伐不断加快,水桥小学也在这一大背景下积极探索新的发展道路。校志中指出,学校开始重视信息化建设,逐步引入多媒体教学,尝试与外界建立更广泛的交流渠道,以提升教学的现代化水平。
在教育理念上,学校更加注重因材施教和学生个性的发展。教师们在教学中不再局限于知识传授,而是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这种转变,使得水桥小学在教育质量上不断取得新的突破。
展望未来,校志强调了继续加强硬件建设与师资培养的重要性,同时呼吁社会各界一如既往地关注农村教育。水桥小学作为基层学校的典型,其未来发展不仅关乎自身,更关乎农村教育的整体进步和社会公平的实现。
总结:
《沾益县水桥小学校志 1951-2003 2003年版》以翔实的史料和生动的记述,展现了一所农村小学在半个多世纪中的奋斗与发展。这部校志既是地方教育史的缩影,也是国家教育政策在基层落地生根的真实写照。它让人们看到普通学校在艰难环境中坚守教育理想的伟大力量。
通过对学校发展历程、师资与教学、校园文化以及教育改革的全方位分析,可以清晰地感受到基层教育所承载的社会责任与历史使命。水桥小学的经验与探索,不仅是对过去的总结,更为未来农村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启示。
本文由nayona.cn整理

联系我们

关注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