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皋土地志 2001年版 PDF电子版下载
- 格式:PDF电子版
- 微信QQ:
- 有需要联系网页弹窗
县志简介
如皋土地志
内容简介: 本志包括土地资源、土地调查与登记、地租与土地税费、地价与土地市场、土地利用及其规划、建设用地管理等章。
编纂人员:黄裕龙
编纂单位:如皋市国土规划管理局
内容时限:0000-1994
出版时间:2001年
出版单位:中央文献出版社
目录
封面
如皋土地志
《如皋土地志》编纂委员会
序
凡例
图片
目录
概述
第一章土地资源
第二章土地制度
第三章土地调查与登记
第四章地租与土地税费
第五章地价与土地市场
第六章土地利用及其规划
第七章建设用地管理
第八章土地开发、复垦、整治
第九章土地法制建设
第十章土地科技成果
第十一章土地管理机构、队伍与基础建设
文献辑录
大事记
编后
版权页
· 如皋土地志 2001年版 PDF电子版下载详细记录了本地的历史、地理、风俗、人物、文教、物产等是广大青少年、海外游子了解家乡、热爱家乡、传承历史文明、建设美好家乡的重要载体和平台的专书。
· 本如皋土地志 2001年版 PDF电子版下载是PDF电子版不是实体书,PDF电子版可以在电脑、手机上浏览,请您知晓。您可以联系我们查看更多本志的截图
· 需要本地其他志书(地名志、人物志、水利志、植物志、交通志、教育志、农业志、文物志、工业志、土地志、方言志、民族志等)或文史资料请在网站上方搜索框输入地名或关键词检索(例:洪洞)
·有需要联系v;加客服窗口的联系方式
摘要:
《如皋土地志(2001年版)》是一部系统记录江苏如皋地区土地资源、利用方式、自然地貌与人文变迁的重要志书。该书以翔实的资料、科学的分类和独特的地方特色,展现了如皋土地在自然禀赋、农业结构、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全貌。本文将从四个方面对该书进行阐述:一是“地理环境与自然禀赋”,介绍如皋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及气候特征;二是“土地利用与农业结构”,剖析该地区的土地分布、耕地类型及主要农业产业格局;三是“土地变迁与社会发展”,探讨如皋土地利用在历史与现代化进程中的变化;四是“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利用”,分析该志书对生态理念与未来发展的启示。通过这四个方面的解读,本文旨在呈现《如皋土地志(2001年版)》的学术价值与现实意义,揭示土地文化背后的历史脉络与生态智慧。
1、地理环境与自然禀赋
如皋位于江苏省东部,地处长江下游北岸,南临长江,东接南通,西连泰州,地理位置优越,自古被誉为“江海平原的明珠”。《如皋土地志(2001年版)》在地理篇章中,对该地区的地形地貌作了系统的分类与描述,如皋地势平坦,属冲积平原地貌,土壤肥沃,水网密布,是典型的江海冲积平原地区。全书通过地图、数据与文字相结合的方式,清晰描绘了如皋的地理特征。
气候条件方面,该志书指出,如皋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雨热同季,年平均气温约15℃,年降水量在1000毫米以上。这样的气候条件为农作物生长提供了良好基础,也使如皋在历史上成为江苏重要的粮棉产区之一。土地志通过对多年气象资料的整理,揭示出气候变化对农业结构的长期影响。
此外,《如皋土地志》还着重强调了自然资源的多样性与可利用性。如皋的土地类型包括水田、旱地、林地、滩涂等多种形态,不仅为农业生产提供了多层次的空间结构,也为生态系统的多样化奠定了基础。书中以详尽的数据展示了不同土地类型的分布比例,为后续的土地管理与规划提供了科学依据。
2、土地利用与农业结构
《如皋土地志(2001年版)》对土地利用的分类极为详尽。书中将土地用途划分为耕地、林地、建设用地、水域及未利用地五大类,并对其面积变化进行了历年统计。通过这些数据,可以直观地看到如皋在20世纪末的土地利用格局:耕地面积占比最高,是当地经济与民生的核心基础。
在农业结构方面,如皋形成了以粮食、棉花、油料为主的传统农业格局,同时逐步发展蔬菜、花卉和水产养殖等特色产业。《如皋土地志》详细记录了各类作物的种植面积、产量变化与区域分布,反映了该地区农业从单一粮作向多元经营的历史进程。这种转变不仅提升了土地的利用效率,也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多元化发展。
该书还分析了土地利用与社会发展的互动关系。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部分农田被转为工业与居住用地,但《如皋土地志》指出,地方政府在此过程中注重保护耕地红线,推行高标准农田建设,以实现“占补平衡”。这种政策导向体现了如皋在土地开发与农业保护之间的协调思路。
3、土地变迁与社会发展
土地的演变,是社会经济变迁的直接反映。《如皋土地志(2001年版)》通过对历代土地制度与利用方式的梳理,揭示了如皋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化城乡一体化社会的转型过程。从明清时期的“里甲田制”到新中国成立后的土地改革,再到改革开放后的土地承包与市场化管理,土地的每一次变革都推动了社会结构的重塑。
该志书在记录20世纪末如皋的土地调整过程中,尤其注重反映政策对农村经济的深远影响。土地家庭承包责任制的确立,使农民拥有了更大的经营自主权;农村集体土地管理制度的完善,又为乡镇企业和农业合作社提供了发展空间。如皋的土地制度演进,成为中国农村改革的缩影之一。
与此同时,《如皋土地志》还从社会角度阐述了土地对城乡结构的影响。随着城市扩张,如皋的土地利用逐渐从“以农为主”转向“农工并重”,土地资源配置更趋多元。土地不仅是经济资源,也成为社会关系的纽带,影响着人口流动、城镇化水平与区域协调发展。书中对这些变迁的细致描写,为研究中国东部地区的城乡融合提供了宝贵案例。
4、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利用
《如皋土地志(2001年版)》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其超越传统土地志的生态视角。该书在生态章节中指出,土地不仅是生产资源,更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工业化与城市化的推进,如何在发展中保护土地质量,成为地方治理的重要课题。如皋在上世纪末已经开始实施水土保持、农田防护林建设与湿地修复工程,这些内容在书中都有详细记录。
在土地质量管理方面,《如皋土地志》通过大量土壤监测数据,展示了不同区域土壤肥力与污染状况。书中强调,应通过科学施肥、轮作休耕、秸秆还田等方式保持土壤活力,同时推广节水灌溉与生态农业模式,以实现土地的永续利用。这种理念体现了如皋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思想的早期实践。
生态保护不仅是环境问题,也关乎社会可持续发展。《如皋土地志》指出,如皋在土地规划中重视生态红线的划定,建立了湿地保护区和生态功能区,使自然生态与人文景观得以共生。这种理念的提出,使该志书在地方志编纂史上具有先行意义,也为后续地方治理提供了宝贵经验。
总结:
《如皋土地志(2001年版)》不仅是一部土地资源的记录书,更是一部反映地域文明演进的社会文献。它以科学的视角、系统的数据和独特的地方叙事,描绘了如皋从传统农业县向现代化城市转型的全过程。通过土地的视角,读者能感受到如皋社会的脉动与时代的变迁。
从地理到生态,从制度到文化,《如皋土地志》展示了土地在经济建设与生态文明中的双重角色。它既是地方志书的典范,又是研究中国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一手资料。今天,重读此书,不仅是了解如皋,更是理解人与土地关系的一次深刻思考。
本文由nayona.cn整理

联系我们

关注公众号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