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阳信文化志 _ 1949-2013 2015年版 PDF电子版下载
- 格式:PDF电子版
- 微信QQ:
- 有需要联系网页弹窗
县志简介
【书名】:《阳信文化志 _ 1949-2013》
【作者】:阳信文化志编纂委员会编
【出版社】:山东友谊出版社
【时间】:2015
【页数】:430
序言
阳信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地处鲁北黄河三角洲腹地,属黄河冲积平原。阳信置县于西汉初年,因名将韩信自燕伐齐,屯兵于笃马河之阳而得名,距今已有2200余年的历史。阳信自古民风淳朴、人文荟萃,素有“农桑之地、乐舞之乡”的美称。
小韩遗址证明,距今7000多年前就有先民繁衍生息在这片土地上。倪宽即是阳信人阳信乃“今文尚书”的肇兴之域。春秋战国时期,阳信一带属齐文化范畴,有着大量的历史文化遗存。其中,位于流坡坞镇西部的千乘古城、金阳街道办事处五霸营村的会盟台等遗址,使人依稀浮想远古的征伐与强盛。于西北村出土的编钟、编等国家一级珍贵文物,更令人想见当时文化繁荣、音律流行的盛况。秦汉时期,韩信在此驻马屯兵,县名由此而得,极具传奇色彩。蒲姑祠、厌次台、黄中冢等古迹遗存,以及至今流传的汉初阳信候的故事,无不印证着阳信历史文明发展的深深轨迹。阳信属于渤海老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抗击日寇的民族斗争蓬勃兴起,革命先辈可歌可泣的业绩和不届不挠的奋斗精神,深深地镌刻在后人心中,阳信“红色文化”独树一帜。
勤劳智慧的阳信人在创造丰厚的物质文明的同时,也创造了炫丽的精神文明,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内涵。阳信文化像一幅浩繁隽永的历史长卷,是先人们馈赠给我们,值得我们永远珍惜的宝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阳信的文化事业在中国共产党和各级人民政府的领导下得以迅速发展,显现出可喜的局面。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阳信的文化事业承前启后,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阳信县还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每年春节都要举办文艺调演和民间艺术展演。尤其是自1989年开始,阳信县人民政府下发文件,将传统春节文化活动确定为“梨乡新春大联欢”,深受广大民众欢迎。“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在县委、县政府的统筹安排下,1990年阳信县积极组织了第一届“梨花会暨经贸洽谈会”的演出活动,自此拉开了历届“梨花会”的序幕,提高了阳信的知名度。各文化单位配合党的中心工作,排演吕剧、歌舞、杂技、曲艺等优秀节目下乡,组织优秀电影放映,布置图书、书画、文物展览等活动,宣传群众,教育群众,服务群众。
· 阳信文化志 _ 1949-2013 2015年版 PDF电子版下载详细记录了本地的历史、地理、风俗、人物、文教、物产等是广大青少年、海外游子了解家乡、热爱家乡、传承历史文明、建设美好家乡的重要载体和平台的专书。
· 本阳信文化志 _ 1949-2013 2015年版 PDF电子版下载是PDF电子版不是实体书,PDF电子版可以在电脑、手机上浏览,请您知晓。您可以联系我们查看更多本志的截图
· 需要本地其他志书(地名志、人物志、水利志、植物志、交通志、教育志、农业志、文物志、工业志、土地志、方言志、民族志等)或文史资料请在网站上方搜索框输入地名或关键词检索(例:洪洞)
·有需要联系v;有需要联系网页弹窗
摘要:本篇文章围绕《阳信文化志_1949-2013 2015年版》展开详细阐述,文章首先对全书的结构和主要内容进行了概述,接着从四个方面深入剖析了本书的学术价值、历史背景、文化传承与地方特色。首先,文章分析了《阳信文化志》如何通过翔实的资料记录了阳信县从1949年到2013年间的文化发展脉络。然后,文章讨论了书中的历史背景与社会变迁,揭示了阳信文化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变革和传承。接着,文章重点分析了本书如何传承并发扬阳信地方特色文化,探讨了其中的文化象征意义。最后,文章结合全书内容总结了《阳信文化志》对地方文化研究的重要意义,并对本书的文化价值做了全面评价。
1、《阳信文化志》的学术价值与贡献
《阳信文化志_1949-2013 2015年版》作为地方文化的重要文献之一,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和历史意义。该书详细记载了阳信县从1949年到2013年间的文化发展与变化。通过大规模的资料收集与整理,书中全面展现了阳信县各个历史时期的文化面貌,包括教育、艺术、风俗习惯等多个方面。这种对地方文化历史的系统性梳理,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研究资料。
同时,《阳信文化志》在学术研究中起到了引导作用。它不仅仅是对阳信地方文化的记录,更为其他地区的文化志编纂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和方法。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方面,本书通过详细的田野调查与资料整合,确保了阳信文化的丰富性与多样性能够被全面呈现。
此外,《阳信文化志》对于当代学术界对地方文化的认知也有着积极影响。书中通过对历史事件、人物、风俗的详细分析,揭示了地方文化与全国甚至全球文化之间的互动关系,尤其是在现代化进程中的文化变迁,具有重要的学术参考价值。
2、阳信文化的历史背景与社会变迁
《阳信文化志》的另一个重要特点是它详细描述了阳信地区的历史背景及社会变迁。书中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至2013年的时间跨度内,展示了阳信在不同历史阶段的文化变革。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后的几十年,阳信地区在政治、经济和社会各方面经历了深刻的变化,而这些变化也深刻影响了阳信的文化生态。
在这一历史阶段,阳信的教育体制、文化设施以及文化活动都有了显著变化。书中详细记录了阳信地区教育的发展历程,尤其是在改革开放之后,阳信的教育质量有了显著提高,地方学校也逐渐融入到国家教育体系中,形成了与国家文化同步发展的局面。
另外,社会变迁对阳信文化的影响也是本书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城市化进程加速的过程中,阳信县的传统文化与现代化文化之间的冲突与融合,成为本书中一个重要的议题。通过对这些变迁的梳理,读者可以看到一个从传统走向现代、从闭塞走向开放的阳信文化。
3、阳信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阳信文化的传承是《阳信文化志》的一大亮点。阳信县自古以来便有着浓厚的地方文化积淀,如民间艺术、地方戏曲、传统节庆等。书中对这些文化遗产进行了细致的梳理和记录,特别是对阳信地区传统节日和民俗的保留情况进行了详细描述,展现了阳信人民对传统文化的坚持与传承。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阳信的传统文化也面临着现代化的冲击。书中指出,阳信地区的文化创新并不是对传统的抛弃,而是在继承中求创新。例如,阳信的民间艺术通过现代媒介进行传播,传统戏曲逐渐融入现代元素,使得阳信文化在全球化背景下也能保持鲜活的生命力。
《阳信文化志》不仅关注传统文化的传承,也提出了文化创新的重要性。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阳信文化如何应对现代化与全球化的挑战,同时又能保持其独特的地方特色,是本书深入探讨的一个重要议题。阳信人民在保持传统的同时,积极探索文化与经济、科技相结合的新路径,使得阳信文化不断焕发出新的活力。
4、阳信地方特色文化的展现
《阳信文化志》的一大特色是它对阳信地方特色文化的深入挖掘与展示。阳信作为一个具有独特地理与历史背景的县城,其文化自然也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这本书详细记录了阳信在语言、民俗、饮食、工艺等方面的独特之处,尤其是对阳信方言的保护与研究,为地方文化的保护提供了有力支持。
在民俗方面,阳信的传统节庆活动和地方仪式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书中通过对这些文化活动的详细记录,展现了阳信人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表达对传统的敬仰与对自然的崇敬。尤其是阳信的庙会和节日活动,不仅仅是民众的娱乐和休闲,更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和文化意义。
此外,《阳信文化志》还特别关注了阳信的地方艺术,尤其是阳信的民间工艺和地方戏曲。阳信的民间艺术形式丰富多样,如阳信剪纸、阳信竹编等,这些传统手工艺通过现代化的方式得到保护和传承。书中对这些艺术形式进行了详细的记录,为后代了解和欣赏阳信地方艺术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总结:
通过《阳信文化志_1949-2013 2015年版》一书的深入探讨,可以看出,这本书不仅是对阳信地方文化的全面总结,也是对地方文化发展历程的系统梳理。书中从历史、文化、教育等多个维度,展现了阳信文化的独特性与多样性,给读者提供了对地方文化的全方位认知。
同时,《阳信文化志》对于地方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也给出了积极的探索方向。它不仅帮助我们理解阳信的过去,更为阳信文化的未来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参考。通过这本书,读者不仅能了解阳信的文化底蕴,还能感受到阳信人民对家乡文化的深厚情感。
本文由nayona.cn整理

联系我们

关注公众号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