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邑县水利志 1986年版 PDF电子版下载
- 格式:PDF电子版
- 微信QQ:
- shuij56
县志简介
《昌邑县水利志》
内容简介: 在举国上下编修新方志的盛世中,《昌邑县水利志》经过编志人员四个春秋的辛勤劳动,正式出版发行了。它不仅编纂了昌邑县地方水利的历史和现代工程技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历史借鉴和依据,而且为后代留下一部前有所稽,后有所鉴的历史遗产。
编纂人员:安郁能
目录
封面
昌邑县水利志
编纂领导小组
序
图片
目录
第一章 大事记
第二章 地理概况
第三章 气候特征
第四章 水利资源
第五章 建国前水患灾害与水利状况
第六章 建国后水利事业的发展
第七章 水利工程建设
第八章 地下水源的开发和利用
第九章 抗旱防汛
第十章 入畜吃水的改善
第十一章 水利工程移民的安置
第十二章 边界水利纠纷的解决
第十三章 建国后主要年份水旱灾害
第十四章 水利机构沿革及水利事业队伍的发展
跋
· 昌邑县水利志 1986年版 PDF电子版下载详细记录了本地的历史、地理、风俗、人物、文教、物产等是广大青少年、海外游子了解家乡、热爱家乡、传承历史文明、建设美好家乡的重要载体和平台的专书。
· 本昌邑县水利志 1986年版 PDF电子版下载是PDF电子版不是实体书,PDF电子版可以在电脑、手机上浏览,请您知晓。您可以联系我们查看更多本志的截图
· 需要本地其他志书(地名志、人物志、水利志、植物志、交通志、教育志、农业志、文物志、工业志、土地志、方言志、民族志等)或文史资料请在网站上方搜索框输入地名或关键词检索(例:洪洞)
·有需要联系v;shuij56
摘要:
《昌邑县水利志(1986年版)》是一部全面记录昌邑县水利事业发展历程的重要地方志书,它以翔实的资料、系统的结构和科学的编排,展现了昌邑县从传统农田水利向现代化水利建设转型的历史轨迹。全书不仅详细记载了境内河流、湖泊、水库、堤防、灌溉系统等自然与工程概况,还着重分析了昌邑县在防洪、排涝、引水、节水和水资源管理等方面的实践经验与历史成就。本文将从“编纂背景与史料价值”、“水利建设与技术演进”、“水资源利用与生态治理”、“社会影响与历史意义”四个方面,对《昌邑县水利志(1986年版)》进行系统梳理与评析,力图揭示其在地方史志体系中的独特价值与现实启示。通过对志书内容的深入剖析,可以更加全面地理解昌邑县人民在水利事业上的艰辛探索与辉煌成就,也能从中感悟中国地方水利文化的积淀与传承。
一、编纂背景与史料价值
《昌邑县水利志(1986年版)》的编纂背景,源于20世纪80年代全国范围内地方志书重修运动的蓬勃开展。作为山东省潍坊地区的重要农业县,昌邑县自古以农业为立县之本,而水利兴衰直接影响着农业生产与社会经济的命脉。编纂者在这一时代背景下,立足县域实际,旨在为后人留存真实、系统、可考的水利史料。
该志书的编纂过程十分严谨。编委会广泛收集了自清代以来的地方档案、口述资料、旧志摘录及实地勘察数据,力求做到“以史为据,以志为凭”。在内容安排上,它采用分门别类的体例,从自然水系到人工工程,从水政制度到民间水利活动,形成了一部兼具科学性与地方特色的水利志。
从史料价值角度看,《昌邑县水利志(1986年版)》不仅是研究昌邑地方史的重要依据,更是了解中国北方平原地区农业水利模式的重要窗口。其对河道演变、灌区分布、水灾频率等的记录,为后来的水文地理学、社会经济史研究提供了基础数据。
二、水利建设与技术演进
昌邑县的水利建设历史悠久,自古便有“修渠引流、凿井成网”的传统。志书详细记载了自明清以来地方政府和民众在治水方面的实践,尤其是20世纪50年代以后的大规模水利工程建设,标志着昌邑水利进入了系统化、现代化的新阶段。
在技术层面,《昌邑县水利志(1986年版)》对不同历史时期的水利技术变迁进行了系统梳理。从早期的土堤防洪到机械化开挖渠道,从人工提水灌溉到电力泵站系统的建立,志书展示了科技进步对水利事业的巨大推动作用。这些内容不仅体现了昌邑人民的智慧,也反映了国家水利技术体系在地方的具体落地过程。
此外,志书还着重分析了灌溉区建设的科学规划与维护机制。昌邑县在20世纪70年代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灌区配水制度,强调“以蓄为主,灌排结合”,这种理念对当代农业节水灌溉系统仍具有指导意义。志书中丰富的工程图表与数据记录,也为后续水利规划提供了珍贵参考。
三、水资源利用与生态治理
《昌邑县水利志(1986年版)》在系统记录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同时,也充分关注了生态保护与环境治理问题。昌邑地处渤海湾畔,地下水资源丰富但盐碱化严重。志书对盐碱地治理、水质改善、生态恢复等方面进行了细致记述,反映了当时政府与民众在生态平衡与经济发展的双重目标下的努力。
在水资源利用方面,志书对农业灌溉、工业供水及居民生活用水比例做了详细分析。特别是在农业领域,昌邑县通过引蓄结合、渠系联通等方式,有效提高了水资源的使用效率。志书中提到的“分层取水、分时灌溉”技术,是昌邑人民在长期实践中总结出的科学方法,具有典型的地方创新特色。
生态治理部分,志书重点记载了潍河、白浪河等主要河流的清淤与整治工程,及其对防洪、排涝、土地改良的综合效益。这些工程的实施,使昌邑县逐步形成了“河渠纵横、灌排分明”的水利格局,也为区域生态环境的改善奠定了基础。
四、社会影响与历史意义
《昌邑县水利志(1986年版)》的出版,不仅是一部水利技术文献,更是一部反映社会变迁与人民奋斗史的地方志书。它见证了从民国到新中国成立后,昌邑人民在党和政府领导下改造自然、征服水患的历史历程。
社会影响方面,志书展现了水利工程对城乡经济结构的深刻影响。大规模水利建设带动了农田基础设施改善,提高了粮食产量,促进了区域工业化与城镇化进程。志书中多处记载了因水利改善而兴起的乡村合作社与农田管理制度,为研究农村社会结构变迁提供了珍贵资料。
从历史意义上看,《昌邑县水利志(1986年版)》不仅是地方志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一种地域精神的象征。它反映了昌邑人民“以水为命、以勤为志”的奋斗精神,也昭示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智慧。在新时代背景下,这种精神与经验仍具启示意义,对推动绿色发展与可持续水资源管理具有现实价值。
总结:
总体而言,《昌邑县水利志(1986年版)》是一部集历史性、科学性、实践性于一体的地方志精品。它以翔实的史料记录了昌邑县在治水兴农、兴工富民中的奋斗历程,既是地方水利建设成果的总结,也是后人研究区域水资源管理的重要文献。该志书所展现的严谨治学态度与民本思想,体现了地方志编纂的最高追求。
通过对志书的分析,可以发现昌邑县水利事业的发展路径,实质上是中国北方地区农业现代化进程的缩影。它为今人提供了珍贵的经验借鉴,也提醒我们在面对新时代的生态挑战时,应当延续科学治水的理念,继承先人以水为根的智慧。
本文由nayona.cn整理

联系我们

关注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