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口市粮食志_1988版_PDF电子版下载
- 格式:PDF电子版
- 微信QQ:
- shuij56
县志简介
营口市粮食志
内容简介: 本志记述了营口市粮食工作发展的历史与现状。包括粮油征购、粮油调运、粮油仓储、油脂加工、粮谷加工等。
编纂人员:范伟 , 薛国宝
编纂单位:营口市粮食志编纂办公室
内容时限:1840-1985
出版时间:1988年
· 营口市粮食志_1988版_PDF电子版下载详细记录了本地的历史、地理、风俗、人物、文教、物产等是广大青少年、海外游子了解家乡、热爱家乡、传承历史文明、建设美好家乡的重要载体和平台的专书。
· 本营口市粮食志_1988版_PDF电子版下载是PDF电子版不是实体书,PDF电子版可以在电脑、手机上浏览,请您知晓。您可以联系我们查看更多本志的截图
· 需要本地其他志书(地名志、人物志、水利志、植物志、交通志、教育志、农业志、文物志、工业志、土地志、方言志、民族志等)或文史资料请在网站上方搜索框输入地名或关键词检索(例:洪洞)
·有需要联系v;shuij56
摘要:《营口市粮食志_1988版_》是一部全面记述营口市粮食事业发展历程的重要史志文献,涵盖了从建国初期至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粮食生产、流通、储备、管理及政策变迁的方方面面。该书以详实的数据、丰富的档案资料和系统的编纂体例,展示了营口作为辽南重要粮食集散地的历史角色与经济地位。文章将从编纂背景与史志价值、粮食生产体系的形成与变革、流通储备及市场调控机制、以及对地方经济与社会生活的影响四个方面,深入探讨《营口市粮食志_1988版_》的内容特征与历史意义。通过对该志的分析,不仅能了解营口粮食行业的整体发展脉络,也能窥见中国地方经济与计划体制改革的缩影。本文旨在还原这部志书的历史价值,揭示其在学术研究与现实启示层面的重要意义。
1、编纂背景与史志价值
《营口市粮食志_1988版_》的编纂始于上世纪80年代初,正值全国范围内地方志修志高潮的关键阶段。这一时期,国家提倡系统整理地方经济与社会历史资料,以便为改革开放提供科学依据。营口作为辽宁沿海重要城市,其粮食行业的发展情况,不仅关系到地方民生,也直接影响到全省乃至东北地区的粮食流通格局。因此,该志书的编纂在时间节点与政策背景上,都具有特殊的历史意义。
从史志体例上看,《营口市粮食志_1988版_》采用了编年与专题相结合的方式,对粮食系统的形成、演变、机构调整、政策执行等内容进行了系统梳理。全书不仅记录了粮食产量、收购价格、仓储能力等数据,还对人事管理、制度变迁、市场环境进行了深入描述。这种全面系统的记述方式,使其成为研究地方粮食事业发展的第一手资料。
此外,该志书在史料来源上十分严谨。编纂人员广泛查阅了档案馆文件、粮食局年报、乡镇统计数据及口述资料,确保史实准确可靠。这种编纂精神不仅体现了地方志工作者的责任感,也让《营口市粮食志_1988版_》成为地方史志学研究的重要范本,具有极高的文献与学术价值。
2、粮食生产体系的形成与变革
营口地区的粮食生产历史悠久,地处辽河平原,土地肥沃,水利条件优越。新中国成立后,营口市在国家粮食政策指导下逐步形成了以合作化农业为核心的生产体系。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农业合作社和人民公社体制的建立,使粮食产量得到显著提高。该志详细记录了这一时期的土地改革、农田水利建设和农业机械化进程,为理解地方农业现代化提供了丰富的史料。
进入70年代后,随着农业学大寨运动的深入开展,营口市各县区普遍实行了粮食生产责任制,注重粮田管理与农作制度创新。志书中提及,通过推广优良品种、改良耕作技术、加强灌溉设施建设,营口地区的单位面积产量稳步提升,为城市粮食供应奠定了坚实基础。
改革开放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进一步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该志以详实的数据呈现了80年代初粮食产量逐年增长的趋势,并对农业生产资料供应、农机服务体系和政策扶持措施进行了系统分析。这一部分内容充分反映了地方粮食生产体系由计划化向市场化转型的历史进程。
3、流通储备与市场调控机制
作为辽南重要的港口城市,营口自古以来便是粮食集散的重要节点。《营口市粮食志_1988版_》在流通与储备章节中,重点记述了营口粮食仓储体系的建设与演变。20世纪50年代以来,国家投资建设了营口中心粮库、鲅鱼圈港口粮食中转站等设施,使得营口成为连接东北腹地与沿海市场的战略枢纽。
在计划经济时期,粮食的收购、调拨与储备均严格按照国家计划执行。志书中详细记载了粮食局、供销社、港口管理局等多部门之间的协调机制,以及粮食运输体系的建立过程。尤其在自然灾害年份,营口粮食部门通过科学调度,有效保障了城乡居民口粮供应,体现了计划调控的稳定性。
进入80年代后,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成为志书的重要内容。随着国家放宽粮食购销政策,营口市逐步试行“统销与议购并行”的市场机制。志书指出,地方粮食企业开始探索自主经营、价格浮动和跨地区贸易,为粮食市场化积累了宝贵经验。这一部分的记载,既反映了地方经济体制改革的缩影,也揭示了粮食流通从行政调控向经济调控转变的历史逻辑。
4、经济影响与社会生活关联
《营口市粮食志_1988版_》不仅是一部经济史料,更是一部社会生活的镜像。粮食作为民生基础,其生产、流通、供应与储备直接关系到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志书通过大量实例展示了粮食价格变动对社会稳定、城乡收入差距及消费结构的深远影响。
在经济发展层面,粮食产业带动了营口市农业、交通、仓储、港口和加工业的协同发展。志书中指出,粮食收购与运输促进了铁路与港口设施的扩建,带动了相关产业链的兴起。例如,营口面粉厂、大米加工厂等企业的建立,不仅解决了就业问题,也推动了地方财政收入的增长。
在社会层面上,粮食志的编纂还反映出政策与民生的互动。粮票制度、粮食定量供应、价格补贴等政策的实施,使得粮食问题不仅是经济议题,更成为社会公平与政府公信力的重要体现。志书通过对不同历史阶段居民生活状况的记录,展示了营口市民在国家政策变革中的生活变迁,为研究社会史提供了生动的地方样本。
总结:
总体而言,《营口市粮食志_1988版_》以其翔实的史料、系统的结构和鲜明的地方特色,全面呈现了营口粮食事业从计划经济到改革开放初期的历史轨迹。它不仅是一部行业志,更是地方社会经济变革的缩影,为理解辽宁乃至全国粮食体系的历史演进提供了坚实依据。
通过深入研读该志,我们可以清晰看到一个地方如何在国家政策与经济环境的变迁中不断调整产业结构,实现粮食安全与社会稳定的双重目标。这部志书的价值,远不止于历史记载,更在于为后人提供了经验总结与发展启示。
本文由nayona.cn整理

联系我们

关注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