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民县城乡建设环境保护志 1993年版 PDF电子版下载
- 格式:PDF电子版
- 微信QQ:
- shuij56
县志简介
富民县城乡建设环境保护志
内容简介: 富民县城乡建设环境保护志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本志客观记录和再现了富民县城乡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的历史和现状。
编纂人员:李世贤
编纂单位:云南省富民县城乡建设环境保护局
出版时间:1994年
目录
封面
富民县城乡建设环境保护志
富民县城乡建设环境保护志领导小组
富民县城乡建设环境保护志编写人员
富民县城乡建设环境保护志审稿人员名录
题词
图片
目录
序言
凡例
概述
大事记
第一章 县城、街道
第二章 桥梁
第三章 城乡建设
第四章 管理
第五章 机构
附录
版权页
· 富民县城乡建设环境保护志 1993年版 PDF电子版下载详细记录了本地的历史、地理、风俗、人物、文教、物产等是广大青少年、海外游子了解家乡、热爱家乡、传承历史文明、建设美好家乡的重要载体和平台的专书。
· 本富民县城乡建设环境保护志 1993年版 PDF电子版下载是PDF电子版不是实体书,PDF电子版可以在电脑、手机上浏览,请您知晓。您可以联系我们查看更多本志的截图
· 需要本地其他志书(地名志、人物志、水利志、植物志、交通志、教育志、农业志、文物志、工业志、土地志、方言志、民族志等)或文史资料请在网站上方搜索框输入地名或关键词检索(例:洪洞)
·有需要联系v;shuij56
摘要:《富民县城乡建设环境保护志(1993年版)》是一部系统记录富民县城乡建设与环境保护事业发展历程的重要文献。该志书以翔实的史料、生动的笔触,展示了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富民县在城市规划、基础设施建设、农村改造、环境治理等方面的历史变迁与成就。文章将从“城市建设与规划蓝图”“农村建设与乡村振兴雏形”“生态保护与环境治理实践”“社会参与与可持续发展意识”四个方面,对志书内容进行全面梳理与分析,揭示其在地方治理理念演进、城乡一体化探索以及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意义。通过回顾《富民县城乡建设环境保护志(1993年版)》的编纂背景与思想价值,我们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当时地方政府在改革开放初期所展现的探索精神,也能从中找到当代城乡融合与绿色发展的历史根源。
1、城市建设与规划蓝图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富民县的城市建设刚刚起步,基础设施薄弱、城市面貌简陋。《富民县城乡建设环境保护志(1993年版)》详细记录了这一时期城市规划的形成过程。县政府依据云南省城乡建设总体布局,制定了《富民县城总体规划(1983—2000年)》,明确了城市功能分区、道路系统布局和公共服务设施配置。这一规划为后续几十年的城市扩展提供了科学依据。
志书中记载,富民县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道路硬化、排水系统改造、供水供电网络完善,使县城逐步告别了“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脚泥”的局面。与此同时,公共建筑如文化馆、图书馆、医院等相继建成,标志着富民县从传统县镇向现代城市的转型。
值得注意的是,该志书强调了城市建设与自然环境协调发展的理念。县规划部门在制定城市蓝图时,充分考虑了富民河流域的水系保护与山地生态特点,提出“山水相依、城在绿中”的发展构想。这一思想在当时的县级城市规划中极具前瞻性,为后来的生态城市建设奠定了基础。
2、农村建设与乡村振兴雏形
《富民县城乡建设环境保护志(1993年版)》中,农村建设是篇幅较多的部分之一。上世纪八十年代初,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富民县农村经济逐步恢复,农民收入提高,为农村住房改善和村庄整治提供了条件。志书中记载,县政府实施了“新村建设”试点工程,重点推进村内道路硬化、饮水工程、农宅改造等项目。
在住房建设方面,志书详细描述了传统民居向砖瓦结构住房的过渡。通过推广节能建材和合理布局,农房不仅更加坚固美观,也符合防震安全要求。此举提升了农村人居环境质量,促进了村庄风貌的整体提升。
更为重要的是,志书揭示了农村建设中蕴含的社会变迁。村庄组织形式、公共事务管理模式逐步从集体主导转向村民自治,这标志着农村社会治理的现代化起步。虽然当时尚未提出“乡村振兴”概念,但《志书》中对农村生产、生活、生态同步改善的探索,已隐含了新时代乡村振兴的雏形。
3、生态保护与环境治理实践
富民县地处滇中山地,是昆明北部重要的生态屏障。《富民县城乡建设环境保护志(1993年版)》特别强调了生态保护在城乡建设中的地位。志书对富民河水质监测、矿产开发治理、森林保护等内容进行了详细记述,显示出地方政府对环境问题的早期重视。
在环境治理方面,志书记载了县政府于1985年设立环境保护办公室,逐步建立起污染源监控、环评审批和执法监督制度。重点整治了造纸、皮革加工等污染较重的企业,实现了初步的污染减排目标。此举不仅改善了城区空气与水体质量,也为后续环境管理提供了制度保障。
此外,志书还介绍了生态恢复工程的实施情况。通过封山育林、人工造林和退耕还林等措施,富民县森林覆盖率显著提高,水土流失状况得到遏制。可以看出,《志书》所反映的环境治理实践,体现了地方政府将“发展与保护并重”的理念逐步纳入决策体系的过程,这在当时的县级层面具有开创性意义。
4、社会参与与可持续发展意识
《富民县城乡建设环境保护志(1993年版)》不仅记录了政府主导的建设成就,也反映了社会各界在城乡建设与环境保护中的广泛参与。志书指出,随着教育水平提升与媒体传播扩大,群众环保意识逐渐增强,城乡居民开始自觉参与城市绿化、农村卫生整治等公益活动。
在城市社区层面,志书提到“文明街道”“卫生单位”创建活动,这些活动在改善人居环境的同时,也培养了居民的公共责任感。农村地区则通过村规民约,将环境保护纳入村民自治章程,使生态文明建设从政府号召转变为全民行动。
更为可贵的是,《志书》展现出早期可持续发展理念的萌芽。文中提出“建设与保护并举、当前与长远兼顾”的发展方针,体现了地方治理思维从单纯追求经济增长向注重质量与生态平衡的转变。这种理念的形成,为后来富民县在可持续发展道路上的实践提供了思想依据。
总结:
《富民县城乡建设环境保护志(1993年版)》作为地方志书的重要组成部分,系统呈现了改革开放初期富民县城乡面貌的变迁轨迹。从城市规划的科学布局到农村建设的渐进推进,从环境治理的制度化探索到社会参与意识的萌芽,志书全面反映了地方政府与民众在建设美好家园过程中的奋斗历程。它不仅是一部资料详实的地方建设志,更是一部反映时代精神与治理理念演进的生动史书。
今天,当我们重读这部志书时,不仅能从中感受到九十年代富民县城乡建设的艰辛与成就,也能看到当时在有限条件下形成的“绿色发展”与“共建共享”理念。这些经验与精神,对于当代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建设生态文明仍具有深远启示意义。
本文由nayona.cn整理

联系我们

关注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