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源县志·第十八卷·烟草志 1990年版 PDF电子版下载
- 格式:PDF电子版
- 微信QQ:
- shuij56
县志简介
桃源县志·第十八卷·烟草志
内容简介: 本志是《桃源县志》第十八卷。取材上自清末,下至1988年。但对个别史实,作了必要上溯。 本志编纂重点放在烟草生产、烟叶加工、烟草经营和烟草管理等方面。同时,简略记述鸦片烟,以求全面地反映时代特点和地方特点。全志共设6章、24节。随文插列图表,俾使图文并茂,一目了然。
编纂人员:雷慧君
编纂单位:桃源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出版时间:1990年
出版单位:轻工业出版社
目录
封面
桃源县志
桃源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本志编纂领导小组成员
图片
编辑说明
目录
概述
第一章 烟草种植
第二章 吸烟与戒烟
第三章 烟叶加工
第四章 烟草经营及保管
第五章 鸦片烟
第六章 烟草管理
要事摘记
附录
版权页
· 桃源县志·第十八卷·烟草志 1990年版 PDF电子版下载详细记录了本地的历史、地理、风俗、人物、文教、物产等是广大青少年、海外游子了解家乡、热爱家乡、传承历史文明、建设美好家乡的重要载体和平台的专书。
· 本桃源县志·第十八卷·烟草志 1990年版 PDF电子版下载是PDF电子版不是实体书,PDF电子版可以在电脑、手机上浏览,请您知晓。您可以联系我们查看更多本志的截图
· 需要本地其他志书(地名志、人物志、水利志、植物志、交通志、教育志、农业志、文物志、工业志、土地志、方言志、民族志等)或文史资料请在网站上方搜索框输入地名或关键词检索(例:洪洞)
·有需要联系v;shuij56
摘要: 《桃源县志·第十八卷·烟草志》(1990年版)是地方志中极具特色的一卷,全面记录了湖南省桃源县在20世纪下半叶烟草种植、生产、管理及经济社会影响的全过程。全志以资料翔实、叙述细密著称,不仅揭示了烟草在县域经济体系中的重要地位,也反映了农民生活结构、农业政策变迁及地方产业文化的嬗变。本文从“烟草种植的历史与环境”“制度改革与经济驱动”“烟叶加工与产业链发展”“社会影响与文化沉淀”四个方面,对该志进行了深入阐述。文章力图展现这部志书背后蕴含的地域精神与时代特征,揭示桃源县烟草业从传统农业向现代产业转型的轨迹,以及它在推动地方经济发展与社会变革中的深远影响。
1、烟草种植的历史与环境
桃源县的烟草种植可追溯至清末民初。根据《桃源县志·第十八卷·烟草志》记载,最早的烟草多为自种自用,农民在自留地上少量种植,以供家庭消费或在集镇上以物易物。20世纪五十年代以后,随着国家对烟草收购政策的出台,桃源县逐步形成了较为规范的烟叶种植体系,烟草从小规模种植走向了计划化、集约化生产。
桃源县地处湘西北丘陵地带,土壤肥沃、气候温润,昼夜温差大,为烟草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烟草志》中对气候、土壤类型、降水量、光照时长等数据进行了详细统计,这为烟草品质的形成提供了科学依据。县志中指出,桃源“山川环抱,四季分明”,其自然条件与烤烟品质的优良直接相关。
从志书记载可知,烟草的种植区域主要分布在漆河、陬市、盘塘、枫树等乡镇。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随着烟草技术的推广,这些地区逐步形成了专业化种植带,烟叶品质由“土烟”向“烤烟”转变。县志对这一转型进行了细致记述,反映了地方农业科技与制度创新的同步推进。
2、制度改革与经济驱动
《烟草志》详细描述了烟草制度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历程。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国家推行农业承包责任制,桃源县烟农获得了更大的生产自主权。县志中记载,1982年起,桃源县全面实施烟叶产量包干责任制,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烟叶产量逐年攀升。
在体制变革的推动下,地方烟草管理机构也经历了重组与优化。桃源县烟草专卖局于1984年正式成立,县志对其组织架构、职责分工、收购管理制度等均有详尽阐述。这一机构的设立,不仅规范了烟叶市场秩序,也使地方财政收入显著提高,成为县域经济的重要支柱。
经济驱动的效应在志书中体现得尤为明显。1990年版《烟草志》显示,烟草税收占县财政总收入的比重一度超过30%,直接带动了乡村道路、电力、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地方政府以烟草经济为抓手,形成了“以烟兴农、以烟带工”的发展模式,使桃源县逐步跻身湖南烟草重点产区之列。
3、烟叶加工与产业链发展
烟草产业链的发展是《烟草志》的另一亮点。志书详细描绘了从种植、烘烤、分级、收购到加工、销售的全流程,反映了桃源县烟草产业化、专业化的演进。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县内开始建立烘烤房与基层烟站,实现了烟叶标准化初加工。
进入八十年代后,桃源县在省烟草公司的支持下,建设了多座现代化烘烤房和分级中心。《烟草志》提到,这一时期的“电烤房革命”显著提升了烟叶质量,减少了烘烤损耗,使桃源烟叶在全省评比中多次获得优等品称号。地方烟厂的建立,使得初级农产品逐渐转化为工业产品。
产业链的完善不仅促进了就业,也推动了配套产业的发展。志书中统计显示,到1989年,全县涉烟从业人员超过两万人,其中包括运输、包装、木材供应、肥料加工等多个环节。这种多层次的产业体系,使桃源县形成了较强的经济韧性,也为后来的农村工业化积累了经验与资本。
4、社会影响与文化沉淀
《烟草志》不仅是一部经济志,更是一部社会文化志。烟草种植的普及带动了农村社会结构的变化,烟农成为新兴的经济主体。志书中多次提到“烟户富则乡村兴”,反映了烟草经济在改变农民命运、促进社会分化与流动中的作用。
烟草文化的形成亦是该志的重要篇章。桃源县志收录了与烟草相关的民谣、俗语、节庆与民间故事。例如,桃源民间有“春烟绿,秋烟黄,家家指望好年光”的俗语,反映了烟草与农时、民生的密切关系。烟叶收购季节成为乡村最热闹的时刻,甚至形成了独特的“烟叶市集文化”。
此外,《烟草志》还揭示了烟草经济带来的社会问题,如土地资源的过度利用、环境污染、农民对单一经济依赖等。这些内容体现了地方志编纂者的现实关怀与批判意识,使得全志不仅是经济文献,更是一部社会反思录。通过这些文字,可以看到一个县域在现代化进程中不断自我调整与思考的历程。
总结:
《桃源县志·第十八卷·烟草志(1990年版)》以严谨的史料体系和丰富的叙事细节,全面展现了桃源县烟草产业的历史轨迹。它不仅记录了从传统农业到现代经济的转型过程,也见证了地方社会结构的重塑与农民命运的变迁。通过对自然条件、制度改革、产业链建设及文化影响的多维分析,这部志书体现了地方志编纂“以史为鉴、以志为用”的核心价值。
从宏观层面看,《烟草志》所描绘的,不仅是桃源县的经济史,更是中国县域农业现代化的缩影。它提醒我们,任何地方经济的繁荣都离不开自然、制度与文化的互动平衡。桃源县以烟草为媒介,书写了一个地方如何在时代洪流中找寻自身定位的生动故事,也为后人研究地方产业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提供了珍贵史料。
本文由nayona.cn整理

联系我们

关注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