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宝山区中西医结合医院志:1937-2017 2017年版 PDF电子版下载
- 格式:PDF电子版
- 微信QQ:
- shuij56
县志简介
【书名】:《上海市宝山区中西医结合医院志:1937-2017》
【作者】:周华,丁任主编
【出版社】: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时间】:2017
【页数】:568
第一篇 总论
第一章 概论
第一节 履仁惠民,救死扶伤(1937—1956)
第二节 厚德敬业,保障健康(1957—1995)
第三节 改革开放,求精图强(1996—2008)
第四节 依托曙光,创造辉煌(2009—2017)
第二章 历任院领导名录
第二篇 党派团体
第一章 中国共产党宝山区中西医结合医院委员会
第一节 党组织历史沿革
第二节 党的组织、建设工作
第三节 纪律检查委员会
第四节 党委工作机构
第二章 民主党派、社会团体
第一节 中国农工民主党宝山区中西医结合医院支部
第二节 中国民主同盟宝山区中西医结合医院支部
第三节 中国民主促进会宝山区中西医结合医院支部
第三章 工会委员会
第四章 共青团宝山区中西医结合医院委员会
第一节 共青团组织
第二节 团员代表大会
第三节 主要活动
第五章 退体职工管理委员会
第三篇 医院管理
第一章 机构设置与改革
第一节 行政组织体制
第二节 科室设置
第三节 院级委员会
第四节 院长助理
第二章 医院办公室
第一节 行政管理
第二节 应急办公室
第三节 档案室
第四节 交流合作
第三章 人力资源部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人事管理
第三节 人才引进与建设
第四节 人才结构和梯队建设
第五节 非编人员管理
第六节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人员管理
第四章 绩效管理办公室
第五章 财务科
第六章 总务科
第一节 管理项目
第二节 基础建设
第三节 外包服务
第七章 医学装备科
第一节 重大事件
第二节 医疗设备管理
第三节 科室内部管理
第八章 保卫科
第一节 安全管理
第二节 科室建设
第三节 安全防范与消防
第九章 统计信息科
第十章 社会事务部
第十一章 对外联络部
第十二章 产业办公室
第四篇 医疗
第一章 医务科
第一节 医政管理
第二节 新业务拓展
第三节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
第四节 重点专科建设
第二章 门急诊办公室
第一节 组织架构与分管部门
第二节 门急诊建设
第三章 医疗保险办公室
第四章 医院感染管理科
第五章 公共卫生科
第六章 临床科室
第一节 大内科
第二节 大外科
第三节 妇产科
第四节 儿科
第五节 骨伤科
第六节 急诊科
第七节 感染性疾病科
第八节 眼科
第九节 耳鼻喉科
第十节 口腔科
第十一节 皮肤科
第十二节 肛肠科
第十三节 老年病科(中医内科)
第十四节 肿瘤科
第十五节 血液科
第十六节 输血科
第十七节 风湿科
第十八节 针灸科
第十九节 康复科
第二十节 心理科
第二十一节 体检科
第二十二节 麻醉科
第二十三节 整形科
第七章 医技科室
第一节 检验科
第二节 放射科
第三节 医学超声科
第四节 病理科
第五节 心电图室
第八章 药剂科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科学研究
第三节 调剂部门
第四节 临床药学
第五篇 护理
第一章 组织体系
第二章 护理管理
第三章 继续教育与人才培养
第一节 继续教育
第二节 人才培养
第四章 护理教学与科研
第一节 护理教学
第二节 护理科研
第三节 护理创新
第五章 精神文明建设
第六篇 科研
第一章 科研科
第一节 组织框架
第二节 学术论文、著作
第三节 出版专著(学术著作、科普著作)
第四节 各项奖励
第五节 专利工作
第二章 中心实验室
第三章 研究室
第一节 眼科研究室
第二节 骨伤科研究室
第七篇 教学
第一章 教学概况
第二章 继续教育
第三章 教研室
第一节 内科教研室
第二节 外科教研室
第三节 妇产科教研室
第四节 儿科教研室
第五节 急诊教研室
第六节 中医教研室
第七节 眼科教研室
第八节 护理教研室
第八篇 精神文明
第一章 精神文明建设
第一节 文明单位建设
第二节 文明创建主题活动
第三节 社会公益
第二章 文化建设
第一节 宝山区中西医结合医院文化核心价值体系
第二节 中西医结合特色文化建设
第三节 持续打造医院文化品牌
第三章 社会工作部
第一节 医务社会工作
第二节 “医务社工”与“义工”和“员工”三方互动工作模式
附录
附录一 大事记
附录二 宝山区中西医结合医院部分人物介绍
马中骥(1942—)
王建(1964—)
王倩(1972—)
王群(1967—)
王宇池(1956—)
王秀忠(1974—)
王绍文(1944—)
王晨明(1963—)
毛德泽(1939—2011)
方健(1953—)
方宗棠(1928—)
石关桐(1948—)
卢士南(1935—)
吕纯渠(1944—)
朱瑜(1962—)
朱玉妹(1952—)
任华康(1958—)
邬福昶(1944—)
刘松孙(1936—)
孙宁(1956—)
苏月娟(1935—)
杜昌华(1940—)
李庆麟(1938—)
李海生(1939—)
李繁荣(1931—2015)
杨蕾(1954—)
杨霞(1966—)
杨卫兵(1954—)
杨兴堂(1971—)
杨惠华(1946—)
杨耀忠(1965—)
肖燕倩(1955—)
吴致华(1945—)
张连东(1956—)
陆豪(1949—)
陈敏(1948—)
陈无庄(1953—)
季一珊(1947—)
金龙标(1939—)
金永康(1941—2010)
周学东(1972—)
周康年(1950—)
赵宝龙(1954—)
袁树庭(1916—2005)
桂履中(1902—1979)
顾根林(1952—)
钱建华(1955—)
徐斌(1965—)
徐桂芳(1955—)
殷林法(1937—2014)
凌晨(1946—)
郭韵玉(1933—)
唐丽萍(1947—)
黄敏(1950—)
黄肖功(1926—)
曹承吉(1946—)
盛桦(1953—)
蒋镜清(1915—1997)
曾小兵(1954—)
附录三 宝山区中西医结合医院部分专家介绍
丁任(1964—)
马台(1965—)
马菁雯(1966—)
王军(1974—)
王霞(1962—)
王月平(1964—)
王文海(1968—)
王国华(1963—)
王毅本(1954—)
仇琴(1968—)
石晓兵(1966—)
包朝鲁(1951—)
吉伟(1958—)
朱一冰(1961—)
危蕾(1977—)
刘斌(1972—)
刘亚民(1960—)
刘利敏(1967—)
关敬树(1969—)
许勇(1969—)
李爽(1976—)
李国中(1968—)
杨巍(1961—)
杨志新(1967—)
杨振华(1961—)
肖秀丽(1978—)
吴曙辉(1979—)
汪庆明(1970—)
汪建胜(1970—)
沈晓燕(1978—)
张妍(1978—)
张浩(1969—)
张燕(1971—)
张卫红(1975—)
陆文(1966—)
陆军(1965—)
陆永才(1951—)
陈飞(1961—)
陈月(1974—)
陈黎(1967—)
陈小平(1966—)
陈文莉(1971—)
卓德华(1966—)
罗梅宏(1971—)
周华(1962—)
周梅香(1963—)
忽俊(1978—)
郑丽(1966—)
赵波(1963—)
赵艳(1962—)
赵新(1963—)
赵希敏(1968—)
赵明红(1968—)
胡春梅(1964—)
胡锦新(1964—)
施葵(1969—)
施永斌(1971—)
姜颢(1974—)
洪尚游(1964—)
祝熹(1976—)
袁云鹏(1975—)
夏云(1970—)
顾青(1976—)
钱叶长(1962—)
徐宙(1976—)
徐健(1972—)
徐东升(1964—)
郭美珠(1970—)
唐建明(1966—)
海角(1965—)
陶颖(1972—)
陶佩玉(1950—)
黄国毅(1967—)
黄骊莉(1968—)
曹廷虎(1970—)
龚齐(1957—)
崔利(1961—)
梁薇(1966—)
彭明霞(1964—)
董凌峰(1971—)
蒋徐维(1964—)
程雯(1971—)
谭美春(1971—)
缪晚虹(1958—)
戴健(1968—)
附录四 宝山区中西医结合医院光荣榜
· 上海市宝山区中西医结合医院志:1937-2017 2017年版 PDF电子版下载详细记录了本地的历史、地理、风俗、人物、文教、物产等是广大青少年、海外游子了解家乡、热爱家乡、传承历史文明、建设美好家乡的重要载体和平台的专书。
· 本上海市宝山区中西医结合医院志:1937-2017 2017年版 PDF电子版下载是PDF电子版不是实体书,PDF电子版可以在电脑、手机上浏览,请您知晓。您可以联系我们查看更多本志的截图
· 需要本地其他志书(地名志、人物志、水利志、植物志、交通志、教育志、农业志、文物志、工业志、土地志、方言志、民族志等)或文史资料请在网站上方搜索框输入地名或关键词检索(例:洪洞)
·有需要联系v;shuij56
摘要:本文围绕《上海市宝山区中西医结合医院志:1937-2017 2017年版》进行详细阐述,全面回顾了该医院自创办以来的历史发展、医疗成就与文化传承。文章从四个方面进行分析:首先是医院的历史沿革,回顾其从1937年成立至今的艰难历程和不断创新;其次是医院的医疗成就,探讨其在中西医结合领域的突出贡献和先进的技术;接着是医院的社会影响力,分析其如何服务社区,推动宝山区的医疗事业发展;最后是医院的文化建设,阐述其在医德医风、员工培训等方面的长远发展。通过这四个方面的深入分析,本文全面展示了上海市宝山区中西医结合医院的成长与辉煌,为未来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
1、医院历史沿革
上海市宝山区中西医结合医院的历史可追溯至1937年,最初由一批热心的医学工作者共同创办。经过近九十年的风雨历程,医院不断发展壮大,从一所简陋的诊所逐步发展为如今的现代化医疗机构。初创时期,医院面对战争的困扰和资源的匮乏,但始终坚持服务患者的初心,培养了大量的医务人员,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
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医院在医疗设施、技术手段以及管理模式上得到了显著改善。尤其是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医院积极引入先进的中西医结合技术,不仅提升了自身的医疗水平,还逐渐形成了特色化的诊疗服务,吸引了大量的患者前来就医。
2017年,医院发布了《上海市宝山区中西医结合医院志:1937-2017 2017年版》,该志书不仅是医院发展的总结,更是对医院历史的系统性梳理。通过这一版本的发布,医院将自己的历史文化和成就更好地传承给了社会,增强了公众对医院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2、医院的医疗成就
作为一家中西医结合的医院,上海市宝山区中西医结合医院在医疗技术的创新上始终走在前沿。医院通过中西医结合的诊疗模式,不仅能够为患者提供传统中医的调理,还能结合现代西医的精准治疗,这种多元化的治疗方案在众多疾病的治愈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例如,在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上,医院将中医的“辩证施治”与西医的“病因治疗”相结合,取得了显著的疗效。中医在提高患者免疫力、缓解疼痛等方面的优势,西医在精准诊断、手术治疗等方面的优势,二者的有机结合,形成了一套符合现代医疗需求的治疗体系。
医院在推进医疗创新的过程中,还不断加强与国内外医疗机构的合作交流。通过引进先进的医疗设备、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进行学术交流与技术指导,医院的医疗水平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成为了宝山区及周边地区的医疗中心。
3、医院的社会影响力
上海市宝山区中西医结合医院不仅仅是一个医疗机构,它还发挥着巨大的社会影响力。医院致力于服务社区居民,定期举办免费的健康讲座和义诊活动,为周边的居民提供了切实的健康保障。通过这种形式,医院的公益性质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
此外,医院还积极参与到宝山区的医疗建设中,与政府合作,推动了地区卫生事业的不断发展。医院不仅为患者提供了高质量的医疗服务,还通过人才培养、技术支持等多方面的贡献,为地区的医疗资源和医疗水平的提升做出了积极贡献。
在社会责任方面,医院同样表现得尤为突出。医院设立了多项社会慈善基金,关注贫困家庭的患者,特别是那些无法承担高额医疗费用的群体。通过定期开展募捐活动,医院为社会弱势群体提供了帮助,彰显了其作为社会责任担当者的角色。
4、医院的文化建设
上海市宝山区中西医结合医院的文化建设同样不容忽视。医院自成立以来,一直秉持着“仁爱、精诚、创新、服务”的文化理念。医院通过多年的文化积淀,形成了独特的医院文化氛围,成为了员工和患者共同认可的精神家园。
在医德医风建设上,医院强调“以患者为中心”,推行了多项便民服务措施。例如,医院为患者提供24小时急诊服务,确保患者在任何时候都能得到及时的医疗救治。同时,医院还注重提升医务人员的专业素养,定期进行医学培训和文化活动,增强员工的团队凝聚力与责任感。
医院还特别重视精神文明建设,设立了多个志愿服务组织,鼓励员工参与公益活动。此外,医院还积极举办院内文艺演出、摄影展览等文化活动,丰富员工的业余生活,增强了医院的凝聚力与向心力。这些举措使医院在文化层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成为了行业内的文化标杆。
总结:
上海市宝山区中西医结合医院自1937年成立以来,经历了风风雨雨,始终坚持以患者为中心,推动医院的持续发展。在医院志的引领下,医院不仅实现了医疗技术的飞跃,还在人文关怀、社会责任等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通过多年的探索与创新,医院逐渐走向了国内外医疗的前沿,成为了地区乃至全国有影响力的医疗机构。
医院在未来的医疗事业中必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继续通过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模式为更多患者提供高质量的医疗服务。相信随着医院的发展,更多的医疗成果和文化积淀将继续引领行业的发展,为社会健康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
本文由nayona.cn整理

联系我们

关注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