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郯城县档案志 1991年版 PDF电子版下载
- 格式:PDF电子版
- 微信QQ:
- 有需要联系网页弹窗
县志简介
郯城县档案志
内容简介: 本书记述了郯城地区档案工作的历史和现状。
编纂单位:郯城县档案局
内容时限:1949-1991
出版时间:1991年
目录
封面
图片
扉页
前言
凡例
目录
第一章 概述
第二章 大事记
第三章 机构沿革与人员编制
第四章 档案局、档案馆工作
第五章 机关档案工作
第六章 声像档案
第七章 科技档案
第八章 专门档案
第九章 财务基建设备
勘误表
封底
· 郯城县档案志 1991年版 PDF电子版下载详细记录了本地的历史、地理、风俗、人物、文教、物产等是广大青少年、海外游子了解家乡、热爱家乡、传承历史文明、建设美好家乡的重要载体和平台的专书。
· 本郯城县档案志 1991年版 PDF电子版下载是PDF电子版不是实体书,PDF电子版可以在电脑、手机上浏览,请您知晓。您可以联系我们查看更多本志的截图
· 需要本地其他志书(地名志、人物志、水利志、植物志、交通志、教育志、农业志、文物志、工业志、土地志、方言志、民族志等)或文史资料请在网站上方搜索框输入地名或关键词检索(例:洪洞)
·有需要联系v;加客服窗口的联系方式
摘要:《郯城县档案志(1991年版)》是郯城县档案事业的重要成果之一,它以翔实的史料、严谨的体例、系统的编纂思路,全面记录了郯城县自建国以来档案事业的发展历程和档案资源的分布状况。本书不仅是郯城县历史文化的珍贵档案,更是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指南。它在内容结构上分为档案机构沿革、档案管理体系、档案资料内容以及档案事业发展四大部分,从不同角度展示了郯城档案事业的全貌。通过阅读该志,可以深入了解郯城县在社会变迁、经济建设、文化传承等方面的历史印记,同时也能窥见地方档案事业在时代进步中的演变轨迹。本文将从编纂背景与意义、档案机构沿革、档案内容体系以及档案事业发展四个方面,对《郯城县档案志(1991年版)》进行系统梳理与分析,以期帮助读者全面理解这部志书的学术价值与现实意义。
一、编纂背景与历史意义
《郯城县档案志(1991年版)》的编纂始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是郯城县地方志编纂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编纂背景与当时全国范围内地方志事业的复兴密切相关。自改革开放以来,各地纷纷开展档案整理与志书编纂工作,以保存地方历史、指导现实工作。郯城县档案部门在这一背景下,组织专家学者、档案工作者共同参与编纂,历时多年完成此志,凝聚了大量心血。
该志的出版,对于完善郯城县地方志体系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仅填补了档案领域的地方志空白,也为郯城社会、经济、文化研究提供了权威资料。志书将县域档案事业的发展历程加以系统整理,使档案这一特殊的文化形态得以历史化呈现,为后人研究地方行政管理与文化变迁提供了可靠依据。
此外,《郯城县档案志(1991年版)》还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精神。它不仅仅是档案资料的罗列,更是改革开放初期郯城县政治、经济与社会结构变迁的缩影。通过该志,可以感受到地方档案工作者在制度创新、业务拓展中的探索与成就,展现出档案事业从行政附属走向社会服务的历史转变。
二、档案机构沿革与组织体系
《郯城县档案志(1991年版)》对档案机构的沿革有详尽记载。从新中国成立初期档案室的设立,到县档案馆的建立与完善,再到各乡镇档案室的普及,志书全面呈现了郯城县档案机构体系的形成与发展。早期档案管理工作主要依托行政机关内部,档案分散保存、管理混乱。随着档案法制化进程的推进,郯城县逐步建立起独立的档案管理机构,为档案事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志书详细列出了县档案局的组织机构、人员配置及职能分工。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郯城县档案局正式成立,下设业务指导、档案保管、利用服务等科室,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管理体系。其行政隶属关系明确,与县政府各部门保持协调,成为全县档案工作的中枢单位。
同时,志书还对基层档案机构的建设进行了系统记录。全县范围内各乡镇档案室陆续设立,配备专职档案员,形成了覆盖全域的档案管理网络。这一体系的建立,不仅提高了档案资料的保管水平,也促进了档案资源的共享与利用,为地方治理提供了坚实支撑。
三、档案资料体系与主要内容
《郯城县档案志(1991年版)》的核心价值体现在其丰富的档案内容体系。志书依据档案门类、来源及保存价值进行了科学分类,包括党政档案、经济档案、文化教育档案、社会事务档案等多个方面。每类档案均附有形成背景、内容简介、保存现状与利用价值的详细说明。
党政档案部分是全志的主体,记录了郯城县党政机关的建立、机构变动、重大决策及文件材料。这些档案真实反映了郯城县政治生活的发展脉络,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经济档案则涵盖农业、工业、商业、交通等领域,尤其对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郯城县农村改革与乡镇企业兴起的过程做了生动呈现。
此外,文化教育档案部分展现了郯城县在教育普及、文艺创作、文物保护等方面的历程。志书还特别收录了民俗、地名、古迹等资料,为研究地方文化提供了重要依据。这一部分的编排逻辑清晰,兼具资料性与可读性,体现出编者对档案史料整理的专业态度。
四、档案事业发展与现实启示
《郯城县档案志(1991年版)》不仅回顾了档案事业的历史,还对其发展趋势进行了深入分析。志书总结了郯城县档案工作从基础薄弱到逐步完善的过程,揭示了档案事业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互动关系。档案不仅是历史的记忆,更是行政决策、文化传承的重要支撑。
志书中多次提及档案信息化的萌芽。虽然在1991年这一概念尚处于起步阶段,但编者已认识到档案数字化、现代化管理的重要性。这一前瞻性思考为后续档案工作的改革奠定了理论基础,也体现了档案事业发展的时代意识。
从现实角度看,《郯城县档案志(1991年版)》为当代档案管理提供了诸多启示。它提醒我们,档案不仅要“存得住”,更要“用得好”。通过规范的管理制度、科学的分类体系和开放的利用政策,才能真正发挥档案的社会功能,服务经济建设与文化传承。这一理念在今天仍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总结:
《郯城县档案志(1991年版)》是郯城县档案事业发展历程中的里程碑式成果,它不仅记录了档案机构建设、档案资料积累与管理实践,更以其严谨的学术态度和丰富的史料价值,为研究地方行政史、社会史提供了坚实依据。该志在资料整理、体例设置、史实考证等方面均展现出较高的专业水准,是地方档案学研究的重要文献。
今天重读此志,我们不仅能看到郯城县档案事业的历史成就,更能体悟到档案工作在新时代中的使命担当。它提醒我们珍视历史、守护记忆、传承文化,让档案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正如《郯城县档案志(1991年版)》所昭示的那样,档案事业的发展,是一座城市文明进步的真实见证。
本文由nayona.cn整理

联系我们

关注公众号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