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鞍山民革志 1957-2011_2012版_PDF电子版下载
- 格式:PDF电子版
- 微信QQ:
- shuij56
县志简介
马鞍山民革志 1957-2011
内容简介: 本志全面记录了马鞍山地区中国民·主同·盟(民·革)组织在1957-2011年间的发展历程、组织结构和社会参与,为研究者和社会科学工作者提供了一份深度了解民·主·党·派的专业志书。
编纂人员:张锦龙
编纂单位:马鞍山民·革志编篡委员会
出版时间:2012年
ISBN:马鞍山;民·革
· 马鞍山民革志 1957-2011_2012版_PDF电子版下载详细记录了本地的历史、地理、风俗、人物、文教、物产等是广大青少年、海外游子了解家乡、热爱家乡、传承历史文明、建设美好家乡的重要载体和平台的专书。
· 本马鞍山民革志 1957-2011_2012版_PDF电子版下载是PDF电子版不是实体书,PDF电子版可以在电脑、手机上浏览,请您知晓。您可以联系我们查看更多本志的截图
· 需要本地其他志书(地名志、人物志、水利志、植物志、交通志、教育志、农业志、文物志、工业志、土地志、方言志、民族志等)或文史资料请在网站上方搜索框输入地名或关键词检索(例:洪洞)
·有需要联系v;加客服窗口的联系方式>
摘要:本篇文章以《马鞍山民革志 1957-2011(2012版)》为中心,对其编撰缘起、内容结构、历史价值与现实意义四个方面进行系统阐述。全文首先对该志书的背景与定位作总体梳理,指出这是用地方志形式记录马鞍山市民革组织55年发展历程的重要编年记载。然后,文章从“编纂背景”“组织演进”“核心记述”“传承意义”四个角度展开,每个板块分别就志书的起始缘由、组织发展轨迹、具体内容特色、在当代的启示作用等方面展开深入分析。最后,在总结段落中对全文进行凝练归纳,重申这部志书对研究地方民主党派历史与地方政治文化建设的价值,并指出其对今后工作的借鉴意义。通过这篇文章,读者既能够对《马鞍山民革志 1957-2011(2012版)》有较为完整的理解,也能从中看到民主党派在地方治理、社会服务、历史传承中的作用。
一、编纂背景缘由
《马鞍山民革志 1957-2011(2012版)》的编撰不是偶然之举,而是基于几方面的历史与现实需要。首先,作为民主党派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简称“民革”)在全国范围内有其组织传统与履职历史。地方民革组织的发展与变迁,往往在基层政治、社会服务、参政议政等方面有所体现,因此用志书形式加以记录,是对这段历史经验的系统保存与反思。
其次,在中国地方志事业不断深化、社会史研究不断推进的时代背景下,编写专门的“党派志”成为一种趋势。地方志不仅记载地理、行政、经济,也逐渐涵盖社会、政党、团体等内容。在此背景下,马鞍山市编撰一部民革志,有助于丰富地方志体系、填补地方政治史料空白。
第三,从时间点来看,这本志书的下限至2011年,恰逢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之际,也符合民主党派对自身历史进行总结、承前启后的时期节点。《马鞍山民革志》以“55年”为跨度,既有历史厚度,也具现实意义。正如其序言所言:“以珍贵的历史资料和史实,不仅定格…一个个难忘的瞬间,而且记载…发展历程。” citeturn0search3
二、组织发展演变
在《马鞍山民革志》中,对马鞍山地区民革组织从萌芽到壮大的过程进行了较为详尽的记载。从1957年8月起步,到后来成立支部、市委会,志书以编年与分章并举的方式,展现组织结构在不同历史阶段的演化。 citeturn0search3
早期阶段,马鞍山民革组织规模较小,活动也较为有限。志书中可能记载了初期党员的来往、学习活动、思想交流等基础建设情形,这些部分尽管在篇幅上未必占多,但正是最原始的组织形态的见证。在这一阶段,如何保持组织连贯性、吸引新成员、开展统战交往,是主要挑战。
随着时间推移和制度环境渐趋成熟,民革在马鞍山的组织网络逐渐形成。志书对不同支部、市级委员会、与其他党派或政府部门的互动进行了分类记述。可以看到,志书编者在编排上力图兼顾横向结构(不同地域支部)与纵向时间线(不同历史阶段)。
在后期,尤其是改革开放进入深水区以后,地方民革在参政议政、社会服务、文化教育等方面的作用进一步凸显。志书记录这一时期组织功能的扩展、重大项目参与、代表人物风采以及与市级组织、党政机关的互动模式,是整部志书的重要篇幅所在。
三、志书内容结构特色
从整体架构而言,《马鞍山民革志 1957-2011》大体包括凡例、序言、概述、各章正文、大事记、附录等部分。志书的体例兼顾“志”“记”“传”“表”“录”等多体并用,这既是地方志传统,也是党派志书的合理选择。
在章内安排方面,志书通常会把组织建设、思想建设、参政议政、社会服务、人物传记、交流交往等作为几大专题来呈现。从志书的说明看,其编撰者在这些专题内部按照时间先后、重要程度或其他逻辑顺序来安排条目,力求条目整齐、脉络清晰。 citeturn0search3
志书还注重“大事记”部分的编年记述,以及附录中选录重要文件、资料、纪要等。这种安排既方便读者快速把握历史脉络,也使得志书具有查考价值。此外,志书在文体上采用记述体、语体文等形式相融合,既有叙述性也有记载性,更易于阅读。 citeturn0search3
值得一提的是,志书在选材上既有官方档案、统计资料,也可能采用采访记录、口述史料、会员撰稿等方式,使得记载具备多源性。这种整合多种材料的方式,有利于丰富史料维度,同时也增加编撰的工作难度与审校要求。
四、历史价值与现实意义
首先,《马鞍山民革志》是一部具有档案价值的历史文献。通过系统记录马鞍山市民主党派(民革)组织55年的发展历程,它对于党派史、地方政治史、社会史、地方治理史等领域具有直接参考价值。对未来的研究者而言,这部志书提供了一个较为完整的地方民革组织运作图景。
其次,它具有经验教训的启示意义。通过回顾不同历史时期组织在逆境和顺境中的应对方式,志书为当下民革组织在制度建设、成员发展、功能定位、社会服务等方面提供可借鉴的历史样本。所谓“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正是这种意义的体现。
再次,志书对于地方政治文化建设与民主政治发展具有正面推动作用。民主党派作为中国政治体系中的组成部分,其在地方层面的作用往往被忽视。通过志书形式将其历史、工作、人物记录下来,有助于提高社会对民主党派功能的认知,增强其公共能见度。
最后,从社会教育、文化传承视角看,这部志书可作为基层党员、干部、公众了解民主党派历史的一扇窗。它不仅是专业研究者的工具书,也可作为地方图书馆、党史馆、学校举办专题讲座时的重要素材,起到教育与传播作用。
总结:
本文通过“编纂背景”“组织发展”“内容结构”“价值意义”四个方面,对《马鞍山民革志 1957-2011(2012版)》进行了较为系统和深入的分析。文章首先指出编撰此书的时代背景与动因,其次细看该民革组织在地方的发展轨迹,再从体例与选材层面对志书结构特色展开剖析;最后着眼其在历史研究、组织建设、文化传播等层面的现实价值。
总体而言,这部志书不仅是一部地方党派志的代表作,也是一部具有很高参考价值的地方政治史料。对研究马鞍山地方政治、民主党派发展、地方社会治理以及地方文化传承,都具有重要意义。它帮助我们更好理解地方民主党派的作用和局限,并在走向未来的实践中汲取历史经验。
本文由nayona.cn整理

联系我们

关注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