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清县土地志 2001年版 PDF电子版下载
- 格式:PDF电子版
- 微信QQ:
- shuij56
县志简介
【书名】:《永清县土地志》
【作者】:宋景云主编;永清县土地志编纂委员会编
【出版社】:北京:中国大地出版社
【时间】:2001
【页数】:179
概述
大事记
西汉至中华民国时期
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
第一章 土地自然社会条件
第一节 地域与建制
一 地理位置
二 建置沿革
三 境域变迁
一 地质地貌
第二节 自然条件
二 地矿
三 河流水文
四 气候
五 土壤植被
第三节 土地社会经济条件
一 国民经济概况
二 人口
三 人地关系
第一节 农业用地
一 耕地
第二章 土地资源
二 园地
三 林地
四 牧草地
第二节 建设用地
一 居民点及工矿用地
二 交通用地
第三节 水域及未利用土地
一 水域
二 未利用土地
一 明、清时期
第一节 封建社会
第三章 土地制度
二 中华民国时期
第二节 民主革命时期
一 减租减息
二 土地改革
第三节 社会主义时期
一 农用土地
二 自留地
三 农村宅基地
四 国有土地
第一节 土地调查
一 土壤普查与土地概查
第四章 地籍管理
二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
三 城镇地籍调查
第二节 土地登记
一 初始登记
二 变更登记
第三节 土地统计
一 统计制度
二 统计内容
三 统计结果
一 互助合作时期土地利用规划
第一节 农用地规划
第五章 土地规划
二 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土地利用规划
三 人民公社的土地利用规划
四 农业区划
第二节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一 工作过程与规划成果
二 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三 目标与方案
四 土地利用分区
五 实施对策与措施
六 专题研究简述
一 用地规划与布局
第三节 县城用地规划
二 用地规划方案
第六章 建设用地管理
第一节 国家建设用地管理
一 审批权限
二 国家建设征用土地的补偿与安置
三 征用土地报批程序、内容及审批
第二节 集体企业建设用地管理
一 管理方法与规定
二 集体建设用地的几种形式
一 农村宅基地权属政策
第三节 农村建房用地管理
二 农村建房用地标准
三 农村建房用地的审批制度
四 农村违法建房情况
第四节 建设用地的定额管理和计划管理
一 定额管理
二 计划管理
第七章 地税与收费
第一节 建国前的田赋
一 封建社会田赋
二 民国时期田赋
第二节 新中国土地税
二 城镇土地使用税
一 耕地占用税
第三节 土地收费
一 土地收费项目及标准
二 收费方法
三 收费额
第八章 土地价格
第一节 土地所有权价格
一 土地买卖价格
二 土地征用价格
一 清代以前
二 中华民国时期
第二节 土地使用权价格
三 减租减息及土改时期
四 建国后的使用权价格
第三节 土地定级估价
一 工作准备
二 实际调查及资料整理
三 土地定级估价
四 定级估价成果
第九章 土地开发与复垦
第一节 土地开发历史
一 建国前土地开发
二 建国后土地开发
一 面积与分布
第二节 沙地开发
二 开发改良措施
三 效果
第三节 盐碱地改造
一 盐碱地形成及其分布
二 主要改良利用措施
三 开发成效
第四节 庭院土地开发
一 可利用面积
二 开发优势
一 砖瓦窑用地复垦
第五节 土地复垦
三 开发典型
二 其它废弃地的复垦
第十章 土地保护
第一节 基本农田保护
一 第一次划定基本农田保护区
二 第二次基本农田保护规划
第二节 土地灾害与抗灾
一 旱灾
二 涝灾
三 风沙灾害
一 监察内容
第一节 土地监察沿革
第十一章 土地监察
二 监察人员与机构
第二节 土地案件调处
一 建国前土地案件的调处
二 建国后土地案件的调处
第三节 清理土地隐形市场
一 认真学习法律及外地经验
二 制订地方法规、改革土地使用制度
三 全面清理、整顿全县国有土地隐形市场
四 砖厂用地专项治理
一 主要科技活动
第一节 土地科技
第十二章 土地科技、宣传与教育
二 主要科技成果
第二节 土地宣传
一 历史上的土地宣传
二 抗日战争时期的土地宣传
三 土改时期土地宣传
四 建国后的土地宣传
五 县土地局成立之后的土地宣传
第三节 土地教育
一 历史沿革
二 土地管理基本知识教育
四 专业培训教育
三 岗位培训教育
一 管理沿革
二 档案材料的来源
三 档案材料的主要内容
第四节 土地档案管理
四 档案统计
五 档案业务的基础工作
第十三章 土地管理机构
第一节 土地管理机构沿革
一 建国前
二 建国后
一 县土地局的工作职责
第二节 建立城乡地政统管机构
二 局内机构设置与人员组成
第三节 基层土地管理机构
一 乡镇机构
二 村(街)土管小组
附录
一 永清县人民政府关于深化土地使用制度改革的若干规定
二 永清县人民政府关于农村宅基地清查发证工作的若干规定(试行)
三 永清县人民政府关于农村建房用地的暂行规定
四 永清县土地系统受奖情况表
后记
· 永清县土地志 2001年版 PDF电子版下载详细记录了本地的历史、地理、风俗、人物、文教、物产等是广大青少年、海外游子了解家乡、热爱家乡、传承历史文明、建设美好家乡的重要载体和平台的专书。
· 本永清县土地志 2001年版 PDF电子版下载是PDF电子版不是实体书,PDF电子版可以在电脑、手机上浏览,请您知晓。您可以联系我们查看更多本志的截图
· 需要本地其他志书(地名志、人物志、水利志、植物志、交通志、教育志、农业志、文物志、工业志、土地志、方言志、民族志等)或文史资料请在网站上方搜索框输入地名或关键词检索(例:洪洞)
·有需要联系v;shuij56
摘要: 《永清县土地志(2001年版)》是一部全面系统反映河北省永清县土地资源现状、开发利用状况及其管理历史的重要地方志书。该书以翔实的数据和严谨的体例,对永清县的地理环境、土地类型、利用结构、变迁规律、政策管理及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系统梳理与科学总结。它不仅是研究永清县土地问题的重要依据,更是指导区域规划、生态建设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宝贵文献。本文将从“自然地理与土地特征”“土地利用与结构变化”“政策制度与土地管理”“发展前景与可持续策略”四个方面,对《永清县土地志(2001年版)》进行深入解读与分析,力求展现其作为一部地方志书的史料价值与现实意义。
1、自然地理与土地特征
永清县位于河北省中部偏东,北依北京,南临廊坊,地处京津冀交汇地带。地势总体平坦,属华北平原典型地貌形态。县境内土壤类型丰富,以潮土、褐土和沙壤土为主,兼有少量盐碱土和粘质土,为农业发展提供了多样化的土壤条件。《永清县土地志(2001年版)》在编纂过程中,通过详尽的土壤普查与地貌调查,清晰勾勒出县域自然地理特征与土地分布格局。
气候条件是影响土地利用的重要因素。永清县属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年均气温11.5℃左右,年降水量约600毫米。气候温和的自然环境为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及林果产业的协同发展提供了优越条件。土地志中详细记录了各类气象要素对土地利用格局的长期影响,并提出了因地制宜的农业布局建议。
此外,永清县水资源分布具有明显的区域性特征。县境内有小清河、北排河等河流穿境而过,地下水资源较为丰富。土地志对水土资源的协调关系作了深入探讨,强调防止水土流失、提高土地复合利用率的重要性。这一部分内容为后续土地利用规划奠定了科学基础。
2、土地利用与结构变化
《永清县土地志(2001年版)》全面反映了20世纪末永清县土地利用结构的动态变化。从建国初期的农田扩展,到改革开放后城乡建设用地的增加,土地利用格局经历了显著调整。耕地面积在上世纪90年代保持稳定,但受城市化影响,部分优质耕地被转为建设用地,促使县域土地利用方式多元化。
土地志详细统计了各类土地的面积比例变化。耕地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约62%,林地与园地约占18%,建设用地约占10%,水域与未利用地构成其余部分。通过这些详实数据,读者可以直观了解永清县土地利用结构的演变脉络,也能看出农业与非农产业的空间互动趋势。
土地志还特别关注了生态与经济的平衡问题。在经济发展快速推进的背景下,如何避免土地资源过度开发成为关键议题。书中提出了“以农为本、生态优先、统筹兼顾”的指导方针,并通过典型案例展示了土地复垦、生态造林、湿地保护等方面的成功经验。这为当代永清县土地利用的优化调整提供了借鉴。
3、政策制度与土地管理
土地管理是保障土地合理利用与可持续发展的制度基础。《永清县土地志(2001年版)》系统梳理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永清县土地政策的演变轨迹。从土地改革、人民公社时期的统一管理,到改革开放后的土地承包责任制,再到90年代末期逐步完善的土地使用权制度,县域土地管理体系实现了制度化和法治化。
土地志中对土地登记、审批、征收、流转等管理环节进行了详尽说明,并附有历年土地法规的实施情况汇总。这不仅反映了永清县政府在土地管理方面的探索实践,也展现出国家土地制度改革在地方层面的落地成效。尤其是1998年《土地管理法》的贯彻执行,标志着永清县土地管理进入法制化新阶段。
在政策执行层面,土地志强调了基层治理的重要性。各乡镇设立土地管理办公室,对土地规划、利用、保护实行动态监管。志书还对土地纠纷处理、农用地转非审批、基本农田保护区划分等方面进行了系统记录,为后人研究县级土地治理提供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
4、发展前景与可持续策略
《永清县土地志(2001年版)》不仅是一部历史文献,更是一部面向未来的指导性文件。它在总结过去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永清县土地可持续利用的战略思路。书中强调,未来的土地利用应以生态安全为核心,以土地资源节约与高效利用为目标,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协调共赢。
土地志指出,永清县的区位优势明显,毗邻京津的地理位置为其土地开发与产业布局带来新机遇。通过科学规划、产业集聚与生态修复,可以有效实现“人地和谐、城乡融合、绿色发展”的总体战略目标。这种前瞻性的规划理念,充分体现了土地志在新时代语境下的现实意义。
同时,志书提出了完善土地信息化管理、推动土地资源数字化监测的构想,强调科技在土地治理中的支撑作用。随着新世纪以来数字技术的发展,这一思路已成为地方政府提升土地管理水平的重要方向。《永清县土地志(2001年版)》的远见性观点,为后续土地政策的调整提供了理论基础。
总结:
综观《永清县土地志(2001年版)》,该书以翔实的资料、严谨的体例与宏观的视野,全面呈现了永清县土地资源的历史演变与现实格局。它既是一部反映自然与社会互动的地方文献,又是一份兼具政策指导意义的参考书,体现了地方志编纂的科学性与时代性。通过土地志的编纂,永清县在土地认知、规划与保护方面实现了质的飞跃。
在新时代背景下,永清县的土地利用仍需坚持“保护优先、合理开发、科学管理”的基本原则。《永清县土地志(2001年版)》不仅为后续国土空间规划提供了历史依据,也为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智慧启示。它所承载的地域记忆与制度经验,将继续在新时代的土地管理实践中焕发光彩。
本文由nayona.cn整理

联系我们

关注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