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地区林业志 2000年版 PDF电子版下载
- 格式:PDF电子版
- 微信QQ:
- shuij56
县志简介
延安地区林业志
内容简介: 本志记述的内容包括森林资源,植树造林,森林保护,营林生产,经营管理,科学技术,宣传教育和管理机构等。
编纂人员:王友发 , 赵启华 , 崔玉民
编纂单位:延安地区林业志编纂委员会
内容时限:0000-1996
出版时间:2000年
出版单位:陕西人民出版社
目录
封面
延安地区林业志
延安地区林业志编纂领导小组:
顾问小组:
编纂委员会:
审定单位
图片
序一
序二
序三
凡例
目录
概述
第一章森林资源
第二章植树造林
第三章森林保护
第四章营林生产
第五章经营管理
第六章科学技术
第七章宣传教育
第八章管理机构
附录
后记
版权页
· 延安地区林业志 2000年版 PDF电子版下载详细记录了本地的历史、地理、风俗、人物、文教、物产等是广大青少年、海外游子了解家乡、热爱家乡、传承历史文明、建设美好家乡的重要载体和平台的专书。
· 本延安地区林业志 2000年版 PDF电子版下载是PDF电子版不是实体书,PDF电子版可以在电脑、手机上浏览,请您知晓。您可以联系我们查看更多本志的截图
· 需要本地其他志书(地名志、人物志、水利志、植物志、交通志、教育志、农业志、文物志、工业志、土地志、方言志、民族志等)或文史资料请在网站上方搜索框输入地名或关键词检索(例:洪洞)
·有需要联系v;shuij56
摘要:《延安地区林业志(2000年版)》是延安地区系统总结20世纪林业建设与生态发展的权威性文献,它全面记录了延安地区森林资源的变迁、造林事业的发展、生态环境的改善及林业产业化的进程。全书不仅具有强烈的历史纵深感,也展示了延安人民在黄土高原艰苦条件下恢复生态的智慧与坚韧。本文从林业发展历程、生态建设成就、林业经济与产业化、社会与文化影响四个方面,对《延安地区林业志(2000年版)》进行深入解读。文章旨在通过这一志书的系统剖析,揭示延安林业由贫瘠到繁荣的艰难历程,探讨林业对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推动作用,并反思延安模式对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延安林业不仅是一段地方发展的历史,更是一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史诗。
1、延安林业发展历程的历史脉络
《延安地区林业志(2000年版)》以详实的史料,勾勒出延安林业从荒芜到绿化的艰难历程。延安地处黄土高原腹地,历史上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极度脆弱。建国初期,延安的森林覆盖率不足2%,生态退化问题突出,群众生产生活面临严峻挑战。志书对这一时期的林业状况进行了系统的调查与记载,反映出当时林业基础薄弱、技术落后、管理分散的现实。
进入20世纪70年代后,随着国家“以林为本”的方针逐步确立,延安地区陆续开展大规模植树造林和水土保持工程。特别是延安人民以“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发起了“绿化家园”的群众运动,使得延安的山河逐渐由黄变绿。志书记录的每一次造林大会战,都体现出地方政府与民众合力改善生态的坚定信念。
至20世纪末,延安地区的森林覆盖率显著提升,生态功能逐渐恢复。志书中详细列举了各县区的造林面积、树种结构、生态恢复指标,为后来的生态政策制定提供了科学依据。这一发展历程不仅是自然环境的转变,更是延安精神在生态建设领域的真实写照。
2、生态建设与环境治理的辉煌成就
《延安地区林业志(2000年版)》重点展现了延安地区在生态恢复方面取得的突出成就。通过系统治理水土流失,延安逐步形成了以防护林体系为主体的生态屏障。志书中的数据表明,到2000年,延安地区森林覆盖率已超过30%,主要河流流域水土流失面积减少了近一半,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志书详细描述了“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过程。延安作为国家试点地区之一,在90年代中后期率先探索退耕还林政策的地方化路径。农民通过退耕获得补贴,既减轻了土地压力,又增加了经济收入,实现了生态与民生的双赢。这一经验后来被国家层面推广,成为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样板。
此外,志书还系统总结了延安在防沙治沙、植被恢复、水源涵养等方面的具体实践。例如志书中记载的安塞、志丹等县成功治理沙化土地,使得区域气候趋于湿润,生物多样性逐步恢复。这些内容充分展示了延安人民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执着追求与创造性实践。
3、林业经济与产业化发展的新格局
除了生态功能外,《延安地区林业志(2000年版)》也详尽记录了延安林业经济的发展轨迹。随着林业资源的恢复,延安逐步形成了以木材加工、果树种植、林副产品开发为主的产业体系。志书中提到,苹果、枣树、核桃等经济林逐渐成为当地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延安苹果更发展为全国知名品牌。
志书对林业经济的转型进行了深刻总结。从计划经济时期的统一调配,到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产业化经营,延安林业部门在经营理念、管理方式、科技应用等方面都进行了改革创新。特别是在90年代中后期,延安推广了林业合作社模式,鼓励农户参与林业产业链,实现了资源利用与经济效益的有机结合。
延安林业志还揭示了生态经济与社会经济的融合趋势。通过发展生态旅游、森林康养、特色林产品加工业,延安逐步探索出“以绿促富、以富保绿”的可持续路径。这不仅促进了地方财政增长,也为全国生态产业化提供了有益经验。
4、林业文化与社会影响的深层价值
《延安地区林业志(2000年版)》不仅是一部自然生态志书,也是一部文化志。延安的林业事业与延安精神息息相关,反映出革命老区人民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精神风貌。志书中多次提及林业战线上的模范人物与先进集体,他们在荒山植绿的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生态文化与集体意识。
延安林业的成功,不仅改变了自然景观,也塑造了社会心态。志书指出,林业教育与生态宣传成为提升群众环保意识的重要途径。学校普遍开设生态教育课程,社会各界广泛参与植树节活动,绿色理念深入人心。这种全民参与的生态文化,成为延安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
更重要的是,《延安地区林业志(2000年版)》通过文化视角揭示了生态建设与社会发展的互动关系。延安林业的发展促进了农村经济结构的转型,改善了农民生活质量,增强了社会凝聚力。这种“绿化延安、文明延安”的理念,为后续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深厚的精神支撑。
总结:
总体而言,《延安地区林业志(2000年版)》是一部兼具历史价值、学术价值与现实指导意义的综合性文献。它系统记录了延安地区半个世纪以来的生态变迁与林业发展,真实反映了一个由荒凉到绿意盎然的伟大转变。这部志书的出版,既是对历史的总结,也是对未来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从生态恢复到产业转型,从文化传承到社会变革,延安林业的发展历程向世人证明:只要坚持科学治理、生态优先、群众参与,就能够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延安地区林业志(2000年版)》不仅是一部地方志,更是一部记录中国生态奇迹的绿色史诗。
本文由nayona.cn整理

联系我们

关注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