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广播电视志1932-2006 2009年版 PDF电子版下载
- 格式:PDF电子版
- 微信QQ:
- shuij56
县志简介
常州广播电视志1932-2006
内容简介: 凡例 一、本志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i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 指导,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与求实存真的原则,力求思想性、科学性、资料性的统一。 二、本志记事略古详今,主要记述1949年4月常州解放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本市 广播电视事业发生、发展的历史和现状,力求突出专业和地方特色。
编纂人员:陈俊杰
编纂单位:常州广播电视志编纂委员会 编
内容时限:1932-2006
出版时间:2009年
出版单位:中国文联出版社
目录
封面
版权
编委会
凡例
序
图片
目录
大事记
第一章 无线广播
第二章 有线广播
第三章 电视
第四章 有线广播电视传输
第五章 广播电视技术
第六章 广播、电视节目
第七章 广播剧、影视剧制作
第八章 广播电视报刊、著述
第九章 广播电视业务研究
第十章 广播电视网站
第十一章 广告经营、产业发展
第十二章 队伍建设
第十三章 组织机构
第十四章 业务管理
第十五章 人物
第十六章 广播电视史话
编后
· 常州广播电视志1932-2006 2009年版 PDF电子版下载详细记录了本地的历史、地理、风俗、人物、文教、物产等是广大青少年、海外游子了解家乡、热爱家乡、传承历史文明、建设美好家乡的重要载体和平台的专书。
· 本常州广播电视志1932-2006 2009年版 PDF电子版下载是PDF电子版不是实体书,PDF电子版可以在电脑、手机上浏览,请您知晓。您可以联系我们查看更多本志的截图
· 需要本地其他志书(地名志、人物志、水利志、植物志、交通志、教育志、农业志、文物志、工业志、土地志、方言志、民族志等)或文史资料请在网站上方搜索框输入地名或关键词检索(例:洪洞)
·有需要联系v;加客服窗口的联系方式
摘要:《常州广播电视志1932-2006 2009年版》是常州市广播电视发展历程的详尽记录,涵盖了从1932年常州广播的诞生,到2006年常州广播电视事业蓬勃发展的历史。该书不仅记录了常州广播电视的技术变革和节目创新,还体现了常州人民在广播电视事业中的参与与贡献。全书以年表的形式梳理了常州广播电视事业的重大事件,同时配有丰富的图片资料,提供了一个多维度、立体化的视角来审视常州广播电视事业的历史发展。本文将从四个方面详细阐述《常州广播电视志1932-2006 2009年版》中的内容和意义,分别探讨其历史背景、技术进步、节目内容创新以及对社会文化的影响。通过这四个方面的分析,本文希望能够更深入地理解这部作品所呈现的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
1、常州广播电视发展的历史背景
《常州广播电视志1932-2006 2009年版》首先从历史背景入手,回顾了常州广播电视事业的起源。1932年,常州广播电台的诞生标志着常州广播事业的起步,成为当时江苏省内重要的广播站之一。那时的广播电台不仅提供了新闻、娱乐和文化节目,还扮演着社会宣传的重要角色。此时期,广播在常州社会的影响逐步扩大,成为民众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常州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尤其是在抗日战争期间,常州的广播电视设施一度遭遇破坏,社会动荡对广播的正常运营造成了很大影响。但在战后的恢复期,常州广播电视事业逐渐恢复,并随着技术和社会环境的变化,不断拓展其业务范畴。进入20世纪60年代,常州的广播电台不仅扩大了节目的覆盖面,还逐步开始探索本地特色的节目内容,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广播模式。
19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常州广播电视事业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新技术的引入和政策支持为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特别是90年代,电视的普及以及卫星技术的引入,使得常州广播电视的传播领域进一步扩大,跨地域的节目传输成为可能。
2、技术进步推动常州广播电视发展
技术的进步对常州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从最初的短波广播,到后来的中波、调频广播,再到现代的数字电视,常州广播电视的技术演进历程凝聚了无数从业人员的智慧与努力。特别是在上世纪90年代,随着卫星和数字化技术的引入,常州广播电视的节目制作与传播技术得到了极大的提升,推动了整个行业的发展。
进入21世纪后,数字电视的推广以及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为常州广播电视提供了新的发展平台。电视台开始逐步向高清频道发展,传统的电视信号传播逐步过渡到数字化、网络化,这不仅大大提高了画质和声音的清晰度,还极大地丰富了节目类型。例如,常州电视台开设了包括新闻、娱乐、生活、文化等多个频道,满足了不同观众群体的需求。
此外,常州广播电视在技术创新方面的努力也体现在节目制作技术的进步上。现代广播电视不仅借助高清晰度的摄像技术、专业音响设备进行节目制作,还引入了虚拟演播室、数字合成技术等,使得节目的呈现形式更加丰富多样。这些技术的革新不仅提升了节目的观赏性,还加强了常州广播电视对观众的吸引力。
3、常州广播电视的节目内容创新
《常州广播电视志1932-2006 2009年版》详细记录了常州广播电视在节目内容上的创新。从最初的广播新闻到后来的电视娱乐、文化节目,常州广播电视一直在不断丰富和扩展其节目类型。20世纪60年代,常州的广播电台开始尝试本土化内容的制作,如地方性新闻、民俗文化等节目内容的播出,使得广播更加贴近民众生活。
随着电视的引入,常州的节目制作更具视觉冲击力。特别是80年代,常州电视台开始制作系列性、专题性节目,如《常州新闻》、《常州故事》等,这些节目不仅提高了常州电视台的社会影响力,还在更大范围内传播了常州的地方文化。进入90年代,常州电视台推出了更多互动性强、娱乐性高的节目,如综艺类、晚会类节目,进一步增强了与观众的互动。
除了传统的新闻、娱乐、文艺节目外,近年来常州广播电视也开始加大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如环保、教育、健康等领域的专题节目。这些节目不仅丰富了常州广播电视的节目内容,也反映了社会对公共议题的关注和思考。通过这些内容的创新,常州广播电视逐渐形成了多元化的节目体系,满足了不同观众群体的需求。
4、常州广播电视对社会文化的影响
常州广播电视的影响力不仅体现在其自身的技术和节目内容上,更在于它对社会文化的深远影响。从最初的广播节目的普及,到后来的电视节目形成,常州广播电视在塑造社会文化和公众意识形态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它不仅在传播新闻、娱乐、文化等方面承担着责任,也在形成地区性文化认同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
常州广播电视通过不同的节目形式,深入挖掘和传播常州的地方文化和历史。例如,常州的民间故事、传统工艺、地方语言等,通过广播电视的形式,得以传承和发扬。常州的地方特色文化在这一过程中获得了广泛的传播,成为常州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此外,常州广播电视还在塑造公共话语空间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通过新闻报道、社会议题的讨论,广播电视为常州人民提供了一个参与公共讨论的平台。它不仅帮助人们了解社会、政治、经济等方面的信息,也激发了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参与意识,推动了常州社会文化的进步。
总结:
《常州广播电视志1932-2006 2009年版》是常州广播电视历史的重要文献,通过对常州广播电视发展历程的回顾,展示了广播电视如何成为常州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技术的进步、节目内容的创新以及对社会文化的深刻影响,常州广播电视在地方文化的传承、公共话语的建设等方面做出了显著贡献。
通过对《常州广播电视志》的深入分析,我们不仅可以更好地理解常州广播电视的历史,也能够认识到广播电视作为文化传播媒介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地位。它不仅为常州人民提供了丰富的精神食粮,也促进了地区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本文由nayona.cn整理

联系我们

关注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