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国营沿湖农场志(1960-1998)_2000版_PDF电子版下载
- 格式:PDF电子版
- 微信QQ:
- shuij56
县志简介
《江苏省国营沿湖农场志(1960-1998)》
内容简介: 一、本志贯承古今,厚今薄古,上限不限,适当追溯,下限至1998年。二、本志体裁、记、志、传、图、表、录等并用,以专志为主体,图、表分别插附于有关记述之中。三、本志纵写史实,横分门类,层次按篇、章、节排列,首冠序、概述、纵横结合综述场情;次设大事记,编年与记事本末相结合;跋殿后,有些篇之首设无题小序,各篇节以下记述,宜横则横,宜纵则纵。四、建国后的重大政治事件记述,不设专篇,散见于大事记和有关篇章。
编纂人员:单晓霞 , 闫洪勋
内容时限:1960-1998
出版时间:2000年
· 江苏省国营沿湖农场志(1960-1998)_2000版_PDF电子版下载详细记录了本地的历史、地理、风俗、人物、文教、物产等是广大青少年、海外游子了解家乡、热爱家乡、传承历史文明、建设美好家乡的重要载体和平台的专书。
· 本江苏省国营沿湖农场志(1960-1998)_2000版_PDF电子版下载是PDF电子版不是实体书,PDF电子版可以在电脑、手机上浏览,请您知晓。您可以联系我们查看更多本志的截图
· 需要本地其他志书(地名志、人物志、水利志、植物志、交通志、教育志、农业志、文物志、工业志、土地志、方言志、民族志等)或文史资料请在网站上方搜索框输入地名或关键词检索(例:洪洞)
·有需要联系v;加客服窗口的联系方式>
摘要:本文聚焦于《江苏省国营沿湖农场志(1960-1998)(2000版)》这部地方志书,首先从其编纂背景与历史价值入手,分析本志在地方志体系中的地位与意义;其次梳理其编纂体例与结构特点,揭示其行文与分类逻辑;第三探讨其内容主干——沿湖农场几十年间农业、社会、生态、制度等方面的发展脉络;最后对本志的局限与展望进行反思,并结合当代地方志编纂趋势加以透视。整篇文章力图以四大维度、条理清晰地描绘这部志书的面貌、内涵和影响。在全文末尾,将对全书进行全面的归纳总结,并强调它在研究江苏沿湖地区历史、农业变迁、国营农场制度演进等方面的重要性,为后续研究提供指引与启示。
一、编纂背景与价值
《江苏省国营沿湖农场志(1960-1998)(2000版)》是一部由江苏省有关部门组织编纂、于2000年正式出版的地方志著作。它选取1960年作为起点,以1998年为断点,全面记述国营沿湖农场在近四十年间的建设、变革与成果。该志书正值改革开放后期、地方志体例整顿完善时期问世,反映出志书编制对历史承继与现实总结的双重需求。
从价值层面看,这部志书具有较高的研究与现实意义。首先,它是国营农场制度在江苏沿湖地区具体实践的详实记录,为研究国营农场制度、农业体制改革与地方治理提供了第一手资料。其次,它补充了江苏地方志体系中“农垦/国营农场”专题记载的空白,使地方志的涉农维度更加完整。再次,作为地方志的一个分支,它有助于深化地区史、农村社会史、环境变迁史等交叉学科的研究基础。
与此同时,在出版时间与政治语境上,它还承载着时代特征。2000年版出版时,正值中国进入新世纪,地方志编纂正朝向现代化、标准化推进。因此,这部志书既是对过去历史阶段的总结,也显露出当时志书编纂体系的规范意识和地方特色追求。
二、体例结构与特色
这部志书在体例和结构设计方面具有较强的规范性与地方特色融合性。首先,它遵循地方志通行做法,设置“序、概述、大事记、正文若干专志与附录”等部分,从宏观到微观逐层展开。各篇章内部再分章、节、目,条目清晰、条理分明,便于读者查阅。
其次,本志体例上兼采用“述、记、志、传、图、表、录”等多种文体形式,既有叙述性的文字,又有编年式大事记,还辅之图表与记录材料。通过图表、地图、统计数据等方式增强了资料的可视性和直观性。
此外,在分类逻辑上,本志力图做到横向分类与纵向叙述相结合。横向上,按自然地理、行政变迁、农业生产、社会建设、人物风貌、附录资料等主题设卷;纵向上,则在各专题中按时间顺序推进,使历史脉络自成。如此设计既能兼顾主题体系,也能实现历史贯通。
再者,本志在凡例、术语、计量单位、纪年方式等方面亦体现地方志规范化要求。如纪年统一采用公元纪年(并在必要处加注旧纪年),计量单位采用国家法定单位,统计数字保留两位小数并四舍五入。这些细节虽不显山露水,却体现出编者对志书规范性、严谨性的高度重视。
最后,本志在资料来源与注释制度上也有特色。编者说明资料取自档案、报刊、统计年鉴及口述访谈等多个途径,并在附录加以书目索引、图表目录、重要文献摘录等。这种资料整合与来源透明的做法,一方面增强了学术信赖度,另一方面便于后人考证与引用。
三、沿湖农场发展脉络
自1960年起,江苏省国营沿湖农场便进入正式建设阶段。在最初几年,主要以填湖造田、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农场起步阶段面临水利防洪、土地改良、引水灌溉等重大工程任务,农场组织力量投入最初开垦与基本公共设施建设。
进入1970年代和1980年代,随着国家农业政策变化与地方改革步伐加快,沿湖农场逐步确立规模化、集约化的农业生产模式。本志在农业生产专志中,详列作物结构调整、机械化水平提升、良种推广、田间管理制度演变等方面情况。从粮、棉、油、饲料作物到特色经济作物,作物种类与种植结构不断优化。
与此同时,农场在社会建设与人居环境改善方面也取得显著成效。志书中有关民生、教育、卫生、文化等章节,记录农场在职工住房条件改善、文化体育设施建设、医疗卫生服务推广、教育学校兴建等方面的努力与成效。这反映了农场不只是一个经济生产单位,也肩负社会职能。
此外,生态环境治理是沿湖农场发展不可忽视的一条脉络。填湖造田使土地面积扩展,但也带来水网、水系变更、湿地退化、水土保持等挑战。本志在自然与环境专题中,记录水利设施、堤防治理、湖泊管理、林网植被建设、湿地保育等措施,以及因外部环境变化引起的问题。
再谈体制与制度变迁:随着改革开放深入,沿湖农场在经营机制、分配体制、集体与个体关系上经历调整。志书在制度篇章中记载承包责任制、经费包干、市场联结机制、合作社或联合体探索、内部管理制度改革等多个方面,呈现制度演变的路径与经验。
最后,本志还通过大事记与人物传记的方式,穿插记录重大事件和人物变迁。如重要工程竣工、政策调整年表、农场领导更替、先进个人事迹等,是整个沿湖农场发展历程的“年轮印记”。这些记载使书不仅有统计数据、有政策转折点,也有温度和人情维度。
四、局限与未来思考
虽说《江苏省国营沿湖农场志(1960-1998)》具有许多优点,但也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局限。首先,其时间断限在1998年止,后期的发展、尤其是进入二十一世纪后的转型与挑战未能纳入,这给后续研究留下空白。
其次,志书在个别专题深度上可能有所不足。例如在农户个体行为、内部管理冲突、生态环境微观机制、外部市场联动等方面,篇幅有限、资料欠详,不一定能完全反映复杂的微观过程。
第三,尽管志书努力多方征集资料,但口述材料的回忆偏误、档案缺失、统计数据误差等问题可能在细节处影响准确性。另外,当年政治环境与政策限制可能使部分敏感问题在书中不得不淡化或回避。
展望未来,随着数字化、信息化技术的推进,地方志的编纂可更加注重数字资源整合、GIS 地图链接、数据库构建、影像资料融合等现代手段。在这种背景下,有必要在未来对江苏沿湖农场制度、产业转型、生态修复、地方治理等方面进行新的续编或专题深化。
此外,学术界可结合这部志书与地方志以外的其他资料(如农户访谈、遥感影像、地方政策档案等)开展交叉研究,以补充志书未及之处。特别是在研究农业现代化、乡村振兴战略、湿地生态修复、制度创新模式等方面,本志可作为坚实基础,但还需进一步延伸与深化。
总结:
本文通过编纂背景与价值、体例结构特色、沿湖农场发展脉络以及局限与未来思考四个方面,对《江苏省国营沿湖农场志(1960-1998)(2000版)》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解读与评析。志书以严谨规范的体例,较为全面地记录了沿湖农场在几十年间的建设、变革、制度演进与社会建设历程,是研究江苏沿湖区域农业、制度史、环境变迁的首要资料。
尽管该志书有时间断限、专题深度不足、资料偏差等不可避免的问题,但它为日后续编与专题研究打下了坚实基础。在新时代背景下,应当结合现代信息技术与跨学科视角,对沿湖农场的发展进行新的解构与再生产,丰富地方志研究的现实意义。
本文由nayona.cn整理

联系我们

关注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