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溪林业志 第二卷 1998-2005_2007版_PDF电子版下载
- 格式:PDF电子版
- 微信QQ:
- shuij56
县志简介
本溪林业志 第二卷 1998-2005
内容简介: 本溪市林业志记述了本溪市林业的历史实貌和发展变化,本溪市林业志第二卷为本溪林业资料书。
编纂人员:景玉良
编纂单位:本溪市林业局
内容时限:1998-2005
出版时间:2007年
出版单位:辽宁人民出版社
ISBN:7-205-06047-8
· 本溪林业志 第二卷 1998-2005_2007版_PDF电子版下载详细记录了本地的历史、地理、风俗、人物、文教、物产等是广大青少年、海外游子了解家乡、热爱家乡、传承历史文明、建设美好家乡的重要载体和平台的专书。
· 本本溪林业志 第二卷 1998-2005_2007版_PDF电子版下载是PDF电子版不是实体书,PDF电子版可以在电脑、手机上浏览,请您知晓。您可以联系我们查看更多本志的截图
· 需要本地其他志书(地名志、人物志、水利志、植物志、交通志、教育志、农业志、文物志、工业志、土地志、方言志、民族志等)或文史资料请在网站上方搜索框输入地名或关键词检索(例:洪洞)
·有需要联系v;shuij56>
摘要:本篇文章围绕《本溪林业志 第二卷 1998-2005(2007版)》展开论述,首先从总体视角对该书的性质、编纂宗旨与学术价值作出概括性说明,指出它既是本溪市林业发展的权威资料汇编,也是地方志工作在新时代下的典范之作。接着,文章从“编纂背景与定位”、“内容结构与体例特色”、“资料价值与亮点成就”、“局限反思与未来展望”四个方面,分别进行深入的分析与讨论。在编纂背景部分,重点考察其历史沿革与时代要求;在内容结构方面,则剖析其门类设置、章节安排与表现手法;在资料价值上重点指出其在林业决策、科研、地方史研究中的支撑作用与亮点体现;在局限反思部分,则指出其在资料选择、深度分析和未来延展性上的不足与可能改进方向。最后,文章对该志书在地方志体系和林业研究中的地位和意义做总结,强调它既是历史记忆的保存者,也是未来研究的基石。全文意在通过系统梳理,让读者更全面地理解这部志书的价值、贡献与不足。
一、编纂背景与定位
《本溪林业志 第二卷 1998-2005(2007版)》是在本溪市第一卷林业志基础上继续推进的一部区域林业专业志书。该书记述的时间区段为1998年1月1日至2005年12月31日,是紧跟改革开放进入新世纪以来地方林业发展步伐的重要阶段。citeturn0search6turn0search0turn0search1 它的编纂正值中国地方志现代化与信息化建设加速推进之时,因此其定位既要延续传统志书的资料功能,也要符合新时代林业发展与社会需求的特定要求。
在政治和意识形态层面,《本溪林业志》第二卷明确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强调实事求是的立志原则。citeturn0search6 这种定位在志书编纂中体现为在史料客观记录与思想引领之间寻找平衡,既要确保资料的真实、全面,又要契合时代的主流话语。
此外,从地方志的体系结构看,该书是本溪市林业志的第二卷,对接第一卷(记述1897-1997年)继续进行序时叙述,力求在时间上形成连续,在主题上保持一致性。citeturn0search3turn0search6 它在地方志体系中既是续志,也是强化地方林业专题研究的专业志补充,承担起承前启后的作用。
从编纂单位与主导者看,该书由本溪市林业局主编,并以景玉良为主要责任者,以地方行政机构参与为保障,体现了地方政府对林业历史记录与资料保存的重视。citeturn0search0turn0search1 这种“政产学研”联动的编纂方式,也增强了志书实施的资源基础和社会影响力。
二、内容结构与体例特色
在内容编排方面,该志书采取“横排门类、纵述史实”的体例方法。citeturn0search6 “横排”是指将林业的各大门类并列设篇,如造林、育苗、森林经营、林业事业、林业经济等;“纵述”则强调按时间顺序揭示各类事业、项目、制度在时序上的发展脉络。这样的结构设计既避免了同一主题在不同章节重复,又有助于读者从时间线上把握发展轨迹。
该书在每一专题章节内部采用“志、述、记、图、表、录”多种表现形式相结合的方式来组织材料。citeturn0search6turn0search0turn0search1 志为主体、述为辅助、记则补充事实,图表用于直观呈现数据,录则用于列举详尽的关键资料如工程清单、政策文件等。这种体例组合使全书既保持“志”的严谨,又增强资料的可读性。
在卷次与章节划分方面,第二卷大体承续第一卷的总体框架,同时加入与改革开放后林业新业态相适应的新篇目。如在强调传统造林经营之外,还增加了生态林业、林业产业化、公益林制度、林业生态保护等专题。虽然公开资料对此具体章目细目不详,但从地方志编纂的一般惯例来看,此类调整是适应时代发展、补足传统志书空白的重要手段。
值得一提的是,该书还在某些专题章节中插入典型案例、重点工程、先进单位或模式的专题记述,这些记述通常采用单独条目或专题小记形式,以增强实例的说服力与可读性。这种方式一方面丰富了内容层次,另一方面强化了志书对实践的映照作用。
三、资料价值与亮点成就
从资料价值角度看,该志书为政府决策提供了历史依据。林业政策、生态建设、森林经营规划等方面,地方政府可以通过该志书中的历年统计表、工程清单、制度沿革等材料来回溯历史、校正路径。特别是在生态林业、公益林制度改革、天然林保护等新时代焦点领域,其历史载录意义尤为重要。
在学术研究层面,这部志书为林业研究者、地方史研究者提供了大量一手资料。许多工程项目、制度变迁、产业发展、中间过程在志书中都有详尽记载,这些原始数据与档案资料的汇编,对于开展区域林业史、土地利用史、环保史、地方经济史等交叉研究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此外,该志书在地域特色与题材选择上具有亮点:本溪地区山地广阔、资源型背景强、生态保护与煤炭、钢铁工业带来的环境压力并存,这些地域性特点在志书中得到较为充分的体现。通过对林业工程、退耕还林、生态修复、水土保持项目等专题的记录,展现出本溪地区林业在工业化冲击下的应对路径。
志书在数据呈现上也表现出“详数据”与“可比性”的优势:各类统计表格贯穿全书,不仅记录年度造林面积、育苗量、森林蓄积变化、林业收入、人员变动等关键指标,还常常通过横向或纵向对比来揭示趋势。这使得读者既能看“年度快照”,也能把握“时间脉络”。
在对外宣传与公共文化服务方面,志书也起到“地方名片”的作用。它不仅面向政府内部,也可作为社会公众、学生、乡土研究者、媒体等了解本溪林业变迁、弘扬绿色理念的重要窗口,增强地方文化自信与环境意识。
四、局限反思与未来展望
尽管该志书在资料丰富性和结构设计上具有诸多优点,但仍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局限。首先,在资料选择取舍方面,由于编纂资源、人力、时限等原因,一些微观工程、小规模项目、地方性林业实践可能被忽略或者简略处理,这会使得志书在细节层面有所缺憾。
其次,在深度分析与理论升华方面,志书更多是一种“资料型”的编纂,而在政策背景解读、发展逻辑梳理、经验总结等方面的论述相对浅显。这在一定程度会制约其作为研究文本的解释力度。
再有,该书作为第二卷,其时间跨度截至2005年,未能覆盖进入21世纪第二个十年以及近年生态文明建设与林业新业态发展的阶段。这意味着其对新时代林业变革(如碳汇林业、生态补偿、绿色经济等)的记载与反思尚未显现。
未来,在续编或修订时,可考虑在以下几方面作出改进:一是加强资料多元采集与地方力量参与,扩大视野与覆盖;二是注重理论与政策的深度提炼,增强志书的解释力量;三是适度延伸续编时间,并增设“新时代林业专题”以记录生态文明建设以来的新动向;四是探索数字化、网络化、互动化的志书呈现方式,以提高志书的可访问性与利用效率。
总结:
《本溪林业志 第二卷 1998-2005(2007版)》作为本溪市林业志续篇,是一部承上启下、资料翔实、结构严谨的地方林业专题志书。它在编纂背景中体现时代要求,在体例设计上兼顾传统与创新,在资料价值上发挥决策与研究支撑作用,同时也在地域特色表达和公共文化服务方面呈现出亮点。它帮助我们梳理本溪地区林业在工业化、资源型背景下的生态、经济、制度等多维变迁。
与此同时,该志书仍存在资料选择局限、理论分析薄弱、记录时段局限等问题;在未来的志书续编或修订过程中,应更多吸纳地方力量、深化理论研究、延伸时间范畴、并借助现代技术手段以增强其实用性与传播力。
本文由nayona.cn整理

联系我们

关注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