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文县政协志 1956-1990 1991年版 PDF电子版下载
- 格式:PDF电子版
- 微信QQ:
- shuij56
县志简介
【书名】:《兴文县政协志 1956-1990》
【作者】:王效忠,董作林等主编
【时间】:1991
【页数】:137
大事记
第一章 历史沿革
第一节 兴文县各界人士学习委员会
一、第一届学委会
二、第二届学委会
三、第三届学委会
第二节 县政协筹备组
第二章 县政协历届委员会
第一节 第一届委员会
一、第一届第一次全委会
二、第一届第二次全委会
三、第一届第三次全委会
一、第二届一次全委会
第二节 第二届委员会
二、第二届二次全委会
三、第二届三次全委会
第三节 第三届委员会
一、第三届第一次全委员
第三章 政协工作
第一节 参政议政
第二节 学习委员会
第三节 文史资料工作
第四节 办理委员提案
第五节 民族工作
第六节 祖国统一和侨台工作
第七节 加强政协自身建设
第八节 法制工作
第一节 原古宋县各界人民代表会
第四章 原古宋县各界人士学习委员会
第二节 原古宋县各界人士学习委员会
人物
庞叔向
刘明远
刘铭
李银舟
附录
中共兴文县委关于建立兴文县政协筹备组的通知
关于政协兴文县第一届委员会主席、副主席、秘书长、常委候选人的通知
中共兴文县委关于成立兴文县政协委员会界別组成方案及常委候选人的请示报告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兴文县第一届第一次委员会筹备工作报告
适应新形势,开创新局面,使政协工作不断从一个高度走向另一个新的高度——罗少元同志在兴文政协第二届第一次全委会上的工作报告
继往开来,团结奋进——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兴文县第二届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工作报告
中共兴文县委转发《政协兴文县委员会关于政治协商民主监督的暂行规定》的通知
政协兴文县委员会关于政治协商、民主监督的暂行规定
中共兴文县委关于贯彻执行《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意见》的意见
中共兴文县委批转《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兴文县委员会关于政治协商、民主监督暂行规定的实施细则》的通知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关于政治协商、民主监督暂行规定的实施细则
中共兴文县委批转县政协党组《关于进一步搞好政治协商民主监督,推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报告》的通知
中共兴文县政协党组关于进一步搞好政治协商、民主监督,推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报告
政协兴文县第一届委员会主席、副主席、秘书长、常务委员名单
政协兴文县第二届委员会主席、副主席、秘书长、副秘书长、常务委员名单
政协兴文县第三届委员会主席、副主席、秘书长、副秘书长、常务委员名单
政协兴文县第一届委员会委员名单
政协兴文县第二届委员会委员名单
政协兴文县第三届委员会委员名单
政协历届委员会组成情况表
政协兴文县历届机关工作人员名册
后记
· 兴文县政协志 1956-1990 1991年版 PDF电子版下载详细记录了本地的历史、地理、风俗、人物、文教、物产等是广大青少年、海外游子了解家乡、热爱家乡、传承历史文明、建设美好家乡的重要载体和平台的专书。
· 本兴文县政协志 1956-1990 1991年版 PDF电子版下载是PDF电子版不是实体书,PDF电子版可以在电脑、手机上浏览,请您知晓。您可以联系我们查看更多本志的截图
· 需要本地其他志书(地名志、人物志、水利志、植物志、交通志、教育志、农业志、文物志、工业志、土地志、方言志、民族志等)或文史资料请在网站上方搜索框输入地名或关键词检索(例:洪洞)
·有需要联系v;shuij56
摘要:《兴文县政协志(1956—1990)》1991年版是一部系统反映兴文县人民政协自成立以来三十余年发展历程的重要文献。全书以史为经、以事为纬,记载了兴文县政协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团结各界人士、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职能的艰辛历程。这部志书不仅为地方政治史研究提供了珍贵资料,也为后人了解县域民主政治发展提供了镜鉴。本文从编纂背景与史料价值、政协组织发展与履职实践、社会建设与地方治理贡献、以及文化传承与精神力量四个方面,对该志书进行了系统阐述。通过对文本内容与历史语境的综合分析,可以看出兴文县政协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时代担当与社会贡献,展现了地方政治协商制度的生命力与持续发展轨迹。
一、编纂背景与史料价值
《兴文县政协志(1956—1990)》的编纂,源于20世纪80年代末全国地方志事业的全面复兴。彼时,随着改革开放深入推进,各地政府纷纷启动地方志、部门志、专志的编纂工作,以系统总结历史经验、保存社会记忆。兴文县政协志的编纂工作正是在这一时代背景下启动的,其目的不仅是记录政协组织的历史,更在于以史鉴今、资政育人,为地方政治发展提供思想资源。
该志书以翔实的档案资料、会议记录、人物访谈为基础,结合县志与相关政府文件,形成了结构严谨、资料可靠的文本体系。它的史料价值不仅体现在内容的全面性,还表现在编撰者对史实的求真态度。每一篇章都经过反复核对,力求呈现政协活动的真实面貌,成为研究地方政治史与社会发展史的重要依据。
此外,该志书的出版时间——1991年,正值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之际。此时回望1956—1990的政协历程,正好形成历史的阶段性总结,对理解地方政协制度化、规范化发展的演变路径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它不仅是一本政治文献,更是一部地方民主政治的历史见证。
二、政协组织发展与履职实践
兴文县政协自1956年成立以来,历经初创、巩固、恢复与发展等阶段,其组织结构和工作体系逐步完善。早期的政协组织以团结社会各界代表人士为主要任务,重在建立政治协商机制,探索县级层面的协商民主形式。文革期间,政协工作一度中断,但恢复后迅速重建组织架构,显示出强大的政治生命力。
在履职实践方面,兴文县政协始终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原则。志书中记录了政协委员参与县域经济建设、农业改革、文化教育事业的多个典型案例。无论是在农村合作化运动中的政策建议,还是在乡镇企业发展的建言献策中,政协都发挥了重要的参政作用。政协委员以民主监督和调查研究的方式,为地方党委政府提供了大量有价值的决策参考。
值得关注的是,志书特别强调了政协在促进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方面的作用。兴文县地处川南少数民族聚居区,政协通过召开民族团结座谈会、组织文艺交流活动、协助解决群众困难问题,成为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力量。这一部分内容充分体现了政协组织的群众基础与社会功能。
三、社会建设与地方治理贡献
政协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在于参与地方治理与社会建设。《兴文县政协志》详细记载了政协委员在教育、医疗、交通、文化等民生领域的积极参与。尤其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经济体制改革时期,政协围绕农村经济发展、个体经济兴起、扶贫开发等重大议题开展了大量调研,为县委、县政府制定政策提供了依据。
志书中还记录了政协在推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实践。例如,在县城规划、公路修建、水利设施改造等方面,政协委员通过提案形式向政府提出建设性建议,多项意见被采纳执行。这充分体现了政协作为协商民主机构在治理体系中的桥梁作用。
在社会治理层面,政协不仅关注经济建设,也注重社会风气和文化建设的引导。政协委员们通过组织文化活动、倡导公民道德、推动乡风文明建设,助力形成健康向上的社会氛围。这种“柔性治理”的参与方式,使政协成为连接政府与社会的重要纽带。
四、文化传承与精神力量
《兴文县政协志》不仅是政治文献,更是一部蕴含文化精神的历史作品。它通过文字记录政协工作的点滴,也传递出一种崇尚民主、团结合作、务实为民的精神力量。编纂者在整理过程中,注重挖掘政协人物的精神风貌,使读者在了解历史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一代代政协工作者的使命感与奉献精神。
志书对政协文化活动的记述极为详尽,从文艺演出到书画展览,从纪念大会到报告会,政协以文化为纽带,凝聚社会共识,增强地方文化自信。政协委员中不乏文艺工作者、教育家,他们以文化的方式参与政治协商,推动社会文化繁荣,这使政协成为兴文文化建设的重要推手。
精神力量的传承,是本书最具感染力的部分。无论是在艰难时期的坚持,还是在改革年代的探索,政协人始终以服务人民、团结社会为己任。这种精神,正是地方政治文明得以延续与发展的根基。通过这部志书,后人不仅能看到制度的演变,更能读到精神的延续。
总结:
综观《兴文县政协志(1956—1990)》全书,其内容系统、结构严谨,真实地再现了兴文县政协三十余年的奋斗历程。它既是地方政协工作成果的总结,也是县域政治生活的重要记录。通过该志书,可以清晰看到政协在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促进民主政治建设中的独特作用。
这部志书的出版,不仅填补了地方政治史研究的空白,更为后来者提供了学习与借鉴的经验。它所承载的历史记忆与精神力量,将继续激励兴文人民在新时代中坚持协商民主、共谋发展,为地方治理现代化贡献智慧与力量。
本文由nayona.cn整理

联系我们

关注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