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至县纪检监察志(1986.1-2005.12) 2009年版 PDF电子版下载
- 格式:PDF电子版
- 微信QQ:
- shuij56
县志简介
《乐至县纪检监察志(1986.1-2005.12)》
内容简介: (一)本《志》以党章和《行政监察法》、《地方志工作条例》为依据,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以县纪委、监察局为主,乡镇、县直机关纪检监察组织为辅,实事求是地反映全县纪检监察事业的历史和现状,力求思想性、科学性、资料性和规范性相统一,起到“资治、教化、存史”的作用。(二)本《志》收编时限为1 986年1月至2005年12月,根据实际需要,有的内容有所上伸。(三)本《志》采取章、节、目结构,有述、记、志、录、图、表等多种体裁,以志为主。图表分别录入有关章节。
编纂人员:李质贵
编纂单位:中共乐至县纪律检查委员会 , 乐至县监察局
内容时限:1986-2005
目录
封面
乐至县纪检监察志
题词
图片
乐至县纪检监察志续修领导小组
续修办公室
续修人员
序
凡例
目录
概述
大事记
第一章 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
第二章 职责任务
第三章 信访工作
第四章 党风廉政教育和制度建设
第五章 案件检查
第六章 案件审理
第七章 监督检查 治乱纠风
第八章 支持保护改革促进经济发展
第九章 纪检监察调研工作
第十章 机关自身建设
第十一章 人物
第十二章 附录
编后记
版权页
· 乐至县纪检监察志(1986.1-2005.12) 2009年版 PDF电子版下载详细记录了本地的历史、地理、风俗、人物、文教、物产等是广大青少年、海外游子了解家乡、热爱家乡、传承历史文明、建设美好家乡的重要载体和平台的专书。
· 本乐至县纪检监察志(1986.1-2005.12) 2009年版 PDF电子版下载是PDF电子版不是实体书,PDF电子版可以在电脑、手机上浏览,请您知晓。您可以联系我们查看更多本志的截图
· 需要本地其他志书(地名志、人物志、水利志、植物志、交通志、教育志、农业志、文物志、工业志、土地志、方言志、民族志等)或文史资料请在网站上方搜索框输入地名或关键词检索(例:洪洞)
·有需要联系v;shuij56
摘要: 《乐至县纪检监察志(1986.1-2005.12) 2009年版》是一部集中展示乐至县二十年间纪检监察工作全貌的重要志书。该书不仅系统记录了从1986年到2005年间的纪检监察发展历程,还生动反映了地方党风廉政建设、反腐倡廉工作以及监督制度逐渐完善的历史轨迹。文章将从历史背景与编纂意义、机构建设与职能发展、典型案例与经验总结、社会影响与时代价值四个方面展开阐述,全面剖析该志书所承载的史料价值与现实意义。通过对内容的整理与思考,可以更清晰地看到乐至县在纪检监察工作中不断探索与实践的轨迹,以及这部志书对后人借鉴的重要作用。它不仅是一部忠实的史料汇编,更是推动纪检监察事业不断进步的重要精神财富。
1、历史背景与编纂意义
《乐至县纪检监察志》编纂工作启动于纪检监察事业逐渐规范化的历史背景之下。20世纪80年代中期,全国范围内的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倡廉进入新的阶段,地方各级纪检监察机关逐步建立和完善,工作经验逐渐积累。乐至县作为四川中部的重要县份,也在这一进程中形成了自身的纪检监察特色。因此,编纂这部志书,不仅是对本地纪检监察工作成果的总结,更是与国家整体纪检监察事业同步发展的见证。
志书以1986年至2005年为时间跨度,完整覆盖了改革开放后纪检监察制度由探索到完善的关键时期。它的出版时间为2009年,正是纪检监察事业进一步发展、制度不断巩固的重要节点,这使得志书的编纂不仅具有回顾性质,更具备历史与现实交汇的意义。
从地方文化建设角度看,该志书的出版也体现了地方志编纂传统的延续。地方志作为存史、资政、教化的重要载体,纪检监察志的推出,不仅丰富了乐至县的志书体系,也为后续研究纪检监察历史提供了珍贵的第一手资料。
2、机构建设与职能发展
在1986年至2005年这二十年间,乐至县纪检监察机关的组织建设不断完善,职能逐渐拓展。从最初的机构设置到逐步建立起完整的工作机制,这一过程折射出地方治理体系现代化的进程。志书中详尽记录了这一机构发展的脉络,包括组织架构调整、人员配备优化以及职能范围的扩大。
纪检监察机关在此期间不仅承担了党纪监督的责任,还逐渐将行政监察职能纳入整体工作布局。两者的有机结合,使得权力监督更加系统化、规范化,为维护地方政治生态的清朗提供了制度保障。这一变化在志书中有详尽记载,显示出制度发展的内在逻辑。
此外,志书中对各个时期纪检监察机关的工作重点和方法都有较为系统的呈现。从最初的查处个案,到后来的注重教育、制度建设和预防机制建立,这种由“治标”向“治本”的转变,既反映了乐至县纪检监察工作的实践经验,也与全国范围的纪检监察改革一脉相承。
3、典型案例与经验总结
《乐至县纪检监察志》收录了大量具有代表性的案件与实例,这些内容不仅展示了纪检监察工作的实际成效,也为后续工作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在这些案例中,既有针对党员干部的违纪违法查处,也有对制度漏洞的补充和修正,体现了纪检监察工作的全面性。
典型案例的呈现方式,往往伴随背景说明、处理经过以及结果评价,既有事实的客观记载,也有对经验教训的总结。这种叙事方式让读者能够直观地理解纪检监察工作的复杂性与必要性,增强了志书的实用价值。
更为重要的是,志书通过这些案例的梳理,揭示了纪检监察工作中的一些规律性认识。例如,廉政建设需要制度保障,反腐倡廉不能仅依赖个案查处,而必须形成教育、制度与监督相结合的长效机制。这些经验总结,为地方乃至更大范围的纪检监察工作提供了参考。
4、社会影响与时代价值
《乐至县纪检监察志》的出版不仅是一项学术性、史料性的工作,也对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让公众能够更加全面地了解纪检监察机关的职能与作用,增强了全社会对廉政建设的认同感和参与感,从而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了社会的政治意识和廉洁氛围。
在时代价值层面,该志书的意义不仅限于本地。它是全国纪检监察事业发展历程中的一个地方缩影,折射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制度建设和政治生态逐步改善的过程。通过乐至县的具体实践,可以更好地理解纪检监察制度在基层运行的实际情况。
同时,该志书在学术研究和政策制定方面也具有长远价值。对于研究地方政治史、行政法治史以及反腐倡廉实践的人士而言,它是一部不可或缺的重要参考文献;对于纪检监察机关自身而言,则是一面镜子,既能看到成绩,也能反思不足。
总结:
总体而言,《乐至县纪检监察志(1986.1-2005.12) 2009年版》是一部兼具史料价值与现实意义的地方志书。它忠实地记录了二十年间乐至县纪检监察工作的风雨历程,全面展示了机构建设、制度发展、案例经验以及社会影响。这些内容不仅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地方纪检监察事业的成长轨迹,也为今后的廉政建设与监督工作提供了启示。
这部志书的出版,是对过去的一次总结,也是对未来的一次启迪。通过阅读和研究,我们不仅能够把握历史发展的脉络,还能更好地服务于现实的纪检监察实践。它不仅是一部地方志,更是一部反映时代精神与政治文明进步的重要著作。
本文由nayona.cn整理

联系我们

关注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