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平志_昌平志编志领导小组编1989版_PDF电子版下载
- 格式:PDF电子版
- 微信QQ:
- shuij56
县志简介
昌平志内容简介: 本志记载了昌平区的历史沿革、自然地理、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社会习俗等内容。
编纂人员:蒙俊杰 , 覃启宏
编纂单位:昌平志编志领导小组
出版时间:1982年
目录
一、概述篇
二、自然篇
三、政治篇
三、经济篇
五、文化篇
六、人物篇
七、社会篇
八、附录篇
后附:昌平公社大事年表
编志领导小组
编写人员
· 昌平志_昌平志编志领导小组编1989版_PDF电子版下载详细记录了本地的历史、地理、风俗、人物、文教、物产等是广大青少年、海外游子了解家乡、热爱家乡、传承历史文明、建设美好家乡的重要载体和平台的专书。
· 本昌平志_昌平志编志领导小组编1989版_PDF电子版下载是PDF电子版不是实体书,PDF电子版可以在电脑、手机上浏览,请您知晓。您可以联系我们查看更多本志的截图
· 需要本地其他志书(地名志、人物志、水利志、植物志、交通志、教育志、农业志、文物志、工业志、土地志、方言志、民族志等)或文史资料请在网站上方搜索框输入地名或关键词检索(例:洪洞)
·有需要联系v;shuij56
摘要:《昌平志_昌平志编志领导小组编1989版_》是一部系统记述北京市昌平地区历史沿革、自然环境、社会经济、文化教育与民俗风貌的地方志书。它不仅是地方史料的宝库,更是研究北京地区城乡发展、社会变迁的重要文献。该志书编纂于改革开放初期,其编纂思想体现了当时地方志复兴运动的时代精神。全书内容翔实,体例严谨,采用了传统志书的编纂体例,同时又吸纳了现代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本文将从“编纂背景与时代意义”、“志书体例与内容结构”、“社会经济与文化记载”、“历史价值与学术影响”四个方面,对该志书进行深入分析与系统阐述,以期展现其作为地方志文献的独特价值与历史地位,并从中探讨其对地方文化建设和社会研究的启示意义。
1、编纂背景与时代意义
《昌平志》的编纂始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这是中国地方志事业全面复兴的重要阶段。1983年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地方志工作的若干规定》,各地纷纷成立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昌平区(时为县)亦积极响应,成立了“昌平志编志领导小组”,启动了这项系统性的文化工程。此书于1989年正式出版,成为改革开放后昌平地区第一部全面反映地方情况的志书。
从时代背景来看,80年代的中国正经历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地方志的编纂被赋予新的使命——不仅要保存地方历史,更要为经济建设、城乡规划、文化传承提供科学依据。《昌平志》的编纂正是这一思想的产物,它既是地方历史的总结,也是一种面向未来的文化自觉。
在编纂过程中,昌平志编志领导小组坚持“以史为据、以志为本、以实为重”的原则,广泛搜集资料,实地调查核实,力求“存真求实”。因此,《昌平志》不仅忠实记录了昌平的自然地理与社会面貌,更体现了80年代地方志学术从意识形态化向学术化、科学化的转变。
2、志书体例与内容结构
《昌平志》的体例结构遵循了传统方志的“三分体”原则,即分为“总述、分志、附录”三大部分。总述部分对昌平的地理位置、建置沿革、行政区划、自然环境等进行了系统说明,为全书奠定了宏观背景。分志部分则涵盖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卫生、交通、水利、风俗等内容,体现出门类齐全、条理清晰的特点。
在体例创新方面,《昌平志》融合了传统志书与现代统计资料的编写方法。例如,在经济篇章中,除记述农业、工业、商业等传统门类外,还系统展示了1980年代昌平地区产业结构变化的数据,为研究地方经济转型提供了可贵依据。这种数据化、图表化的处理方式,标志着地方志书从叙述性向研究性转变的尝试。
此外,该志书在语言风格上注重规范与简洁,避免繁冗辞藻,保持了学术志书应有的庄重与准确。附录部分则收录了珍贵的历史文献、碑刻、地图、统计表格等,为学者提供了重要的原始资料。总体而言,其体例结构科学严谨,兼具史学性与实用性。
3、社会经济与文化记载
《昌平志》对社会经济的记载极为详尽,尤其是对农业、工业与城乡建设的描写,展示了昌平在改革开放初期的经济图景。书中详细记录了昌平地区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乡镇企业的崛起,以及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显著提升,这些内容真实地反映了昌平由传统农业县向现代化城区的转型轨迹。
文化与教育篇章则体现了昌平地区深厚的人文积淀。该志记载了昌平自明清以来的教育传统,特别是北京师范大学、北京邮电大学等高校在昌平设立分校区的历史背景,为后来的“大学城”建设提供了历史线索。同时,地方文艺活动、民间工艺、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内容也在书中有所体现,彰显出昌平文化的多元与包容。
此外,《昌平志》还着力反映社会风貌与民俗生活,记述了节庆活动、婚丧礼俗、民间信仰、传统饮食等丰富内容。这些资料既具有民俗学研究价值,也展现了昌平居民在社会变迁中保持文化延续的精神特质。
4、历史价值与学术影响
《昌平志》作为1980年代地方志修志成果的重要代表,具有显著的历史与学术价值。从史料价值来看,它系统地汇集了1949年至1988年间昌平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各方面资料,为研究北京市域发展提供了第一手文献依据,尤其在城市化研究、社会结构变迁等领域意义突出。
从学术层面看,《昌平志》的出版标志着昌平地区地方志编修体系的现代化起步。它不仅为后续志书(如《昌平年鉴》、《昌平新志》等)的编纂提供范本,也为地方史学研究提供了方法论借鉴。其严谨的体例与资料实证精神,体现了当代地方志书从“记事”向“治学”的过渡。
更重要的是,该志书在地方文化认同与社会记忆的构建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系统梳理昌平的历史文脉与发展脉络,它帮助居民建立了对地方的历史认同感,成为传承地域文化的重要载体。正因如此,《昌平志》不仅是一部书,更是一座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文化桥梁。
总结:
综上所述,《昌平志_昌平志编志领导小组编1989版_》是一部集史料性、科学性与文化性于一体的地方志书。它以翔实的史料、严谨的结构、客观的笔法,真实记录了昌平在20世纪80年代社会经济与文化发展的全过程。这部志书的出版,不仅填补了地方史料的空白,也标志着地方志事业在北京市区域范围内进入制度化、学术化的新阶段。
从历史到现实,《昌平志》始终以其丰富的内容与严谨的学术精神,为地方文化研究和社会发展提供支撑。它不仅是一部地方志,更是一份时代文献,映照出中国地方文化复兴与社会现代化进程中的精神风貌。无论从史学研究还是文化传承的角度来看,它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本文由nayona.cn整理

联系我们

关注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