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胜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志(1986-2005) 2008年版 PDF电子版下载
- 格式:PDF电子版
- 微信QQ:
- shuij56
县志简介
武胜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志(1986-2005)
内容简介: 一、本志书将劳动就业、就业培训、企业工资、劳动争议仲裁、劳动保险、社会保险、劳动和社会保障、劳动保障监察工作统纂一志。 二、本志书资料主要源于劳动人事局、劳动局、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及有关部门的文书档案和部分口碑,以真实可信是用。
编纂人员:周毅
编纂单位:武胜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志编修领导小组
内容时限:1986-2005
目录
封面
武胜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志
《武胜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志》编修领导小组组长致词
武胜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志编修领导小组
目录
序言
凡例
概述
大事记
第一章 机构沿革
第二章 劳动就业管理
第三章 劳务输出
第四章 企业工资
第五章 劳动保障监察
第六章 劳动争议仲裁和职业技能鉴定
第七章 社会保障
第八章 劳动保护
第九章 劳动制度改革
附录
后记
· 武胜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志(1986-2005) 2008年版 PDF电子版下载详细记录了本地的历史、地理、风俗、人物、文教、物产等是广大青少年、海外游子了解家乡、热爱家乡、传承历史文明、建设美好家乡的重要载体和平台的专书。
· 本武胜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志(1986-2005) 2008年版 PDF电子版下载是PDF电子版不是实体书,PDF电子版可以在电脑、手机上浏览,请您知晓。您可以联系我们查看更多本志的截图
· 需要本地其他志书(地名志、人物志、水利志、植物志、交通志、教育志、农业志、文物志、工业志、土地志、方言志、民族志等)或文史资料请在网站上方搜索框输入地名或关键词检索(例:洪洞)
·有需要联系v;shuij56
摘要: 《武胜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志(1986-2005) 2008年版》是全面反映四川省武胜县在二十年间劳动与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的重要志书。该书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系统记述了县域内劳动就业制度改革、社会保险体系建设、劳动监察与权益保障、以及社会福利事业的发展进程。它既是武胜县社会经济变迁的缩影,也是地方政府在改善民生、推进社会公平正义方面的重要成果展示。全书以详实的数据、丰富的案例和制度演进为主线,展现了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体制转型时期,劳动关系的重塑、社会保障体系的构建与完善,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显著提升。本文将从编纂背景与历史意义、劳动制度改革与就业发展、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成就、社会福利与民生改善四个方面,对《武胜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志(1986-2005)》进行全面阐述,以期揭示其在地方治理与社会发展史上的重要价值。
1、编纂背景与历史意义
《武胜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志(1986-2005)》的编纂,是在改革开放深入推进、地方社会经济发生深刻变革的背景下进行的。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中国劳动制度逐步走出计划体制束缚,县级劳动部门在管理职能上由“包分配”向“促就业”转变。武胜县作为四川省的一个农业大县,在这一进程中经历了从传统劳动管理向现代社会保障体系过渡的重大变革,这为编纂该志提供了丰富的实践基础。
志书的编纂工作始于2005年,由武胜县地方志办公室与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联合主持。编辑团队广泛收集档案资料、统计数据和基层经验,历经三年完成,于2008年正式出版。该志的出版不仅填补了武胜县劳动与社保领域志书的空白,也成为县级志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历史意义上看,该志既是对二十年间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真实记录,也是地方经验的重要总结。它反映了中央政策在县域层面的落实轨迹,对研究四川乃至西南地区劳动保障事业的发展规律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2、劳动制度改革与就业发展
1986年至2005年是武胜县劳动体制改革的关键时期。随着国家逐步推行劳动合同制、企业用工自主权和市场化就业机制,武胜县的劳动管理体系发生了深刻变化。志书详细记述了县内国有、集体企业的用工制度改革过程,以及个体经济、民营企业迅速发展的情况,展示了市场机制对劳动结构的重新塑造。
为应对就业压力,武胜县在上世纪90年代初设立了劳动服务公司、职业介绍中心和职业技能培训机构,促进城乡劳动力合理流动。志书中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描述尤为详尽,记录了“民工潮”现象及政府为维护农民工权益所采取的政策举措。这一时期,县政府逐步形成了“政府引导、市场配置、社会参与”的就业服务体系。
志书还突出反映了就业结构优化的趋势。到2005年,武胜县第三产业就业比例显著上升,服务业、建筑业、运输业成为吸纳就业的重要领域。劳动制度改革带动了社会经济活力的增强,也为后续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提供了制度支撑。
3、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成就
《武胜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志(1986-2005)》的核心篇章之一,便是对社会保险体系建设的系统梳理。志书详细介绍了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五险”制度的建立与完善过程,展现了地方政府在社会保障领域的制度创新与政策执行能力。
在养老保险方面,武胜县于1992年开始试点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到2000年实现了县域范围内的全面覆盖。志书对制度从“统账结合”到“个人账户积累”的演变过程有清晰记载,体现了政策的时代特征。医疗保险制度于1999年建立,并于2003年引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显著改善了农民的医疗保障水平。
值得关注的是,志书还记录了社会救助体系的构建。2002年,武胜县正式实施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现了城乡困难群体的基本生活保障。这标志着社会保障体系从劳动保险向综合社会福利体系的拓展,是地方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体现。
4、社会福利与民生改善
志书将社会福利事业的发展视为劳动保障体系的重要延伸。1986年至2005年间,武胜县在福利机构建设、优抚安置、残疾人保障、妇女儿童福利等方面均取得显著进展。县民政部门陆续建立了社会福利院、敬老院等机构,为弱势群体提供基本照护服务。
在农村社会保障领域,武胜县积极探索集体互助养老、老年人医疗补贴等制度创新。志书记载了乡镇级“幸福院”与社区养老点的试点成果,展示了农村社会福利制度的本土化探索。妇女儿童的社会保障也逐步纳入制度框架,通过妇联、教育、医疗等多部门协作,建立了涵盖教育、就业、健康、救助的综合保障体系。
此外,志书还反映了劳动保护与安全生产工作的不断加强。县劳动监察大队的成立,使劳动权益保障更加制度化。通过执法检查、劳动仲裁和法制宣传,武胜县逐步形成了“依法维权、和谐劳动关系”的社会氛围,这为民生改善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
总结:
《武胜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志(1986-2005) 2008年版》不仅是一部地方志书,更是一部凝聚时代精神的社会变革史。它通过翔实的资料,展现了从劳动制度改革到社会保障体系完善的全过程,体现了县域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历史轨迹。该志既有宏观政策的贯彻分析,也有微观层面的民生记录,成为研究武胜县乃至西南地区劳动保障事业发展的重要文献。
从志书中可以看到,武胜县在短短二十年间完成了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深刻转型,实现了制度创新、就业扩展与社会保障的协调发展。这部志书不仅具有学术研究价值,更具有现实启示意义:它提醒我们,社会保障的进步离不开制度建设的持续推进,也离不开地方政府的积极探索与群众的广泛参与。
本文由nayona.cn整理

联系我们

关注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