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胜县规划和建设志(1986-2005) 2010年版 PDF电子版下载
- 格式:PDF电子版
- 微信QQ:
- shuij56
县志简介
武胜县规划和建设志(1986-2005)
内容简介: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依照国务院《地方志工作条例》、《四川省地方志工作条例》等规定,全面客观地记述1986-2005年间县域城乡规划和建设发展史实。
编纂人员:周和平
编纂单位:武胜县规划和建设局编纂委员会
内容时限:1986-2005
出版时间:2010年
目录
封面
武胜县规划和建设志
图片
《武胜县规划和建设志》编委会名单
《武胜县规划和建设志》编辑部
序
凡例
目录
概述
大事记
第一篇 组织机构
第二篇 建设规划
第三篇 城市建设
第四篇 市政建设
第五篇 村镇建设
第六篇 建设管理
第七篇 环境保护
第八篇 机关建设
第九篇 人物
附录
编后记
版权页
· 武胜县规划和建设志(1986-2005) 2010年版 PDF电子版下载详细记录了本地的历史、地理、风俗、人物、文教、物产等是广大青少年、海外游子了解家乡、热爱家乡、传承历史文明、建设美好家乡的重要载体和平台的专书。
· 本武胜县规划和建设志(1986-2005) 2010年版 PDF电子版下载是PDF电子版不是实体书,PDF电子版可以在电脑、手机上浏览,请您知晓。您可以联系我们查看更多本志的截图
· 需要本地其他志书(地名志、人物志、水利志、植物志、交通志、教育志、农业志、文物志、工业志、土地志、方言志、民族志等)或文史资料请在网站上方搜索框输入地名或关键词检索(例:洪洞)
·有需要联系v;shuij56
摘要:
《武胜县规划和建设志(1986—2005)2010年版》是一部全面反映武胜县二十年城市规划、基础建设与社会发展的综合性志书。它以系统、科学的编纂方法,对武胜县在经济体制改革、城乡一体化推进、基础设施建设、生态与人居环境改善等方面的历程进行了全景式梳理与总结。全书不仅记录了武胜从传统农业县向现代化新型县城的历史跨越,也展现了县域治理理念的演进与城乡协调发展的战略思维。本文将从四个方面对该志书展开论述:一是规划编制与战略定位,二是城市建设与基础设施,三是生态环境与人居优化,四是社会发展与文化传承。通过对这些方面的深入分析,本文旨在揭示《武胜县规划和建设志》所呈现的地方治理智慧与时代变革轨迹,为理解地方志书在区域发展史中的价值提供参考。
1、规划编制与战略定位
《武胜县规划和建设志(1986—2005)》的规划编制工作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前瞻性思维。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武胜县正处于改革开放的起步阶段,经济基础薄弱、城乡差距明显。志书记载了县政府在1986年启动《武胜县城市总体规划》的重要历程,明确了“以城带乡、以工促农”的发展战略,为后续城市建设提供了科学指导。这一阶段的规划强调功能布局合理、空间拓展有序,体现了由单一农业向综合型县域经济转型的思路。
进入90年代后,随着国家宏观政策调整与市场经济深化,武胜县的规划编制工作逐步制度化、系统化。志书中记录了《武胜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县域经济发展总体规划》等文件的出台,它们为经济发展提供了空间基础和政策保障。县城的规划理念从“建城”转向“兴城”,注重经济区、居住区、生态区的协调布局,体现了从数量扩张向质量提升的转变。
到21世纪初,武胜县的战略定位进一步提升,规划体系趋于完善。志书详尽描述了县域总体发展目标——建设“川东门户城市、嘉陵江生态新城”。规划工作引入了区域协调发展理念,加强了与邻县在交通、产业、生态等领域的联动。这一阶段的规划不再仅是物质空间的描绘,更体现出对可持续发展与人文精神的深度思考。
2、城市建设与基础设施
志书在城市建设方面的记载尤为丰富。1986—2005年间,武胜县城区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初期,县城基础设施薄弱,道路狭窄、排水系统落后、公共设施匮乏。随着国家城镇化战略的实施,县委县政府加大投入,逐步完善了道路网络、水电系统和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志书中详细列举了县城主干道改扩建、嘉陵江大桥修建及老旧小区改造等重要工程,展示了城市建设的阶段性成果。
在基础设施建设上,志书强调了交通、水利、电力等领域的协调发展。县域公路从砂石路逐步升级为柏油路,形成了以县城为核心、乡镇为节点的交通网。水利设施的完善不仅保障了农业灌溉,也促进了城市供水系统的现代化。电力系统的改造则为工业园区建设和城市照明提供了有力支撑,使武胜县整体面貌焕然一新。
此外,志书还记载了住房建设和城市功能区划的演变。20世纪90年代后期,武胜启动了大规模住房制度改革,住宅商品化进程加快。新兴住宅区、商贸区相继出现,县城空间布局趋于合理,城市功能日趋完善。这些变化不仅改善了居民的生活条件,也为城市的现代化管理奠定了基础。
3、生态环境与人居优化
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是《武胜县规划和建设志》中的重要篇章。志书系统记录了武胜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探索实践。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武胜县面临生态退化与环境污染的双重压力。政府在规划中确立了“生态立县”的指导思想,提出了以绿化、美化为核心的城乡环境整治计划,开展了嘉陵江流域水源保护与植被恢复工程。
随着生态意识的提升,武胜县逐步建立了较完善的环境管理体系。志书中记载了多个生态工程,如城郊防护林带建设、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污水处理厂建设等。这些举措有效改善了空气质量和水体环境,使县城生态格局显著优化。县城绿化覆盖率不断提高,形成了以公园、广场、绿道为核心的生态网络。
在改善人居环境方面,志书强调了城乡一体化的人文关怀。农村改水改厕工程、垃圾无害化处理项目、饮用水安全工程等相继实施,极大提升了农村生活质量。同时,县城的环境美化与文化景观建设并举,如重修武胜古城墙遗址、打造嘉陵江滨河景观带,展现了生态与文化融合的独特魅力。
4、社会发展与文化传承
社会建设与文化传承是武胜县发展中不可忽视的部分。志书对教育、医疗、文化事业的记载详实,反映了社会公共服务体系的逐步完善。教育领域在此期间实现了从基础普及到质量提升的转变,学校布局优化,师资力量增强,县城先后建成多所重点中学与职业技术学校,为地方经济发展培养了大量人才。
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同样显著。志书中详细描述了县医院的扩建、乡镇卫生院改造、公共卫生体系建立等内容。通过引进先进医疗设备与人才培训,武胜的医疗服务水平得到显著提升,城乡居民健康状况稳步改善,基本医疗保障体系初步形成。
在文化建设方面,志书展现了地方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交融。县内多次举办民俗文化节、嘉陵江龙舟赛等活动,推动了文化旅游业的发展。同时,地方志的编纂本身也是文化传承的重要形式,记录了历史风貌与社会记忆,为后人研究地方文化提供了珍贵资料。
总结:
总体而言,《武胜县规划和建设志(1986—2005)2010年版》是一部真实记录武胜县从改革开放初期到新世纪初期全面发展的地方志书。它不仅详实记载了县域规划、城市建设、生态改善、社会发展的全过程,也展示了地方治理体系逐步现代化的轨迹。志书以数据为依据、以历史为脉络、以人民为中心,是研究地方规划与建设的重要文献。
通过该志书的分析,可以看到武胜县在城市化进程中始终坚持以科学规划为引领、以基础建设为支撑、以生态文明为底色、以社会进步为目标。它既是地方发展的总结,也是未来发展的指南,为县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
本文由nayona.cn整理

联系我们

关注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