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溪文化志_1999版_PDF电子版下载
- 格式:PDF电子版
- 微信QQ:
- shuij56
县志简介
本溪文化志
内容简介: 本志记述了本溪文化事业发展的历史与现状。包括群众文化、文化市场管理、电影、新闻、图书馆事业等。
编纂单位:《本溪文化志》编纂委员会
内容时限:1887-1999
出版时间:1999年
ISBN:7/80555-906-6
· 本溪文化志_1999版_PDF电子版下载详细记录了本地的历史、地理、风俗、人物、文教、物产等是广大青少年、海外游子了解家乡、热爱家乡、传承历史文明、建设美好家乡的重要载体和平台的专书。
· 本本溪文化志_1999版_PDF电子版下载是PDF电子版不是实体书,PDF电子版可以在电脑、手机上浏览,请您知晓。您可以联系我们查看更多本志的截图
· 需要本地其他志书(地名志、人物志、水利志、植物志、交通志、教育志、农业志、文物志、工业志、土地志、方言志、民族志等)或文史资料请在网站上方搜索框输入地名或关键词检索(例:洪洞)
·有需要联系v;shuij56
摘要:《本溪文化志_1999版_》是辽宁省本溪市在二十世纪末期编纂的一部系统记录地方文化脉络的重要文献,它以详实的资料、严谨的体例和独特的地方视角,展现了本溪悠久的历史传统与丰富的文化生态。全书从历史沿革、民俗风情、文艺创作、教育事业等多个层面,系统呈现了本溪作为东北山区城市的文化底蕴与精神风貌。本文将围绕《本溪文化志_1999版_》的编纂背景与文化意义、历史文化的延续与创新、民俗艺术的传承与变迁、教育与精神文明的建设等四个方面展开论述,探讨其在地方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价值与时代意义。这不仅是一部记录,更是一份文化的见证;不仅是地方志书的成果,更是本溪人文精神的象征。通过阅读与分析,我们能够体味一座城市的文化魂魄,理解地域记忆与现代发展的交织关系,从而在文化自觉中感受时代的脉动。
1、编纂背景与文化意义
《本溪文化志_1999版_》的编纂,是在改革开放深化、地方文化复兴的时代背景下完成的。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国各地纷纷启动地方志修编工程,以系统梳理地方文化传统、保存民间记忆、推动社会认同。本溪市作为辽宁东南部的重要工业城市,在快速城市化与经济转型的同时,也面临着文化传承与地方认同的双重挑战。在这一背景下,《本溪文化志》的编纂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该志书由地方文化部门与多位历史学者、民俗学家共同参与,历时多年完成。编纂者广泛搜集档案、采访民间艺人、整理旧志旧籍,力求以系统性、科学性和真实性为原则,全面呈现本溪的文化全貌。书中不仅包含文字记载,还收录了大量图表、文物照片与地方传说,使其成为研究本溪历史文化的第一手资料。
从文化意义上看,《本溪文化志_1999版_》不仅是一部地方志书,更是一种文化自觉的体现。它的出版标志着本溪在物质建设之外,对精神文化层面的重视与觉醒,也为后续的城市文化规划、旅游开发、教育研究提供了坚实的资料基础。
2、历史文化的延续与创新
本溪作为东北的历史文化重镇,自古人类活动频繁。早在新石器时代,这里便有人类定居,留下了“庙后山文化遗址”等珍贵的考古成果。《本溪文化志_1999版_》详细记载了这些遗址的考古过程、出土文物及其文化价值,为研究东北地区史前文明提供了坚实依据。这些篇章体现了编纂者对历史文化脉络的尊重与学术严谨性。
进入辽金元明清时期,本溪地处交通要冲,文化交流频繁。志书中记载的寺庙建筑、文人轶事、民间传说,展示了地域文化与中原文化、满族文化的交融。例如,《志》中收录的“汤沟龙泉庙会”“铁刹山古塔”等内容,不仅是地方风物的展示,更体现了本溪人崇文尚礼、兼容并蓄的精神特质。
在现代篇章中,《本溪文化志_1999版_》记录了新中国成立后城市化、工业化进程中的文化变迁。工业文明的到来带来了新的文化形态,工人文化宫、群众剧团、企业报刊等成为新的文化载体,展现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交融。这种延续与创新的结合,使《本溪文化志》不仅是一部历史记载,更是一部文化发展的动态叙事。
3、民俗艺术的传承与变迁
民俗是地方文化最鲜活的组成部分。《本溪文化志_1999版_》对本溪的节庆活动、民间艺术、手工技艺、饮食习惯等进行了系统记录。例如,春节、清明、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的民俗活动,在本溪地区呈现出浓厚的地域特色,如“灯会巡游”“秧歌表演”“社火祭祖”等,生动反映了本溪人对自然与祖先的敬意。
在民间艺术方面,志书特别收录了“本溪皮影”“辽东秧歌”“满族刺绣”等代表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艺术形式代代相传,既保留了原始的表现手法,又在时代的变革中不断创新。例如,本溪皮影戏吸收了现代戏剧的元素,在人物塑造与音乐伴奏上有所突破,显示出民间艺术的生命力与时代适应性。
此外,《志》中还记载了许多濒临失传的传统技艺,如铁艺制作、木雕工艺、古法酿酒等。这些技艺承载着地方的劳动智慧与美学价值。通过编纂与记录,这些文化遗产得以保存与传承,也为当代非遗保护工作提供了宝贵的史料支撑。
4、教育事业与精神文明建设
教育是文化传承与社会进步的重要途径。《本溪文化志_1999版_》专设教育篇,系统梳理了从清末义学、民国私塾到新中国教育体系建立的发展历程。书中不仅列出学校数量、师资结构、课程设置等具体数据,还详细描述了教育理念的变迁——从启蒙到普及,从职业教育到高等教育,体现了城市文明的成长轨迹。
志书还特别关注精神文明建设。20世纪90年代,本溪市积极推动群众文化活动和社区文化工程,如文化馆、图书馆、工人俱乐部等公共文化设施的建立,使市民的精神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志书通过详实数据与典型事例,展示了教育事业对社会风貌的塑造作用。
更为重要的是,《本溪文化志_1999版_》在精神文明篇中,对社会道德风尚、文化志愿者运动、青年思想教育等内容进行了深刻阐述。这些篇章让读者看到文化不仅是物质成果的记录,更是价值观与精神信念的传递,使地方志书具备了思想性与时代性的双重价值。
总结:
综观《本溪文化志_1999版_》,这部志书以宏大的视野和细腻的笔触,勾勒出一座山城的文化脉动。从古代文明的根源,到现代社会的文化发展,它以史为经、以文为纬,编织出本溪独特的文化图谱。其内容全面、体例严谨,不仅保存了宝贵的地方记忆,也体现了地方文化自信的觉醒。
作为地方文化志书的典范之作,《本溪文化志_1999版_》在学术研究、教育教学、文化传承等领域都具有长远价值。它让我们认识到:一座城市的灵魂不在高楼林立,而在文化传承与精神延续。阅读此书,仿佛走进本溪的文化长河,感受时间的沉淀与文明的光辉。
本文由nayona.cn整理

联系我们

关注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