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平县物资志 1915-1985 1987年版 PDF电子版下载
- 格式:PDF电子版
- 微信QQ:
- shuij56
县志简介
【书名】:《镇平县物资志 1915-1985》
【作者】:镇平县物资局物资志编辑室编
【出版社】:镇平县物资局物资志编辑室
【时间】:1987
【页数】:163
序
前言
第一章 概述
第二章 大事记
第三章 机构
第一节 机构设置及沿革
第二节 物资局及下属单位简介
第四章 物资经营
第一节 工业煤炭
第二节 民用煤炭
第三节 木材
第四节 机电产品及设备
第五节 金属材料
第六节 建筑轻化材料
第五章 企业管理
第一节 计划管理
第二节 财务管理
第三节 物价管理
第四节 物资仓储管理
第六章 科技
第一节 节约能源
第二节 以钢代木
第三节 以?镁土代木
第七章 清仓利库合理报废
第一节 清仓利库
第二节 机电产品报废
第三节 清理报废情况
第八章 党政群团组织
第一节 物资局及下属单位党政组织
第二节 共青团组织
第三节 工会
第四节 妇女组织
第九章 精神文明建设
第一节 干部、职工队伍的成长
第二节 业务培训
第三节 文化补课
第四节 职称评定
第五节 计划生育
第六节 离、退休干部职工的工作
第七节 评先表模
第十章 附录
第一节 主要文件辑存
第二节 物资志编纂始末
· 镇平县物资志 1915-1985 1987年版 PDF电子版下载详细记录了本地的历史、地理、风俗、人物、文教、物产等是广大青少年、海外游子了解家乡、热爱家乡、传承历史文明、建设美好家乡的重要载体和平台的专书。
· 本镇平县物资志 1915-1985 1987年版 PDF电子版下载是PDF电子版不是实体书,PDF电子版可以在电脑、手机上浏览,请您知晓。您可以联系我们查看更多本志的截图
· 需要本地其他志书(地名志、人物志、水利志、植物志、交通志、教育志、农业志、文物志、工业志、土地志、方言志、民族志等)或文史资料请在网站上方搜索框输入地名或关键词检索(例:洪洞)
·有需要联系v;加客服窗口的联系方式
摘要: 《镇平县物资志 1915-1985(1987年版)》是一部系统记述河南省镇平县七十年间物资供销、流通、储备及经济建设历程的重要地方志书。它不仅记录了镇平在近现代社会动荡与经济变迁中的物资体系演进过程,还生动反映了国家计划经济到改革开放初期市场机制逐步形成的历史转折。本文将从编纂背景与时代价值、物资体系的形成与发展、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以及地方文化与民生影响四个方面,对《镇平县物资志》进行系统解读。通过分析该志书的内容与精神,我们可以更深刻地理解地方物资经济在宏观历史中的地位与作用,也能看到镇平人民在时代洪流中通过勤劳与智慧构建物资保障体系的历史足迹。这部志书既是一部经济档案,也是一部社会记忆的丰碑,它将地方经验与国家命运交织成一幅生动的时代画卷。
1、编纂背景与时代价值
《镇平县物资志 1915-1985》成书于1987年,这是中国地方志事业全面复兴的关键时期。20世纪80年代中期,国家倡导“修志存史、资政育人”,各地陆续开展第二轮地方志编纂工作。镇平县在这一背景下启动物资志的整理,旨在系统总结过去七十年间地方物资流通的经验与教训,为当代经济决策提供史实依据。该志书的编纂,体现了地方政府对经济史料系统化管理的重视,也是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期的重要知识工程。
从历史跨度来看,1915年至1985年这一时期横跨北洋、民国、新中国三个时代,社会结构与经济体制变化巨大。《物资志》的编纂者面临着史料零散、口述材料复杂等困难,但仍以详实的档案和群众调查为依据,形成了较高史学价值的地方经济志书。书中保存了大量物资调拨、仓储、供销数据,成为研究中原地区经济史不可替代的史料。
同时,这部志书还承载了鲜明的时代价值。它不仅反映了地方物资体系建设的历史脉络,更记录了人民群众在战乱、灾荒与改革中的奋斗精神。对于研究中国地方经济发展模式与区域物资保障体系,《镇平县物资志》提供了独特的地方视角,具有“以小见大”的史学意义。
2、物资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镇平县地处豫西南,是南北物资流通的重要节点。早在20世纪初期,镇平便形成以农副产品交换为主的物资市场。随着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的爆发,地方物资体系逐步转向军需保障与民生维持相结合的形式。志书中详细记载了抗战时期的物资征调、军粮储备、民间互助合作等情况,呈现了一个在战乱中自我调节、自我维系的地方物资网络。
建国后,镇平县的物资管理逐步纳入国家计划体系。五十年代初建立的“县物资局”“供销合作社”成为物资调配的中枢机构。志书中对各时期的“物资调拨表”“仓储网络图”作了详细统计,反映了国家计划经济下地方执行层的运作逻辑。从农机分配到煤油调运,每一个数字都折射出国家与地方之间的经济互动。
改革开放后,物资体系逐渐向市场机制转型。《物资志》在后几章中记录了1980年代镇平物资企业体制改革的初步成果——个体供销商、乡镇企业、物资批发市场相继出现。传统的计划调拨制让位于市场调节,地方经济活力显著提升。这一转变为研究地方市场化过程提供了生动样本。
3、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
《镇平县物资志》不仅是一部经济史,也是一部社会变迁史。1915年至1985年间,镇平社会结构经历了从传统农业经济向工农并举经济的转型。志书记录了这一转型过程中物资供需结构的变化:由早期的粮棉油为主,到后来工业原料、建筑材料、轻工业产品的比重逐渐上升。这种变化映射了社会分工深化和工业化进程加快的历史轨迹。
在计划经济时期,镇平县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物资计划体系,包括年度物资平衡计划、重点工程物资配套计划等。这些制度保证了重大项目的顺利进行,也为地方经济稳步发展提供了保障。然而,这种体制下也存在供需不对称、计划滞后等问题。志书通过大量实例揭示了这些问题的形成原因及调整过程,具有重要的经验价值。
进入1980年代,随着改革政策的推行,镇平县物资经济的活力被激发。地方企业与个体经营者成为物资流通的重要力量。志书的后续章节显示,1985年前后镇平物资供应量比1978年增长近三倍,市场交易额显著提升。这标志着地方社会经济结构的深刻转型,也反映了全国经济改革的地方映照。
4、地方文化与民生影响
《镇平县物资志》的另一个重要价值在于它展现了物资体系对地方文化与民生的深远影响。物资的流通不仅改变了经济结构,也重塑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与文化观念。志书中多次提及“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社会风尚,以及群众参与仓储、运输、修缮设施的集体劳动场景,这些内容生动反映了社会主义时期的社会精神面貌。
物资体系的建设直接改善了群众生活水平。志书统计显示,1970年代镇平县城乡居民日常用品供应率达到90%以上,燃料、布匹、粮油等主要生活资料实现稳定供应。特别是在自然灾害年份,地方物资部门通过调拨救济物资,有效缓解了群众生活困难,体现了物资体系的社会保障功能。
此外,《物资志》还通过大量实物资料和口述记录保存了地方商业文化的记忆。从民国时期的“镇平杂货行”到改革后的“镇平物资市场”,地方商业精神始终贯穿其中。这种文化传承使镇平的经济活动不仅仅是物质层面的交换,更成为地域社会共同体凝聚的重要纽带。
总结:
综观《镇平县物资志 1915-1985(1987年版)》,它是一部兼具史料价值、经济价值与文化价值的地方志书。通过七十年的时间跨度,该志书完整记录了镇平物资体系从手工交换到市场经济的演进过程,反映了地方在国家经济体系中的角色与地位。其编纂过程本身,也是一种地方知识体系重建的历史实践。
从更宏观的视角来看,《镇平县物资志》不仅帮助我们理解一个县域经济的发展逻辑,更展现了地方社会在国家发展战略中的主动适应与创造精神。它以物资为线索,串联起经济、社会、文化的多维关系,为研究中国地方现代化提供了生动范本。作为一部地方志,它的意义早已超越“物资”本身,成为一段历史的见证与时代的记忆。
本文由nayona.cn整理

联系我们

关注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