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地方志 普米族志_2001版_PDF电子版下载
- 格式:PDF电子版
- 微信QQ:
- 有需要联系网页弹窗
县志简介
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地方志 普米族志
内容简介: 本志记述了普米族的历史、社会政治、社会经济、生产生活习俗、宗教信仰、文字语言、文化艺术等。
编纂人员:熊贵华
编纂单位:兰坪县民族事务委员会;兰坪县政协民族研究室
内容时限:0000-1995
出版时间:2001年
出版单位:云南民族出版社
ISBN:7-5367-1874-8
· 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地方志 普米族志_2001版_PDF电子版下载详细记录了本地的历史、地理、风俗、人物、文教、物产等是广大青少年、海外游子了解家乡、热爱家乡、传承历史文明、建设美好家乡的重要载体和平台的专书。
· 本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地方志 普米族志_2001版_PDF电子版下载是PDF电子版不是实体书,PDF电子版可以在电脑、手机上浏览,请您知晓。您可以联系我们查看更多本志的截图
· 需要本地其他志书(地名志、人物志、水利志、植物志、交通志、教育志、农业志、文物志、工业志、土地志、方言志、民族志等)或文史资料请在网站上方搜索框输入地名或关键词检索(例:洪洞)
·有需要联系v;有需要联系网页弹窗>
摘要:本文围绕《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地方志·普米族志(2001 版)》展开,从其编纂背景与结构架构、历史与族源考述、民族文化及社会习俗、学术价值与影响四个方面进行深入阐述。文章首先简要介绍本志的总体定位与意义,然后分别就其为何编纂、编纂原则与体例阐明;其次从族源、迁徙、历代记载探析普米族在兰坪地区的历史轨迹;再者详述本志在语言文字、宗教信仰、物质文化、风俗节庆等方面所提供的丰富资料;最后评析其在民族学、地方志研究与文化传承中的价值与影响。通过这四个方面的细致分析,文章在结尾对该地方志的特色与不足进行总结,并指出它在推动普米族文化保护、地方社会发展研究中的独特作用。整篇文字脉络清晰、每个部分层层递进,旨在为读者提供一幅较为全面的理解视角。本文由 nayona.cn 整理。
一、编纂缘起与结构体例
《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地方志·普米族志(2001 版)》的编纂,是在云南省及兰坪县地方志体例不断完善的大背景下进行的。该志于 2001 年出版,系由兰坪县民族事务委员会、县政协民族研究室主持编纂、云南民族出版社出版。其主要宗旨,在于将普米族在兰坪地域的历史文化、社会生活、民族特征等系统记录下来,为未来研究和文化传承提供基础资料。citeturn0search0
在体例上,该志遵循传统地方志与民族志融合的方式,既具有地方志的编年与分类特征,也兼顾民族学视角的专题深入。它包括历史源流、社会结构、风俗信仰、语言文字、经济生活等多个章节,形成一个较为完备的知识系统。citeturn0search0turn0search5
此外,为保证资料的可靠性和学术性,编纂者在文献考察、民间口述和田野调查之间相互印证,力图呈现客观、真实的民族生态图景。这种编撰方法使得《普米族志》在地方志体系中既有地方性特色,又具民族学研究价值。
二、历史轨迹与族源考察
普米族在兰坪地区的历史,可从族源说、迁徙路径与地方文献记载三个层面展开探讨。《普米族志》在这些方面提供了较为详实的资料,成为后人考察的依据。
首先,在族源说方面,该志收录了普米族口传传说、民族神话与宗谱脉络。普米族自称“直吾布知东”“普米冉贡祖”,强调其与喜马拉雅文化圈的神话联系。编者通过整理口述与文献,将族源的神话说、迁徙说与历史考察彼此对照,力求整合成合理线索。
其次,在迁徙路径方面,志书记述普米族在古代至近现代的迁徙轨迹,尤其是在云南西北—怒江流域内的活动。通过地理、交通、山川阻隔与民族交往的叙述,本志重建了普米族在兰坪地区的入地历程。
再次,在地方文献记载层面,《普米族志》也参考了历代县志、方志、族谱、碑刻、文献文献等资料,将早期的零散记录纳入整体叙述。这种“古今交叠”的写法,使得读者可以由志书窥见普米族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存在状态。
三、民族文化与社会习俗图谱
作为一本民族志融合地方志的专著,《普米族志》在文化与习俗描写方面极为丰富。其内容可分为语言文字、宗教信仰及物质文化与节庆礼俗三大板块进行分析。
在语言文字方面,志书指出普米族使用普米语,并兼通汉语及邻近民族语言。但普米族传统上无统一文字,存在一种刻划符号、巫师仪式图画文字、韩规文或丁巴文等零星记载。志书对这些语言现象的分布、使用方式、变迁轨迹进行描述,为语言学研究提供一手资料。citeturn0search11turn0search0
宗教信仰与仪式,是该志中的重点内容。普米族历史上信奉丁巴教(韩规教)、并融合藏传佛教、地方巫术与祖神崇拜。志中对祭祀制度、巫师仪式、丧葬礼仪、祭祀神祇等都有细致记载。这些记载既体现民族特点,也反映了邻近民族文化互动的痕迹。
在物质文化与节庆礼俗方面,志书还记录了普米族的服饰、饮食、建筑、手工艺、农业生产、牲畜饲养、社会生活礼仪等。节庆如“吾昔”(普米新年)、祭祀日、敬狗习俗等,通过节日仪式与民俗细节展现民族文化脉络。
此外,志书还注意到文化变迁的因素,如现代交通、汉化影响、人口流动等如何作用于普米族原有文化形态,使其在保存与变革之间保持动态张力。
四、学术价值与现实影响分析
《普米族志》不仅是地方民族研究的基础工具书,也具有较为明显的学术价值。从民族学、方志学、文化传承等多个领域来看,它起着不可替代的桥梁作用。
首先,在民族学研究方面,该志为普米族的历史、语言、信仰、社会结构提供第一手资料,是后世学者进行专题研究的重要依据。很多有关普米族的研究文章、专著都引用该志作为区域基础材料。
其次,对于地方志研究而言,《普米族志》是地方志与民族志结合的典型范本。它以地方志“记载县域”的优势融合民族志“立体描写民族”的特色,拓展了地方志编纂的视野与方法。
再者,在文化传承与民族认同层面,该志促进了普米族自身对其历史文化的认知。对于普米族群体而言,这本志书是一份集体记忆的载体,能帮助族人在现代社会中重建自我认同,并增强文化自信。
此外,其现实影响还表现为对地方政策、文化保护、旅游开发、民族教育等方面的间接推动。地方政府、文化单位、学校等常以志书内容为依据制定或调整相关民族政策与文化项目。
当然,《普米族志》在撰写时期也受到资料可得性、田野调查条件、编者主观判断等限制,因此在某些区域、口述、图像等方面仍可能有不完善之处,这也为未来修订或补充提供了空间。
总结:
总体来看,《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地方志·普米族志(2001 版)》作为一部地方民族志书,其编纂背景扎根于州县地方志体例的完善;结构设置合理、体例兼顾,使民族历史与文化有机呈现。历史层面,通过族源、迁徙与文献记载,为普米族在兰坪地区的形成轨迹提供了较丰满的叙事脉络。文化层面,其在语言、信仰、节俗、物质文化等方面的详尽记述,为民族文化研究提供丰富素材。学术与现实层面,它不仅增强了民族自觉与文化传续,也对地方研究、民族政策与文化保护产生积极影响,同时也为今后修订和补充留下空间。
本文由nayona.cn整理

联系我们

关注公众号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