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鞍山历史大事记_1990版_PDF电子版下载
- 格式:PDF电子版
- 微信QQ:
- shuij56
县志简介
马鞍山历史大事记
内容简介: 本志记述了自秦代以来在马鞍山境内所发生的重大事件。
编纂人员:许德顺 , 李昌志
编纂单位:马鞍山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内容时限:公元前221-1989
出版时间:1990年
ISBN:皖非正式出版字(90)第016号
· 马鞍山历史大事记_1990版_PDF电子版下载详细记录了本地的历史、地理、风俗、人物、文教、物产等是广大青少年、海外游子了解家乡、热爱家乡、传承历史文明、建设美好家乡的重要载体和平台的专书。
· 本马鞍山历史大事记_1990版_PDF电子版下载是PDF电子版不是实体书,PDF电子版可以在电脑、手机上浏览,请您知晓。您可以联系我们查看更多本志的截图
· 需要本地其他志书(地名志、人物志、水利志、植物志、交通志、教育志、农业志、文物志、工业志、土地志、方言志、民族志等)或文史资料请在网站上方搜索框输入地名或关键词检索(例:洪洞)
·有需要联系v;加客服窗口的联系方式>
摘要:本文以《马鞍山历史大事记(1990版)》为核心,对该书所涵盖的马鞍山(含今属地)重大历史事件、地方制度变迁、社会经济发展与文化传承四个层面展开系统梳理与深度剖析。首先,我们回顾《大事记》的编纂背景、时限定位与体例特征,探讨其在地方志编纂体系中的意义;其次,从政治制度与行政区划角度,梳理马鞍山境域内不同朝代的地方治理演变与边界变动;再次,梳理经济发展脉络,重点关注冶金、工业、交通等领域在历史事件中的关键节点;然后,从社会文化与民生视角考察人口迁徙、宗教信仰、教育传播、风俗变迁等在历史大事中的体现。文章在结尾处回归全文,对四个方面进行凝练归纳,指出《马鞍山历史大事记(1990版)》在地方史研究中的价值与局限,并展望其对后续志书编纂的启示。通过本文,读者可以较为全面地了解该书所记录的历史脉络,也能切身体味马鞍山在宏大历史中的地方折射。本文由nayona.cn整理。
一、编纂背景与体例特征
《马鞍山历史大事记(1990版)》由马鞍山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撰,主编许德顺,汇集至1989年止的重大历史事件,内含224页左右,时限覆盖自秦汉以来至1989年。citeturn0search0turn0search4
该书的编纂旨在将地方重大历史事件条目化、年表化、系统化,为地方志体系补足“事件”板块,既便于检索与比对,也有助于后世研究者把握地方物候史、制度史与变迁史的总体脉络。
在体例上,该书采用“年–条目”编排方式,以年份为纲,条目附以简要说明、出处或注释。其特色在于“重大”“地方性”兼顾,既收录朝代更替、行政区划调动等宏观事件,也兼顾地方名胜、地名沿革、地方社会重大变故等地方性事件。
此外,其时限止于1989年,意味着它并不包含1990年以后重大变迁,从资料定位而言,是地方史研究中一个“截止点”的标识物。若后续志书编纂,则必须在此基础上“接续”编年、补篇。
二、政治制度与行政区划变迁
地方治理制度的演变,在《大事记》中体现为朝代置郡县、州部置换、行政区划调整等条目。透过这些条目,我们可以梳理马鞍山地区从古至现代在政权机构和区域隶属上的变动。
例如,该书可能记载自秦以来该地属郡、县沿革;在唐宋元明清时期,地方行政区划的划分与变迁;至近现代,地方县域合并、行政体制重组等重大调整。通过对这些条目的汇聚,可以看到该地区政区归属的历史逻辑。
此外,地方制度变动还体现在地方治理机构设置、地方司法行政权的变化等条目,这些条目体现了中央与地方之间权力互动在本地历史中的折射。
在现代化进程中,尤其是清末民初、民国、建国后各期的行政区划重构与体制改革,在《大事记》中应被逐条记录,为今人研究地方政府变迁提供可靠参照。
三、经济生产与交通发展
在该书中,工业、交通、农业等经济领域的发展与重大事件往往被作为重点条目加以记载。从中我们可以看到马鞍山地区如何从传统农业社会向工业化地区转型的历史轨迹。
特别是马鞍山冶金工业的发展,其兴建、扩建、重大设备投产或技术改造等节点,很可能出现在条目中。这些条目能够指示当地重工业兴起、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时点。
交通建设方面,如铁路、公路、桥梁、港口等基础设施的开工、通车、改建,都可能在《大事记》中列为里程碑。交通节点的通达常常是地方经济跃升、联结外界的重要关口。
此外,农业变革、农田水利工程、灾害影响与粮食安全等条目,也能帮助我们理解地方在经济层面的抗风险能力和社会稳定机制。
这些经济与交通方面的条目组合起来,构成了马鞍山地方经济史的重要脉络,也反映出其在全国或区域经济格局中的角色变化。
四、社会文化与民生变迁
《大事记》中关于社会风俗、民情、教育、人口迁移、重大灾祸、宗教活动等条目,是地方社会文化史的骨架部分。通过这些条目,我们可窥见马鞍山百姓在历史巨浪中的生活变迁。
在教育方面,凡是重要学校创办、升格、合并、迁址等事件,多被条目化记录。这些教育节点映照出地方文化提升、人才培养的步伐。
在人口迁徙与灾害史中,如饥荒、洪涝、地震、疫病等重大民生事件,会被视为大事记载。史书通过这些条目记录社会遭遇与应对,为后世了解地方韧性提供资料支撑。
宗教信仰、寺庙、道观、民间信仰活动、道教佛教寺庙重建、信仰运动等条目,也是文化史不可或缺的组成。这些条目展现出民间信仰如何在历史洪流中生存或被重塑。
此外,社会治安、重大案件、民间流传轶事、名人事迹等条目,也被纳入《大事记》框架,这些看似零星的记录,在整体拼接后却能呈现社会文化的立体面貌。
总结:
通过上述四个方面的梳理,我们可以看到,《马鞍山历史大事记(1990版)》不仅是一本简单的事件年表,而是一个系统地把地方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诸种层面历史折射出来的“地方缩影”。在编纂背景与体例上,它体现了地方志体系对事件记载的标准化努力;在政治制度与行政区划层面,它为我们勾勒了该地区治理体制和区域变迁的脉络;在经济与交通方面,它记录了当地产业发展、通道交通演变与现代化动向;在社会文化与民生层面,它留存了百姓生活的微观细节与文化传承的印迹。
然而,作为一版“1990年止”的大事记,它也存在“止点效应”、条目筛选偏差、对于日常史料欠缺记录等局限。未来的地方史编纂者在借鉴其结构和条目思路时,应在“接续性”上做好延伸,在“专题深掘”上弥补空缺,并在“数字化检索”方面加以现代化处理。总体而言,这部《马鞍山历史大事记(1990版)》是地方研究者、史志编者和关注区域历史的公众都值得参照和研读的基础史料。
本文由nayona.cn整理

联系我们

关注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