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光县水利志_1985版_PDF电子版下载
- 格式:PDF电子版
- 微信QQ:
- shuij56
县志简介
《寿光县水利志》
内容简介: 寿光县地处渤海之滨,弥河下游,是一望无际的大平原.南部邻县多系山丘地区,每逢暴雨之季,百川灌境,一片汪洋,旱时则诸河枯竭.因此,春旱夏涝是我县的一大特点,历史上由于历代统治阶级的腐败,致使水利失修,河道徙流无定,水系紊乱,洪涝旱碱灾害频繁,人民生活苦不堪言。
编纂人员:李天佑
编纂单位:山东省寿光县水利局
· 寿光县水利志_1985版_PDF电子版下载详细记录了本地的历史、地理、风俗、人物、文教、物产等是广大青少年、海外游子了解家乡、热爱家乡、传承历史文明、建设美好家乡的重要载体和平台的专书。
· 本寿光县水利志_1985版_PDF电子版下载是PDF电子版不是实体书,PDF电子版可以在电脑、手机上浏览,请您知晓。您可以联系我们查看更多本志的截图
· 需要本地其他志书(地名志、人物志、水利志、植物志、交通志、教育志、农业志、文物志、工业志、土地志、方言志、民族志等)或文史资料请在网站上方搜索框输入地名或关键词检索(例:洪洞)
·有需要联系v;shuij56
摘要:1985年出版的《寿光县水利志》是一部系统总结寿光县自古以来水利发展历程的重要志书。它不仅记录了寿光境内河流、湖泊、渠系、水库、堤防、泵站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情况,更从制度、管理、技术和社会影响等多个角度,对地方水利事业的成就与经验进行了全面梳理。这部志书体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地方志修编的科学精神与现实关怀,展示了寿光人民在改造自然、治理水患、发展农业生产方面的智慧与毅力。本文将从“水系概况与自然特征”“治水历史与工程建设”“水利管理与社会变迁”“志书编纂与时代价值”四个方面,对《寿光县水利志(1985版)》的内容与意义进行深入阐述,旨在重现这部地方水利志所承载的历史记忆与治水精神。
1、水系概况与自然特征
寿光地处山东省北部,境内地势由南向北倾斜,南高北低,沿海平原广阔。寿光河、弥河、丹河等水系纵横交错,形成了典型的滨海冲积平原水文格局。《寿光县水利志(1985版)》对全县的河流分布、水源类型、流域面积、降水特点等进行了系统统计与分析,为后续水利规划提供了详实的基础数据。
志书指出,寿光属温带季风气候,年平均降水量约为600毫米,但季节分配极不均衡,夏季暴雨频发、冬春干旱突出,这一特征决定了寿光的水利建设必须以“防洪、排涝、抗旱、蓄水”并重的原则展开。书中附带的多年降雨、蒸发量、地下水埋深等表格,为后期农业灌溉与水资源调配提供了重要依据。
此外,志书在自然特征部分还特别提到沿海滩涂的水文变化与潮汐影响,强调海水倒灌对农田灌溉和地下水质的威胁。这些资料展现了寿光水利问题的复杂性,也反映出1980年代地方治水者对生态与可持续发展的早期认识。
2、治水历史与工程建设
《寿光县水利志(1985版)》以编年体和专题体结合的方式,详细记述了寿光自古以来的治水历程。从古代堤防修筑、民间挖渠引流,到近现代政府主导的水库建设与电力泵站布设,志书以大量史料还原了寿光治水的艰辛与辉煌。
书中重点记载了新中国成立后的水利建设高潮——特别是1950年代的“农田水利大跃进”。在那个时期,全县人民以“靠双手治水田”的精神兴修水利,建成了寿光河整治工程、弥河分洪道以及多个中小型水库。这些工程有效改善了涝区排水条件,为寿光成为“蔬菜之乡”奠定了基础。
进入1970年代后,寿光水利建设更加注重科学规划与机械化操作。志书中提到,县政府建立了专业水利队伍,引进水泵、机井设备,逐步实现了灌排机械化。到1985年,全县灌溉面积已达40余万亩,基本实现了旱能灌、涝能排的目标,这标志着寿光水利体系的现代化起步。
3、水利管理与社会变迁
水利工程的兴修不仅是技术行为,更是社会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寿光县水利志(1985版)》从制度角度详细记录了水利管理体制的演变。自1950年代起,寿光县先后设立了水利局、水管站、灌区管理处等机构,形成了“统一领导、分级负责”的管理格局。
志书指出,水利建设与管理与社会变革密切相关。人民公社时期,水利工程多依靠集体劳动完成;而在改革开放后,工程管理逐渐转向专业化与经济化模式,水费制度、水利合作社等相继建立,促进了水利设施的良性运行。这一过程折射出社会体制转型下的地方治理智慧。
此外,志书还关注了治水对社会经济的推动作用。随着排灌体系的完善,寿光农业结构逐步优化,蔬菜大棚、粮棉作物得到稳定灌溉,城乡居民饮水条件显著改善。水利建设不仅改变了自然环境,也重塑了寿光人的生产生活方式,成为推动地方社会现代化的重要力量。
4、志书编纂与时代价值
《寿光县水利志(1985版)》的编纂工作始于1982年,由县志办公室牵头,组织了数十名水利专家、老干部及乡镇志愿者参与。志书采用调查、访谈、档案查阅、实地勘测等多种方式,力求“以史为据、以实为本”,展现了1980年代地方志编纂的严谨风格。
该志书在结构设计上,既注重宏观的水利体系描述,又保留了大量微观个案,如村级堤坝修建、小型渠系治理、抗洪抢险事迹等。这些内容让志书不仅是一部专业资料书,更是一部反映地方精神与民间智慧的社会史文献。
从时代意义看,《寿光县水利志(1985版)》不仅总结了过去的成就,也为后续发展提供了思考。它反映了计划经济时期地方建设的制度逻辑,同时为改革开放后科学治水、生态保护提供了历史参照,是寿光地方记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研究中国北方地区水利史的珍贵资料。
总结:
《寿光县水利志(1985版)》以翔实的资料和系统的叙述,全面展现了寿光从自然条件到社会制度、从工程实践到文化精神的治水全貌。它不仅是一部地方志,更是一部凝聚着劳动人民智慧与奋斗精神的历史记录,真实反映了寿光人民与水患斗争、与自然共生的百年历程。
今天,当我们重读这部志书,仍能感受到那种脚踏实地、团结治水的时代力量。无论是科学规划理念的萌芽,还是生态水利思想的雏形,都在其中留下了鲜明印记。它提醒我们:发展水利,不仅是技术革新,更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象征。
本文由nayona.cn整理

联系我们

关注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