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类相关书籍 3册 3g 2455页
猜你喜欢下面这些:
- 春秋释例 15卷 杜预(晋)荘述祖(清)孙星衍(清)清嘉庆2年
- 钦定四经 御纂周易折中 22卷首1卷 钦定书经传说汇纂 21卷首2卷 钦定诗经传说汇纂 21卷首2卷 钦定春秋传说汇纂 38卷首2卷 李光地 王顼龄 王鸿绪 王掞 清刊本
- 四书朱子本义汇参 43卷 首4卷 王步青 王士鼇 清刊本 , 敦复堂
- 四书引经节解图考 17卷 吴继仕 ,明崇祯9年
- 诗经考 18卷 黄文焕 黄景昉(明)刊本 ,明崇祯间
有需要联系v;加客服窗口的联系方式>
摘要:本篇文章以《石斵先生经传九种》(石斋先生经传九种 黄道周 郑开极 沈珩 清刊本)为研究对象,首先从其历史渊源、作者与校订者、版刻流变,以及其学术价值四个方面展开系统阐述,力图对该书的来龙去脉、文本特色、版本传播、与学界意义进行全面梳理。在“历史渊源”部分,考察该书的成书背景及前人基础;“作者与校订者”则深入探讨黄道周、郑开极、沈珩三人的学术身份与他们对本书的贡献;“版刻流变”分析清刊本及其修刻、流传、版本区别;“学术价值”则从经学、注释、流传与后世影响谈其地位与意义。最后,对全文进行总结归纳,并指出作为珍稀古籍,《石斋先生经传九种 黄道周 郑开极 沈珩 清刊本》在研究经传学、版本学与清代刻本史的意义不容忽视。本文旨在为感兴趣的读者提供一个较为清晰的理解路径。
一、历史渊源与成书背景
《石斋先生经传九种》是以黄道周所撰之书,经郑开极、沈珩等人校订、清刻刊行的经传注释典籍。据文献记载,该书为明末清初流传的刻本,刻本版本为清初清刊本。citeturn0search2turn0search0turn0search4
从时代背景来看,明末天下动荡,学术界对于传统经学、注疏的整理与校订日益受到重视。在这种大环境下,黄道周作为明末一位重要学者,其学问、注释基础为后来刻本提供了可依托的底本。citeturn0search14turn0search0turn0search4
而清代统治者在继承与利用明代经典传统上,也对经书整理和刊刻有一定支持。清初学术界、书籍刻本界有不少“清刊本”“清修补印本”的制作活动,而《石斋先生经传九种》即为其中一个代表实例。citeturn0search4turn0search0turn0search2
此外,该书刻本在版本上也有后期修订、补印之工。例如在康熙、乾隆年间,有“修补印本”版本流通于世,此为后人重视经传、修订刻印的体现。citeturn0search4turn0search0turn0search6
二、作者与校订者考察
黄道周,号石斋,是闽南地区著名的学者、政治人物、书法家。他学贯经史,明末忠义,主张以理学为正统,著述甚丰。citeturn0search14
在其经学著作中,黄道周兼顾经文与传注,他撰写了《易象正义》《孝经集传》等,其中的注疏思想直接成为《石斋先生经传九种》的思想源头。citeturn0search14turn0search2turn0search4
郑开极是清代刻书家、经学校订者之一,他对《石斋先生经传九种》的校订工作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他在文本校勘、注释修订、版本整理方面进行了贡献。citeturn0search2turn0search4turn0search0
沈珩作为清代另一位校订者,也参与对该书的文字订正、注释整理等工作。他与郑开极合作,使得该书在清刻本中得到较为可靠的文本传留。citeturn0search2turn0search4turn0search0turn0search6
三人之间的关系,可视为“作者—第一校订—第二校订”的渐次传承结构:黄道周提供原始注疏基础,郑开极先行校订文字、注释,沈珩再行纠正、润色,使得最终清刊本得以呈现一个较为成熟的版本。
三、版刻流变与清刊本特征
清刊本是指清代初期刻印的版本,《石斋先生经传九种 黄道周 郑开极 沈珩 清刊本》即此类。本书刻本有早期刻本与后期修补再刻本之别。citeturn0search4turn0search0turn0search6
在刻本体例上,该书可能采取“修补印本”制度,即在原刻本基础上进行订正、增注、补刻,使新版本在原基础上渐趋完善。康熙三十二年有修补印本流行。citeturn0search4turn0search6turn0search0
具体在纸张、排版、字体、版本题记等方面,清刊本常沿用清代典型刻书风格,如整齐字型、章句标点、卷首题跋、刻工精良等。这些在存世本中尚可见端倪。citeturn0search0turn0search2turn0search4
随着时间推移,该书在流传过程中还可能出现误刻、残损、底本混用等情况。这就使得不同流传本之间在字句、注疏上可能存在差异,需要校勘者加以辨析。古籍收藏界多将其列为珍本加以保存与研究。citeturn0search0turn0search4turn0search2
此外,该书的流传路径较为复杂:既有地方书肆刻印、坊刻本,也有官府、 private 刻本进入藏书界。现代古籍数字化、电子版本也使得其传播延续至当下。citeturn0search0turn0search1turn0search2
四、学术价值与后世影响
在经学研究方面,《石斋先生经传九种》因为承载黄道周的注释思想,以及郑开极、沈珩的校订成果,是研究晚明至清初经学思想过渡的珍贵文献。它体现了明末理学与清初经学交融的特点。
作为注疏典籍,该书对经文与传注的吸纳、综合与再注,是一种合流式学术实践。它可能吸收前人注疏但加以整合、改订,从而具备一定的学术融合性质。
在版本学与书籍史研究层面,该书是清刊本古籍的重要样本。通过对其不同版本的校勘与比较,可以窥见清代古籍刻印技术、校订传统与版本流布路径。收藏界和古籍研究者十分重视此类刻本的实物与影印本。
至于后世影响方面,虽然该书在经学正统体系中可能不若《十三经》《诸子集成》等那样广为名传,但在古籍爱好者、经学史家、版本学者之间,其研究价值稳固。它为探究黄道周学、清初校刻传统、节录注释传本关系提供了重要材料。
此外,该书的存在也提醒我们:在浩如烟海的经书注疏中,许多“区域性”“学派性”著作虽不为大众所熟知,却可能隐藏着丰富的思想变迁线索,是极具研究潜力的学术矿脉。
总结:
通过上述四个方面的分析,我们得以比较系统地认识《石斋先生经传九种 黄道周 郑开极 沈珩 清刊本》这一古籍的来历、作者与校订关系、版刻流传,以及其在经学与古籍研究上的学术价值。该书既是黄道周学术思想的结晶,也融汇了郑开极与沈珩在校订、版本整合方面的贡献。其清刊本体裁与流布过程,体现了清代刻书传统与校订工艺的面貌。作为研究晚明—清初经学变革、版本学与古籍传承的重要文献,它不应被忽视。
愿未来有更多学者深入校勘、注释、数字化呈现该书,让其在现代学术语境中重放光芒。
本文由nayona.cn整理

联系我们

关注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