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迁邮电志 1997年版 PDF电子版下载
- 格式:PDF电子版
- 微信QQ:
- shuij56
县志简介
宿迁邮电志
内容简介: 凡例 一、《宿迁邮电志》上限追溯到事物的发端,下限至 1995年底(大事记延伸到地级宿迁市邮电局成立,即 1996年11月)。根据详今略古、详近略远的原则,着重记 述清末宿迁创办邮政局以来,尤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 立以来,宿迁邮电发展的史实。 、本志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为指导思想,以存真 求实的态度,做到思想性、科学性、资料性、知识性相统 一。采用编年体和纪事本末体,按历史顺序和专业类别, 以类系事,力求严谨,横陈现状,纵述沿革的方法编写,随 文附以必要的图表。
编纂人员:徐立之 , 吴萍
内容时限:0000-1995
出版时间:1997年
出版单位: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
目录
封面
版权
《宿迁邮电志》编纂委员
题词
图片
序
凡例
目录
概述
大事记
第一章 机构沿革
第二章 邮政
第三章 电信
第四章 邮电支撑系统
第五章 企业管理
第六章 职工福利
第七章 党群组织
第八章 人物
附录
编后记
· 宿迁邮电志 1997年版 PDF电子版下载详细记录了本地的历史、地理、风俗、人物、文教、物产等是广大青少年、海外游子了解家乡、热爱家乡、传承历史文明、建设美好家乡的重要载体和平台的专书。
· 本宿迁邮电志 1997年版 PDF电子版下载是PDF电子版不是实体书,PDF电子版可以在电脑、手机上浏览,请您知晓。您可以联系我们查看更多本志的截图
· 需要本地其他志书(地名志、人物志、水利志、植物志、交通志、教育志、农业志、文物志、工业志、土地志、方言志、民族志等)或文史资料请在网站上方搜索框输入地名或关键词检索(例:洪洞)
·有需要联系v;shuij56
摘要:《宿迁邮电志(1997年版)》是一部系统记录宿迁地区邮电事业发展历程的志书,它不仅展现了宿迁在通信网络建设、邮政服务改革、信息化起步等方面的辉煌历程,也深刻反映了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的脉络。这部志书以翔实的史料、丰富的统计数据和生动的案例,勾勒出宿迁邮电事业从传统邮政到现代通信的跨越式变革。本文将从“编纂背景与时代意义”“邮政事业的历史演进”“电信建设与技术革新”“社会影响与发展展望”四个方面,对该志书进行深入剖析,力求通过文字再现宿迁邮电系统在改革开放前后所经历的巨大变迁,展示其在地方经济腾飞中的重要作用与历史价值。
1、编纂背景与时代意义
《宿迁邮电志(1997年版)》的编纂工作起始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这一时期正值我国邮电事业改革的关键阶段。宿迁作为江苏省北部的新兴地级市,其邮电系统从县级机构逐步向市级体系过渡,亟需一部全面反映历史与现状的志书,为政策制定与行业发展提供依据。因此,该志书的编纂不仅是文化工程,更是体制改革的产物,标志着宿迁邮电事业进入了系统总结与科学发展的新阶段。
在编纂过程中,宿迁邮电志编委会广泛收集历史档案、统计资料与实地调查数据,力求以真实、客观的笔触记录宿迁邮电的发展历程。志书采用了时间与专题相结合的体例结构,从清末邮政萌芽到1990年代现代化通信网络的形成,展现出宿迁邮电百年发展的全景图。
更重要的是,《宿迁邮电志(1997年版)》的出版对于宿迁地方志体系建设具有开创性意义。它不仅填补了宿迁邮电史研究的空白,也为后来的信息通信志书提供了范本。通过这部志书,宿迁邮电的发展轨迹得以系统化、文献化,为研究地方经济史、科技史与社会变迁提供了珍贵资料。
2、邮政事业的历史演进
宿迁的邮政事业起源于清代末年,当时邮驿制度初具雏形,但规模有限。进入民国时期,随着商贸活动增加,宿迁逐渐设立邮政代办所,邮路延伸至主要集镇,为区域经济交流提供了基础保障。志书中详细记载了这一时期的邮政机构设置、邮路分布以及邮政业务量的增长情况,反映了宿迁社会交流与经济活力的初步形成。
新中国成立后,宿迁邮政事业迎来了制度性重构。1950年代,宿迁设立了县邮电局,开始了邮政、报刊发行、电报三项业务的联合管理。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邮政业务迅速增长,信件、包裹、汇兑等传统服务逐步规范化。志书中详细列举了1950年至1990年代宿迁邮政业务的发展曲线,从单一邮递向多元化综合服务的转型过程一目了然。
进入改革开放时期,宿迁邮政加快了现代化建设步伐。1990年代初,宿迁邮政局引进计算机分拣与自动化通信设备,邮政网络覆盖城乡。农村邮政服务网点普及,特快专递、邮政储蓄、报刊订阅等业务实现多元发展。志书中提到,宿迁邮政不仅提升了服务效率,也为农村经济发展与信息交流提供了有力支撑。
3、电信建设与技术革新
电信事业是宿迁邮电系统中最具代表性的现代化象征。《宿迁邮电志(1997年版)》详细描绘了宿迁从电报通信到电话网络再到数字通信的技术演进过程。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宿迁仅有少数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安装电话,而到九十年代中后期,全市程控电话交换机普及,数字通信网络基本建成,实现了由“通信难”到“通信畅通”的历史跨越。
志书特别强调了“八五”期间宿迁电信建设的里程碑意义。宿迁电信部门大规模实施“县县通光缆”工程,构建了覆盖城乡的通信骨干网络。到1996年,全市电话装机容量达到数万门,用户数量成倍增长。与此同时,宿迁还引进了移动通信、传真、程控电话等先进技术,推动了地方信息化水平的提升。
从技术革新的角度看,《宿迁邮电志(1997年版)》不仅记录了通信基础设施的变化,更反映了信息时代来临的地方响应。数字通信、数据传输、卫星信号接入等内容的出现,标志着宿迁邮电系统进入现代通信时代,为后来的互联网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4、社会影响与发展展望
宿迁邮电事业的发展,对地方经济、社会文化乃至群众生活产生了深远影响。志书指出,邮电系统的完善促进了城乡信息流通,为企业贸易、政府治理、教育传播提供了重要支持。特别是在改革开放初期,邮电部门成为宿迁对外交流的重要窗口,承担了信息传递与资源整合的重要职能。
宿迁邮电事业的进步,也极大提升了居民生活质量。上世纪九十年代,随着邮政储蓄、电话普及、长途通信的开通,宿迁城乡居民的生活节奏显著加快,信息传播更加便捷。志书通过翔实数据展示了通信网络对居民生活方式的影响,从寄信到打电话,从电报到传真,宿迁人步入了“信息触手可及”的时代。
展望未来,《宿迁邮电志(1997年版)》在结尾部分提出了对信息化建设的前瞻思考。志书预见,通信技术将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关键动力,邮电事业将进一步与计算机、互联网融合。事实证明,这一预测极具前瞻性。进入21世纪,宿迁在光纤通信、移动互联网、电子商务等领域取得了长足进步,印证了志书中描绘的发展蓝图。
总结:
《宿迁邮电志(1997年版)》不仅是一部地方行业志书,更是一部见证宿迁经济社会变迁的历史文献。它以丰富的资料和严谨的编纂方法,全面展现了宿迁邮电事业的形成、发展与革新,反映出宿迁人民在信息化浪潮中锐意进取的精神风貌。这部志书的出版,既是对历史的回顾,也是对未来的启示,为地方治理、经济规划及学术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参考。
从历史的纵深来看,《宿迁邮电志(1997年版)》代表着宿迁邮电事业发展的一个高峰。它将地方发展与国家通信战略紧密结合,展示了地方邮电人用智慧与奋斗书写的时代篇章。今天,当数字通信和智慧城市建设已成为现实,我们重新审视这部志书,更能体会其历史价值与文化厚度。
本文由nayona.cn整理

联系我们

关注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