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华县财政志 续志 1985-2000 2004年版 PDF电子版下载
- 格式:PDF电子版
- 微信QQ:
- shuij56
县志简介
【书名】:《西华县财政志 续志 1985-2000》
【作者】:何全根主编;西华县财政局编
【出版社】:西华县财政志编写组
【时间】:2004
【页数】:441
凡例
一、本书为《西华县财政志(1985-2000年)》。它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制度为准绳,以继承历史,反映现实、服务社会、有益后世为宗旨力求做到思想性、资料性和科学性的统一。
二、本志采用“多章多节”结构,共7章,章为最高层次,概述、大事记和各章同级并列。
三、本志结构形式为章、节、目。全志包括财政收入、财政支出、财政管理、财政监督、财源建设、精神文明建设、机构7章和概述及大事记。
四、全志采用记、述、录、志四种基本体裁,表、照片穿插其中,首论《概述》,宏现记述全书发生的大事;次序各章节,是全书的主体,分门别类的记述全县财政收、支、管情况;最后序《大事记》,简记1985-2000年西华县财政发生的大事。
五、本志采用记述体,以事分类,横排竖写,使用规范简化字。
六、组织机构、会议、文件、著作等名称一般用全称,过长的名称第一次出现时用全称,后用简称。
七、本志主要取自各职能股、室的年终决算、年终总结、文件汇编、财政信息和局档案室的有关资料以及知情人口碑和文字资料,但书中皆不注明出处。
八、文件时间以行文之日为准。著作选自地级及地级以上报刊,杂志发表之日为准。荣誉承以单位和个人提供的荣誉证书、奖、奖杯、锦旗、奖为准。
· 西华县财政志 续志 1985-2000 2004年版 PDF电子版下载详细记录了本地的历史、地理、风俗、人物、文教、物产等是广大青少年、海外游子了解家乡、热爱家乡、传承历史文明、建设美好家乡的重要载体和平台的专书。
· 本西华县财政志 续志 1985-2000 2004年版 PDF电子版下载是PDF电子版不是实体书,PDF电子版可以在电脑、手机上浏览,请您知晓。您可以联系我们查看更多本志的截图
· 需要本地其他志书(地名志、人物志、水利志、植物志、交通志、教育志、农业志、文物志、工业志、土地志、方言志、民族志等)或文史资料请在网站上方搜索框输入地名或关键词检索(例:洪洞)
·有需要联系v;shuij56
摘要:《西华县财政志 续志 1985-2000 2004年版》作为地方财政发展与历史记载的重要成果,全面反映了1985年至2000年间西华县财政事业的发展脉络与成就。本书既是对地方财政制度变迁的真实写照,也是对经济社会背景下财政运行规律的总结。通过对财政体制改革、财政收入与支出、财政管理与监督、社会经济推动作用等方面的细致记录与分析,展现了西华县在改革开放深化阶段的财政探索与实践。这部续志不仅补充和延续了前期财政志的空白,也为研究地方财政史、经济社会史提供了丰富而翔实的史料。它突显了财政与社会发展的紧密关系,揭示了县域经济发展的动力与挑战,同时彰显了地方治理能力在财政制度创新中的实践价值。本文将从财政制度改革、财政收支状况、财政管理建设以及财政推动作用四个方面,对这部续志进行深入解读,力求呈现出它在学术价值与现实意义上的独特地位。
1、财政体制改革的探索
《西华县财政志 续志 1985-2000》首先在制度层面对财政进行了系统总结。改革开放进入深水区后,国家对县级财政的分配模式不断调整,尤其是在分税制逐步建立的背景下,西华县财政制度迎来了新的契机。续志详细记述了这一阶段财政体制由“统收统支”向“分灶吃饭”的过渡过程,这一改革不仅赋予县级财政更多自主权,也推动了地方经济活力的释放。
在财政体制改革过程中,西华县积极响应国家政策,逐步建立起规范的财政收入分享机制。县与乡镇之间的财政分配关系逐步理顺,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得到明显提高。通过对比前后数据,续志揭示了制度改革对财政收支格局的深远影响,为地方治理提供了经验样本。
值得注意的是,财政体制改革不仅仅是数字上的变化,它还影响到基层财政运行的理念转变。财政部门逐步形成了依法理财、科学理财的思路,既注重保障基本民生,又追求财政资金的合理调度。这些制度性探索为后续财政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财政收入与支出的演变
续志的核心篇章之一,是对1985年至2000年间财政收入与支出的全面记载。西华县财政收入在此期间保持了较快增长,主要得益于农业税收、工商税收和逐步兴起的个体私营经济所贡献的税源。财政收入结构的逐步优化,折射出县域经济产业结构调整的成果。
财政支出方面,续志强调了“保工资、保运转、保民生”的基本方针。教育、医疗、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得到了重点投入,这不仅保障了社会基本运行,也为经济发展提供了配套支撑。通过财政资金的合理配置,县域公共服务体系逐步完善。
同时,续志还真实记录了财政支出压力与挑战。一方面,经济总量有限导致财政增长空间不足,另一方面,社会发展需求的不断增加使财政支出面临长期紧张局面。这一矛盾推动了财政部门不断探索增收节支的新方法,为后续财政管理创新提供了动力。
3、财政管理与监督建设
财政制度的运行离不开管理机制的完善。《续志》在财政管理与监督方面着墨颇多,既体现了对传统管理方式的继承,也展现了与时俱进的创新举措。尤其在1990年代,财政部门逐步引入规范化管理与信息化手段,提高了财政运转的透明度和效率。
在监督建设方面,续志反映了加强预算编制、严格财政支出审批和强化审计监督的多重措施。财政监督体系的建立,保证了公共资金的合理使用,减少了腐败和浪费的空间。这一时期,预算管理逐步走向科学化和规范化,财政管理能力明显提升。
此外,财政干部队伍建设也成为续志中的重要篇章。通过培训、考核和激励机制,财政系统逐步培养了一批专业化人才。他们在财政管理与监督工作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为西华县财政事业的稳定发展提供了人力保障。
4、财政推动社会经济发展
财政不仅是国家治理的重要工具,更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续志》强调了西华县财政在支持经济建设中的作用,尤其是在农业现代化、乡镇企业发展和基础设施投资方面,财政资金发挥了杠杆效应。财政支出的合理安排,有效带动了县域经济结构的优化。
在社会领域,财政对教育、医疗、文化事业的投入,推动了人口素质提升与社会稳定。这种“以财促教、以财促医”的方针,使社会发展获得了长远支撑。财政的民生导向,为改善群众生活质量作出了积极贡献。
续志还特别强调了财政对改革政策落地的保障作用。无论是扶贫开发、下岗职工再就业,还是城镇化进程中的基础设施建设,都离不开财政资金的支持。财政在调节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公平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这也是续志的重要思想价值所在。
总结:
《西华县财政志 续志 1985-2000 2004年版》是一部全面展示地方财政发展历程的志书,它不仅忠实记录了财政体制改革、收支演变、管理建设和财政推动作用等多个方面的内容,也为研究地方治理和财政发展提供了深厚的史料价值。通过这部续志,我们可以清晰看到西华县在时代变革中不断探索财政规律的实践路径。
总体而言,这部续志具有史料性、学术性和现实性的多重意义。它不仅有助于回顾和总结历史经验,也为后续财政发展提供了借鉴和启示。西华县财政事业的历程,折射出中国基层财政在改革开放背景下的奋斗与进步,值得深入研究和传承。
本文由nayona.cn整理

联系我们

关注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