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景山建设史 北京区县社会主义建设史丛书 2009年版 PDF电子版下载
- 格式:PDF电子版
- 微信QQ:
- shuij56
县志简介
石景山建设史 北京区县社会主义建设史丛书
内容简介: 编辑说明 一、编写本书以现辖区为主,由于石景山地区1948年12月 才有独立建置,且辖区区划变化较大,为尊重历史,原则按时序 区辖范围编写。 二、石景山建设史绪言简要介绍石景山地区自然状况及 解放前的社会状况,适当追溯民主革命斗争。正文上限为1948 年12月,下限原则上至2008年底。
编纂人员:田利跃 , 迟志禹 , 吴淑俐
编纂单位:中共石景山区委党史办公室
内容时限:1948-2008
出版时间:2009年
出版单位:北京出版社
目录
封面
版权
《石景山建设史》
图片
总序
序
编辑说明
地图
目录
绪言
第一章 解放石景山建设新家园
第二章 顺利过渡稳步发展
第三章 艰辛探索曲折前进
第四章 十年内乱艰难发展
第五章 拨乱反正完成工作重心转移 实行改革开放
第六章 全面改革开放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第七章 深化改革全面发展
第八章 打造北京CRD建设现代化首都新城区
附录
主要参考资料
后记
· 石景山建设史 北京区县社会主义建设史丛书 2009年版 PDF电子版下载详细记录了本地的历史、地理、风俗、人物、文教、物产等是广大青少年、海外游子了解家乡、热爱家乡、传承历史文明、建设美好家乡的重要载体和平台的专书。
· 本石景山建设史 北京区县社会主义建设史丛书 2009年版 PDF电子版下载是PDF电子版不是实体书,PDF电子版可以在电脑、手机上浏览,请您知晓。您可以联系我们查看更多本志的截图
· 需要本地其他志书(地名志、人物志、水利志、植物志、交通志、教育志、农业志、文物志、工业志、土地志、方言志、民族志等)或文史资料请在网站上方搜索框输入地名或关键词检索(例:洪洞)
·有需要联系v;shuij56
摘要:《石景山建设史——北京区县社会主义建设史丛书(2009年版)》是一部集中展现北京石景山区在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主义建设进程的重要著作。全书以翔实的史料、系统的结构和鲜活的案例,描绘了石景山由传统工业区向现代化城区转型的历史脉络,也见证了首都城市发展中独具特色的一页。本文将从四个方面展开阐述:首先,回顾石景山作为北京重要工业基地的形成与发展,揭示其在国家建设中的关键作用;其次,分析石景山区在城市化和民生改善方面的努力,体现社会主义建设“以人为本”的理念;第三,探讨文化教育事业与社会风貌的演进,折射出精神文明建设的成果;最后,关注生态环境治理与未来发展方向,展现石景山在新时期的探索与突破。通过这四个方面的梳理,不仅能够全面理解石景山的建设史,还能从中窥见中国城市化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缩影。
1、工业基地的崛起
石景山区因钢铁工业而闻名,新中国成立初期,这里成为国家重点工业布局的重要一环。首钢的落户不仅带动了大批配套产业的兴起,也奠定了石景山作为北京工业心脏的地位。工业化初期,石景山承担了为国家输送钢材和工业品的战略任务,其建设历程本身就是新中国工业化的缩影。
随着国家工业体系逐步健全,石景山的钢铁产业不断扩张。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首钢职工人数成倍增长,生活区、学校、医院相继建立,形成了典型的“工厂—社区”模式。这一时期,石景山不仅是生产力的聚集地,也逐渐形成了工人文化和社会风貌,展现了社会主义建设的群体力量。
进入改革开放后,石景山的工业发展面临新的挑战。传统重工业的高能耗、高污染问题逐渐显现,产业转型的呼声日益高涨。作为北京市西部的重要工业区,石景山在工业升级和转型探索中,成为北京乃至全国城市工业调整的前沿试验场。
2、城市建设与民生改善
随着工业化的推进,石景山区逐步迈入城市化轨道。早期以工厂宿舍为主的居住模式逐渐向现代化住宅区转型,基础设施的完善使居民生活水平有了质的提升。道路、交通、水电等城市公共设施建设,为石景山的城市格局奠定了基础。
民生改善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体现。石景山在医疗、教育、住房等方面不断加大投入,尤其在“六五”“七五”计划期间,兴建了一批中小学和综合医院,满足了日益增长的居民需求。这些努力展现了社会主义制度注重公共服务和共同发展的特点。
进入21世纪后,石景山更加注重社区建设和社会管理。居民社区服务中心、文体设施、老龄化配套资源不断完善,使石景山逐渐成为一个宜居城区。工业区转型为现代化生活区,标志着石景山在民生改善上的历史跨越。
3、文化教育与社会风貌
文化与教育是衡量城市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石景山在发展工业的同时,并未忽视精神文明建设。20世纪五六十年代,随着工人子女教育的需求增加,大批学校兴建,教育资源逐渐充实。石景山的教育事业既为工业发展提供了人才支撑,也为社会进步奠定了基础。
在文化建设方面,工人俱乐部、图书馆、文化馆等设施相继建立,丰富了居民的精神生活。文艺演出、体育活动以及广播电视的发展,使石景山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社区文化氛围。这些文化载体不仅传递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也增强了居民的凝聚力。
社会风貌的变化是石景山建设史中的重要篇章。从早期的工人集体主义精神,到改革开放后多元文化的融合,石景山逐渐展现出现代都市文化与传统工人文化并存的特点。这种社会风貌的转变,反映了中国社会在现代化进程中的深层变革。
4、生态治理与未来发展
工业化的高速发展不可避免地带来环境问题。石景山区长期受钢铁工业影响,空气污染和生态破坏曾是突出问题。随着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石景山成为北京市推进生态治理的重点区域。关闭首钢主厂区,是这一治理进程中的重大举措。
首钢搬迁后,石景山迎来了转型发展的契机。原有的工业遗产逐渐被改造为文化创意园区和生态公园。例如,首钢园区转型为北京冬奥会的重要场馆,不仅提升了区域形象,也赋予了石景山新的发展动力。这种“工业遗产再利用”模式,成为全国城市转型的典型案例。
展望未来,石景山区的发展目标更加注重绿色、创新与和谐。科技创新产业、文化创意经济以及生态旅游的兴起,使石景山在新时代展现出全新的活力。从工业基地到现代化城区,石景山的未来充满希望,这一发展过程正是中国城市转型的真实写照。
总结:
《石景山建设史——北京区县社会主义建设史丛书(2009年版)》不仅记录了一段区域发展的历史,更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真实缩影。从工业基地的崛起到城市生活的改善,从文化教育的繁荣到生态环境的重塑,石景山的发展历程展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独特优势与探索精神。
今天,当我们回顾这段历史,不仅能够理解石景山的过去,也能从中汲取推动城市发展的经验。石景山的故事启示我们,唯有在坚持人民利益、注重生态与创新并重的道路上,城市发展才能实现真正的可持续。石景山的建设史,是历史的见证,也是未来的启迪。
本文由nayona.cn整理

联系我们

关注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