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劳动志 1994年版 PDF电子版下载
- 格式:PDF电子版
- 微信QQ:
- shuij56
县志简介
常州劳动志
内容简介: 本志记述了常州市劳动工作的历史与现状。包括劳动力管理、就业服务、工资管理、劳动争议处理、职业技能开发等。
编纂人员:薛扬诚
编纂单位:常州劳动志编纂委员会
内容时限:1911-1990
出版时间:1994年
出版单位: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目录
封面
常州劳动志
版权页
《常州劳动志》编纂委员会
《常州劳动志》编志办公室
《常州劳动志》主审人员
《常州劳动志》特约审稿人员
《常卅劳动志》审定单位
序
凡例
图片
目录
概述
大事记
第一章机 构
第二章劳动力管理
第三章就业服务
第四章工资管理
第五章劳动争议处理
第六章职业技能开发
第七章社会保险福利
第八章劳动安全卫生
第九章锅炉、压力容器安全监察管理
第十章专记
编后记
· 常州劳动志 1994年版 PDF电子版下载详细记录了本地的历史、地理、风俗、人物、文教、物产等是广大青少年、海外游子了解家乡、热爱家乡、传承历史文明、建设美好家乡的重要载体和平台的专书。
· 本常州劳动志 1994年版 PDF电子版下载是PDF电子版不是实体书,PDF电子版可以在电脑、手机上浏览,请您知晓。您可以联系我们查看更多本志的截图
· 需要本地其他志书(地名志、人物志、水利志、植物志、交通志、教育志、农业志、文物志、工业志、土地志、方言志、民族志等)或文史资料请在网站上方搜索框输入地名或关键词检索(例:洪洞)
·有需要联系v;加客服窗口的联系方式
摘要:《常州劳动志(1994年版)》是一部系统记录常州市劳动事业发展历程的重要志书。它以翔实的资料、丰富的统计数据和生动的历史记述,全面反映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后常州劳动领域的变迁与成就。全书不仅梳理了劳动组织体制的演变,还对劳动管理、工人阶级建设、职业教育培训、劳动模范事迹及劳动保障体系等方面进行了系统总结。本文将从四个方面对《常州劳动志(1994年版)》进行深入阐述:其一,劳动体制与组织结构的变革;其二,劳动者群体与社会角色的塑造;其三,劳动保障与权益制度的发展;其四,劳动文化与精神文明建设的延续。通过多维度的探讨,我们得以从这部志书中洞见常州劳动事业的发展脉络,也感受到劳动精神在社会变迁中的深刻力量。
1、劳动体制与组织结构的变革
《常州劳动志(1994年版)》的开篇部分重点介绍了常州劳动体制的历史演进。从建国初期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八十年代末期的市场化改革,劳动组织形式经历了由“统一分配”到“自主择业”的根本转变。志书详细记载了常州市劳动局、劳动服务公司、人才市场等机构的设立与职能变革,展现了行政管理体系与社会需求之间的互动关系。
在劳动管理制度的改革中,常州率先实行了劳动合同制,打破了“铁饭碗”的传统就业模式。这一举措在当时具有突破性的意义,它不仅激发了劳动者的积极性,也促进了用人机制的灵活化。《常州劳动志》对这一时期的试点经验和政策调整进行了系统总结,为后来的就业制度改革提供了历史借鉴。
此外,志书还详尽地记录了劳动人事管理体系的规范化进程。从劳动监察、工资制度改革,到企业内部劳动管理办法的实施,常州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劳动行政体系。这一体制的转型,不仅优化了劳动力资源配置,也推动了城市经济的持续繁荣。
2、劳动者群体与社会角色的塑造
劳动者作为社会发展的核心力量,在《常州劳动志(1994年版)》中占据了重要篇幅。志书从工人、职员、个体劳动者等多维度描绘了劳动群体的构成与变化。尤其是改革开放后,常州的劳动者群体呈现出多元化趋势,乡镇企业职工、私营企业员工以及外来务工人员的出现,极大丰富了城市的社会结构。
常州劳动者群体的社会角色也在不断重塑。志书记录了大量优秀劳动者、劳动模范及先进集体的事迹,如机械制造、纺织、电子等行业中的模范代表,他们以勤劳、创新、敬业的精神推动了产业升级。劳动者不仅是经济建设的主体,更成为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推动力量。
更为重要的是,《常州劳动志》展示了劳动者教育与培训制度的逐步完善。常州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设立了劳动技能培训中心,举办各类技术培训班,实施职称评定制度。这些举措极大提升了劳动者的整体素质,也使“技术成才”“劳动光荣”的理念深入人心。
3、劳动保障与权益制度的发展
《常州劳动志(1994年版)》在劳动保障制度部分展现了常州在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方面的探索与实践。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传统的单位保障模式逐渐向社会化、法制化转型。常州市于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率先建立了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养老保险制度,为劳动者提供了基本的社会安全网。
志书详细记载了劳动监察制度的建立与完善过程。劳动监察大队的设立,使劳动合同管理、工资支付、工时制度、劳动保护等环节得到有效监管。通过法律法规的实施与行政执法的强化,常州逐步形成了保障劳动权益的制度化框架。
与此同时,常州在劳动争议调解机制上也积累了丰富经验。志书中列举了多个具有代表性的劳动纠纷案例,反映出劳动关系法制化的重要进展。通过仲裁委员会、劳动调解委员会的建设,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得到了更加有效的维护,也推动了劳动法治体系的成熟。
4、劳动文化与精神文明建设的延续
劳动不仅是一种经济行为,更是一种文化象征。《常州劳动志(1994年版)》在精神文明建设章节中,全面展示了常州劳动文化的独特风貌。从“劳动模范表彰大会”到“职工文艺汇演”“技能大赛”,劳动不仅成为城市发展的动力,更凝聚成社会进步的精神纽带。
常州历来重视弘扬劳动精神。志书中特别记载了“劳动节庆祝活动”“先进劳动者事迹展览”等社会活动,这些内容真实反映了劳动者在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中的双重贡献。劳动光荣、创造伟大的思想在这一时期得到了广泛传播,成为城市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时,志书还通过对劳动教育、青年志愿服务和女职工组织活动的记载,展现了劳动文化的普及化与群众化。劳动精神与社会责任感的融合,使常州形成了以劳动为荣、以创造为美的城市文化氛围,这也是《常州劳动志》所要传递的核心价值。
总结:
《常州劳动志(1994年版)》不仅是一部记录历史的地方志书,更是一部关于劳动精神与社会发展的宏大叙事。它以劳动为主线,串联起常州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型历程,见证了劳动制度的创新、劳动者地位的提升以及劳动保障体系的逐步完善。这部志书以丰富的史料与生动的实例,勾勒出常州劳动事业的时代图景。
从整体上看,《常州劳动志》既是劳动制度变迁的历史文献,也是城市发展史中的精神象征。它让人们看到,在时代变革的浪潮中,劳动者始终是社会进步的中坚力量。常州的劳动精神,既是地方发展的支撑,也是民族奋斗精神的缩影,至今仍具有启示意义与文化价值。
本文由nayona.cn整理

联系我们

关注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