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五华区政协志 1993-2004_2005版_PDF电子版下载
- 格式:PDF电子版
- 微信QQ:
- 有需要联系网页弹窗
县志简介
五华区政协志 1993-2004
内容简介: 五华区政协志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坚持唯物史观、实事求是、叙而不议的原则,以史资政,存史育人,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服务。
编纂人员:杨万里
编纂单位: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昆明市五华区委员会
内容时限:1993-2004
出版时间:2005年
ISBN:云新出(2005)准印字010号
· 五华区政协志 1993-2004_2005版_PDF电子版下载详细记录了本地的历史、地理、风俗、人物、文教、物产等是广大青少年、海外游子了解家乡、热爱家乡、传承历史文明、建设美好家乡的重要载体和平台的专书。
· 本五华区政协志 1993-2004_2005版_PDF电子版下载是PDF电子版不是实体书,PDF电子版可以在电脑、手机上浏览,请您知晓。您可以联系我们查看更多本志的截图
· 需要本地其他志书(地名志、人物志、水利志、植物志、交通志、教育志、农业志、文物志、工业志、土地志、方言志、民族志等)或文史资料请在网站上方搜索框输入地名或关键词检索(例:洪洞)
·有需要联系v;有需要联系网页弹窗>
摘要:本文以《五华区政协志 1993-2004(2005版)》为中心,对这部专著的编纂背景、内容结构、史料价值、启示意义四个维度展开深入阐述。首先回顾该志书的时代背景与编纂原则,指出其在地方政治协商制度发展和地方志编纂史中的地位;接着从结构布局、主要卷册、专题设置等方面梳理其框架与特色;再从史料视角出发,分析其在填补空白、资料整合、权威性保障等方面的价值;最后探讨对当代政协与地方治理、志书编纂和公共参与的启示作用。文章结尾将进行系统总结归纳,指出该志书不仅是五华区政治协商活动的珍贵记录,也是区域社会发展变迁的重要见证,在地方史志体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全文力求层次清晰、论据充分、衔接流畅,带读者进入这部政协志书的内在世界,感受其“存史资政、启迪未来”的现实价值。
一、编纂背景与宗旨
《五华区政协志 1993-2004(2005版)》问世于 2005 年,其编撰不仅是地方志修纂体系的自然延伸,也与五华区社会政治发展密切相关。它背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制度在地方的延展,是区域政治制度和社会治理发展在地方层面的重要文献载体。
在编纂过程中,志书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实事求是、叙而不议的原则。正如志书简介所言,它“以史资政、存史育人,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服务”。citeturn0search0 这一原则使其既有资料的客观性,也承载了政治功能。
编纂这种政协志书,其出发点不仅在于记录历史,更在于服务现实、启迪未来。通过对政协工作轨迹、委员活动、制度变迁、议政建言等方面的系统记录,志书为地方政府和社会各界提供了历史参照与制度经验。
此外,该志书的时间跨度为 1993 年至 2004 年(部分资料至 2005 年)。这个区间正值我国深化改革、社会转型加剧的时期,地方政协在协商民主、社会参与、监督制约等领域都在探索与实践。正因如此,从该时期抽取典型进行系统记载,具有重要的选题意义与时代价值。
二、志书结构与编排特色
从总体结构来看,《五华区政协志》遵循地方志类书的格式体例,分为若干卷册、若干专题模块。志书首先设置总志、机构沿革、职能职责、组织体系等基础篇章,作为整体框架的搭建。
在主体部分,志书又设专题条目,如政协会议、界别和委员、建言献策、调研视察、政协文教卫生、政协产业经济、政协社会事务等。这些专题设置反映了政协活动的多维面貌,也突出“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四方面议题的综合性。
为了方便阅读与检索,志书采用年表、大事记、条目索引、图表附件等多种辅助体例。年表与大事记使阅读者可以快速把握重要节点与发展脉络;索引和图表则提高了志书的工具性与可操作性,更便于后续研究者查阅引用。
在编排上,该志书还在体例衔接、章节过渡、注释补白等方面做了精细化处理。每个专题的时间跨度较为连贯,使读者能在主题之下看到政协工作在具体年限中的发展;各条目之间有横向呼应,又兼顾纵向推进,从而使整体结构既清晰又富层次感。
三、史料价值与研究意义
首先,作为政协活动的系统记载载体,这部志书填补了五华区在政协工作领域的史料空白。地方政协在很多地区虽有活跃实践,但相关史料零散、流失严重;而此书把十余年间的会议记录、决议文件、委员名录、建言成果等加以系统整合,从而为研究地方协商民主提供了宝贵原始素材。
其次,该志书具有不可替代的资料整合价值。它将分散于政府档案、政协档案、地方志、报刊资料、调研报告中的内容纳入统一框架,并通过编辑、校勘、注释处理,使多种资料得以统一比对。这种整合不仅方便使用,也增强了资料的一致性与权威性。
第三,志书具有较强的权威保障和可考性。由地方政协与区委区政府共同参与支持,志书在选材、核实、审定等环节通常经过多个层级的把关,这保证了资料真实性和可靠度。此外,志书经由正式出版与公开发行,其引用价值在学术界和地方政府之间具有广泛认可。
在学术和现实双重视角下,这部政协志书还能推动地方政治学、社会学、公共管理学等跨学科研究。研究者可以借此考察地方协商制度的运行机制、议题结构、社会回应、制度创新等;在地方治理层面,当地政府也可借鉴其中的经验教训,从历史反思中完善当下决策机制。
四、现实启示与制度反思
从地方治理视角看,《五华区政协志》提供了地方政府与政协互动模式的经验样本。志书所记录的协商渠道、政策建议采纳、监督反馈机制等,为当前推进协商民主、完善共商共治格局提供了历史经验参照。
志书也提醒我们,在编纂地方政协志书或类似制度性历史文献时,要注重“回顾—反思—启示”三者的平衡。不能仅拘泥于历史事实的机械记录,还应在适当范围内提炼制度逻辑与制度缺失,为未来提供启示指引。
另一方面,这部志书的编撰过程也暴露出一些制度弱点。比如某些年度会议记录缺失、委员履职活动不全、稿件审核时的选择性剪裁等,这反映出地方在档案管理、政协公开透明化、资料共享机制等方面还有提升空间。
最后,志书的启示在于:历史不是静止的,总结与记载必须与现实改革同步。通过对过去政协制度的反思与记录,可以促进当下制度创新与治理完善,使政协在地方民主建设中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与智库助力作用。
总结:
通过编纂背景与宗旨、结构编排特色、史料价值意义、现实启示反思四个层面,本文全面揭示了《五华区政协志 1993-2004(2005版)》的内涵价值。作为一部立足地方、联系实践、服务未来的政协志书,它既是五华区政协发展历程的系统记录,也是地方民主制度演进的鲜活见证。
总而言之,这部政协志书不仅在志书体系中占有一席之地,更为研究地方协商民主、地方治理模式提供了第一手资料和制度经验。它教给我们的,不仅是历史,更是思考和启示。
本文由nayona.cn整理

联系我们

关注公众号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