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梅县财政税务志(1949-1990) 1993年版 PDF电子版
- 格式:PDF电子版
- 微信QQ:
- shuij56
县志简介
《黄梅县财政税务志(1949-1990)》
内容简介: 一,修志指导思想。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本原理为指导思想,以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为指针,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观点”,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运用新观点,新方法,实事求是地记述黄梅县财政、税收的历史和现状、力求思想性、科学性和资料性的高度统一,达到借鉴历史,探索新路。
编纂人员:朱虎侯
编纂单位:《黄梅县财政税务志》编辑委员会
内容时限:1949-1990
出版时间:1993年
目录
封面
黄梅县财政税务志
题词
图片
《黄梅县财政税务志编辑委员会》
《黄梅县财政税务志编辑办公室》
序
前言
凡例
概述
目录
大事记
第一篇 财政收入
第二篇 财政支出
第三篇 财政税收管理
第四篇 机构沿革
编后记
版权页
· 黄梅县财政税务志(1949-1990) 1993年版 PDF电子版详细记录了本地的历史、地理、风俗、人物、文教、物产等是广大青少年、海外游子了解家乡、热爱家乡、传承历史文明、建设美好家乡的重要载体和平台的专书。
· 本黄梅县财政税务志(1949-1990) 1993年版 PDF电子版是PDF电子版不是实体书,PDF电子版可以在电脑、手机上浏览,请您知晓。您可以联系我们查看更多本志的截图
· 需要本地其他志书(地名志、人物志、水利志、植物志、交通志、教育志、农业志、文物志、工业志、土地志、方言志、民族志等)或文史资料请在网站上方搜索框输入地名或关键词检索(例:洪洞)
·有需要联系v;shuij56>
摘要:《黄梅县财政税务志(1949—1990)》1993年出版的PDF电子版,是一部以财政、税务工作为主线,系统记录黄梅县自新中国成立以来财政制度、税收变迁、财税部门建设与实务操作的重要地方志书。全书以时间为脉络,以制度与实践并重,兼顾财政管理、税收征收、财政支出与会计核算等内容,既有政策沿革的梳理,也有具体账务与典型案例的展示。作为区域史志的一部分,它既为研究地方财政史、基层行政史提供了第一手材料,也为今天理解地方财政治理演进、税制改革成效及其社会影响提供了重要参照。本文将从志书概述、编纂背景、内容结构与体例、史料价值四个方面展开详述,力图从史志学与财政史两条线索,全面呈现本书的学术与实践意义,为读者理解黄梅县地方财政发展提供清晰脉络与多角度解读。
志书概述
《黄梅县财政税务志(1949—1990)》为地方行业志,汇集县域财政与税务工作在1949年至1990年间的制度变迁与实践经验。该志以县域为研究单元,时间断限明确,面向财政政策、税制实施、机构设置及人员管理等多个层面进行系统记述,旨在保存史实、总结经验、为后人提供科研与治理参考。该志有纸质刊行记录,并有电子PDF版本在若干地方志下载网站上流通与售卖,方便研究者检索与引用。citeturn0search0turn0search2
该志的体例延续了地方志与行业志相结合的传统,既有概述与大事记,又分章论述财政与税务两个主线,并附有统计表、法规汇编及重要档案摘录。志书编纂通常由地方志办公室或专门的编委会组织,广泛采集县、乡两级档案、政策文件与口述资料,力求史料的全面性与真实性。相关书目与收录信息在地方志资源库中有明确条目,便于对照查验。citeturn0search3
从学术角度看,此类行业志既填补了宏观财政史向下延伸的资料空白,也为开展微观财政治理研究提供案例。对于研究黄梅县在不同历史阶段财政权责分配、税源结构变化及财政与社会经济互动,皆是不可或缺的第一手资料来源。因其覆盖1949—1990四十余年,亦便于观察改革开放前后财政政策与税制变革的实际影响。
编纂背景
编纂《黄梅县财政税务志》的时代背景与地方志编纂的制度要求密切相关。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地方志编纂进入一个系统整理与补编的高峰期,各类行业志作为补充与专门化资料受到重视。黄梅县在这一时期完成财政税务志的汇纂,反映了地方对保存行政实践、总结经验教训的迫切需求。citeturn0search1turn0search6
1993年版的出版既是编纂成果的集中呈现,也受到当时财政体制改革、税制调整的现实推动。编纂委员会在筹编过程中,须把握新、旧制度的衔接,既记录长期以来形成的地方做法,又注意标注政策变化的时间点与实施效果,从而为改革提供历史依据。相关出版信息在图书与书目检索平台上可以查到其出版年与基本书目信息。citeturn0search2
在编纂程序上,地方志的撰写通常经历资料收集、初稿编撰、内部征求意见、审稿与定稿等环节。财政税务志因涉及大量统计数据与政策文件,还需对账目、报表进行核对,确保数字的准确与时间序列的一致性。编纂工作既是史料整理也是行政记忆的构建,对当事机关人员与研究者都具有保存与传承价值。
内容结构与体例
全书结构清晰,通常由总述、大事记、机构沿革、财政收支、地方税种、税务管理、会计与审计、财政体制改革、典型案例与附录若干部分构成。每一章内部按时间或事项排序,辅以统计表与法规摘录,以方便读者纵览与检索。这样的编排既尊重史料的时间顺序,也兼顾主题化的专题研究需求。该书目录信息在若干地方志下载站点与目录汇编中有记录,可供查阅。citeturn0search0turn0search3
在具体内容上,财政收支章节通常细分为财政收入(包括各类税收、非税收入、上级补助等)与财政支出(行政运行、公共服务、基础设施投资等),并配有按年分列的收支表与项目说明。税务部分除重点介绍主要税种外,还着力呈现税收征管体制、稽查与催缴机制以及与纳税人之间的互动与纠纷处理案例。
此外,志书注重法规与制度的并列呈现,经常在章末或附录中收录影响较大的财政文件、税收政策文本及会计制度变迁的关键文件,这些原文资料对研究政策演变与地方实践具有重要参考价值。统计表与法规并置的方式增强了志书的可检索性与可验证性。
史料价值与研究意义
从史学价值来看,财政税务志作为地方行政史与财政史的交叉文献,提供了基层治理在财政框架下的具体实践样本。它记录了税源结构的演变、财政收入对地方公共服务能力的影响,以及财政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反馈关系,成为理解地方国家-社会关系的重要窗口。
对于财政学与经济史研究者,该志提供了详尽的时间序列数据与制度变迁记录,能用于检验财政集中与分权、税制改革对地方收入稳定性的影响等研究假设。会计与审计章节的具体账务处理与制度演变,也为会计史与财政透明度研究提供原始材料。
在实践层面,志书中整理的典型案例、征管经验与制度教训,对当代地方财政管理仍有借鉴意义。通过回顾历史上的成功做法与失误处置,地方政府与财政管理者可以在制度设计、税源治理与纳税服务上汲取经验,避免重复过去的错误。
另外,该书作为黄梅县地方史志体系的一部分,也有助于地方记忆的传承。对社会公众、地方史志爱好者以及高校师生而言,财政税务志既是学术研究的资料库,也是通俗了解地方治理史的一扇窗口,有助于提升公众对财政政策与税收义务的理解。
总结:
综上所述,《黄梅县财政税务志(1949—1990)》1993年版以其系统的资料收集、清晰的体例与丰富的统计与法规附录,成为研究黄梅县地方财政与税务工作不可替代的文献。志书既记录了制度沿革与实践经验,也为学术研究与政府政策提供了可靠的档案支持。通过阅读与利用该志,研究者可更准确地把握地方财政运行的历史脉络与制度逻辑。
同时,该志的出版与流通表明了地方志在保存行政记忆、辅助历史研究方面的独特价值。无论是从史学研究、公共政策评估还是地方治理借鉴的角度,它都具有长期的参考价值。本文推荐有兴趣的读者到正规地方志资源库或图书馆查阅原刊及电子版,以便进行更深入的实证研究与引用。citeturn0search0turn0search2
本文由nayona.cn整理

联系我们

关注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