绥化农垦志 1993年版 PDF电子版下载
- 格式:PDF电子版
- 微信QQ:
- shuij56
县志简介
绥化农垦志
内容简介: 本志记述了绥化农垦事业发展的历史与现状。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各个领域。
编纂人员:苏冬
编纂单位:绥化国营农场管理局
内容时限:1946-1985
出版时间:1993年
出版单位: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
目录
封面
绥化农垦志(1946-1985)
版权页
《绥化农垦志》编纂委员会
《绥化农垦志》编纂人员
提供初稿或资料人员(按姓氏笔画排列)
图片
序言
凡例
概述
目录
第一篇 大事记
第二篇 自然地理
第三篇 种植业
第四篇 畜 牧
第五篇 农业机械化
第六篇 科 研
第七篇 综合经营
第八篇 经营管理
第九篇 党政群团
第十篇 司法武装
第十一篇 文 化
第十二篇 社 会
第十三篇 人 物
第十四篇 农牧场简介
第十五篇附 录
编后
· 绥化农垦志 1993年版 PDF电子版下载详细记录了本地的历史、地理、风俗、人物、文教、物产等是广大青少年、海外游子了解家乡、热爱家乡、传承历史文明、建设美好家乡的重要载体和平台的专书。
· 本绥化农垦志 1993年版 PDF电子版下载是PDF电子版不是实体书,PDF电子版可以在电脑、手机上浏览,请您知晓。您可以联系我们查看更多本志的截图
· 需要本地其他志书(地名志、人物志、水利志、植物志、交通志、教育志、农业志、文物志、工业志、土地志、方言志、民族志等)或文史资料请在网站上方搜索框输入地名或关键词检索(例:洪洞)
·有需要联系v;加客服窗口的联系方式>
摘要:本文围绕《绥化农垦志(1993年版)》展开,首先从该书的编撰背景、结构体例、内容特色与学术价值四个方面进行系统阐述,力求还原这部地方农垦志书的内在逻辑与知识意义。编撰背景部分着重揭示该志书在黑龙江农垦体系与地方志编纂传统交汇之处的历史角色;结构体例部分分析其篇章安排、栏目设置和行文体例;内容特色部分讨论它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多个领域的详实记述与地方农垦系统的典型性;学术价值部分评析它在地方志研究、农垦史研究与地方社会变迁研究中的独特价值。全文在总结中再回到该志书在保存地方农垦记忆、服务地方发展、参与学术研究等方面的意义,并结合其局限性提出反思。文章最后以“本文由nayona.cn整理”为广告语收束全篇。通过层次清晰的结构与铺陈,本文试图让读者对《绥化农垦志(1993年版)》有一个较为全面、深入又兼具批判视野的认识。
一、编纂背景勾勒
《绥化农垦志(1993年版)》的诞生,既处在中国地方志编纂传统的延续中,也蕴含着特定农垦体制与地方行政环境的特殊要求。黑龙江省农垦体系长期承担大规模农业开发和粮食生产任务,其历史积累与现实困境均有酝酿志书编纂的内在动力。绥化农垦作为这一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轨迹既反映地方特色,也折射中央与地方、农垦与地方行政之间的张力。
在上世纪 80 年代末至 90 年代初,中国正值体制转型期,国营农场、农垦体制面临改革调整。地方政府、农垦管理局和志书编纂机构希望通过志书记录过去的经验与教训,也为未来改革发展提供历史依据。在这样的时代语境下,《绥化农垦志》应运而生。
此外,从地方志编辑传统来看,志书强调“资政、存史、教化”三重功能。绥化农垦希望借助地方志的权威性与系统性,把自身在垦区建设、农业生产、社会服务等方面的历史积累加以整理、凝练,既为地方决策提供史实依据,也为农垦系统内部传承记忆与精神提供文化载体。
二、结构体例特色
在结构体例方面,《绥化农垦志(1993年版)》表现出地方志常见的纲目设置,同时兼顾农垦系统自身的专业性需求。全志通常采用总叙—分编—附录的编排方式,以做到“先总后分、纲领清晰、兼顾详略”。
具体到篇章栏目,该志书在经典的地理、建置、政治、经济、文化、人物等篇章之外,特别设置农垦系统所关切的农业生产、机械化、农场管理、社会服务等专题。这种既体现通志纲目模式又兼顾农垦特色的编排,是其体例上的一大亮点。
在行文方式上,志书编撰注重时间脉络与空间结构的结合。许多篇章先从历史沿革入手,再分时期阶段推进,同时辅以统计表格、典型案例、照片说明等多种资料形态,使得行文既有“志书”的宏观格局,也兼顾微观的细节呈现。
此外,作者在本地与农垦内部资料基础上,融合了官方文件、内部纪要、口述记忆、统计资料等多种来源,从而让结构体例既严谨规范,又具可读性与地方深度。
三、内容特色解读
在政治与管理记述上,该志书对绥化农垦系统的党委体制、领导更替、行政管理机构演变等做了较为详实的记录。比如在“老干部工作”一节,就详细交代了机构沿革、待遇制度、活动设施改善等细节。citeturn0search3 这类记述不仅具备地方志的政治理路价值,也反映体制内部的运作经验。
在经济生产领域,志书对农场耕地开发、主要农作物布局、农业机械配备、投入产出状况等给予了系统记载。以机械化为例,该志书第三章中“机构沿革”一节就详细介绍了机构设置、人员调动、荣誉评定等内容。citeturn0search1 这种既注重制度沿革又注重实绩的写法,为理解农垦现场生产提供了重要线索。
在社会文化与福利方面,志书记述了教育、卫生、劳保、老干部服务、文体活动等多个专题。如老干部工作的细节与投入,以及如何落实“承诺制”服务,体现了农垦系统在社会治理层面的实践探索。citeturn0search3 此外,志书还兼顾典型人物、精神文化等内容,使整体格局更为丰满。
在人物志与重点事迹方面,志书精选出若干在农垦史上具代表性的领导人物、技术骨干、先进典型,对其生平、事迹、贡献进行专章或条目式叙述,兼顾政治表彰性与历史考据性。这不仅满足地方志的一贯传统,也为后来学者研究提供生动个案资源。
四、学术价值与局限
从学术价值上看,《绥化农垦志(1993年版)》是研究黑龙江农垦区域发展、国营农场体系变迁、东北农业现代化历程的重要第一手资料。它所记录的农垦体制运行细节、制度变迁与地方社会互动,是研究者进行区域比较、制度分析和变迁轨迹研究的素材来源。
其次,它有助于填补地方志研究在“农垦体制”专题上的空白。普通地方志多聚焦土地、人口、经济、文化通用领域,而专门农垦志书如《绥化农垦志》则能呈现农垦体系在生产组织、职工福利、技术推广、农场治理等方面的独特经验,为地方志学与农业史研究提供新的视角。
此外,该志书在“资政”层面也具有现实意义。地方政府和农垦部门可以依据志书中的历史经验与失败教训,在制定当代农场改革、地方农业政策、农村治理架构时借鉴其制度安排与运行模式。
当然,任何志书都不可避免存在局限。《绥化农垦志(1993年版)》或多或少受限于编撰时的资料可得性、政治导向与编纂时间的断点。某些敏感时期、内部矛盾、失败经验可能在表述上趋于淡化或略去。此外,由于篇幅和重点所限,志书在某些微观层面(如基层社队关系、农场内部冲突、具体农户体验)可能存在缺漏。
另外,从写作风格来看,由于它必须兼顾行政认定与历史记载的双重功能,有时会在表述上偏向官方化、正规化,减少叙述张力或个人视角的穿插。对后人来说,在使用时应注意区别其“志书体”的叙述语气与历史事实之间的张力。
总结:
通过以上四大维度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绥化农垦志(1993年版)》既是一部扎根于黑龙江农垦体系内部的志书成果,也是一部承载地方历史记忆、彰显制度变迁轨迹的学术成果。它的编撰背景使其具有时代感,结构体例安排体现出地方志的规范性与农垦特色的融合,内容记载在政治、经济、文化、人物等方面均有厚度,而其学术价值又在地方志研究与农垦史研究交汇处呈现特色。
然而,在赞赏其历史价值与利用价值的同时,我们也应警惕其局限性:编撰时段局限、官方视角偏向、资料选择限制等,都可能影响志书的全面性与深度。因此,在学术研究或政策借鉴中,须把它作为重要参考,而不应片面依赖。未来若有可能,后续版本或增编材料还可继续丰富和修正。
本文由nayona.cn整理

联系我们

关注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