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阳县水利志 2004年版 PDF电子版下载
- 格式:PDF电子版
- 微信QQ:
- shuij56
县志简介
【书名】:《安阳县水利志》
【作者】:安阳县水利志编委会编
【出版社】:安阳县水利志编委会
【时间】:2004
【页数】:239
大事记
概述
第一章 自然概况
第一节 地理位置
第二节 地形地貌
一、山脉
二、丘陵
三、平原及洼地
第三节 水文地质地层岩性
一、中奥陶系(O2)
二、石炭系(C)
三、二迭系(P)
四、第三系(R)
五、第四系(Q)
第四节 地质构造
一、褶皱
二、断裂
三、新构造运动
第五节 水文地质条件及分区
一、水文地质条件及其特征
二、水文地质分区
第二章 气候和水资源
第一节 气候特征
第二节 灾害性天气
一、干旱
二、水灾
三、冰雹
四、大风
五、气候反应天气变化
第三节 水资源
一、地表径流
二、过境水
三、地下水资源
第四节 降雨
第五节 泉水
一、珍珠泉
二、小南海泉
第六节 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现状
第七节 地面水体污染概况
第三章 自然灾害
第一节 历代旱涝灾害
第二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水旱灾害
第四章 河流水系及治理
第一节 漳河
第二节 洹河
第三节 汤河
第四节 羑河
第五节 洪水河
第六节 金线河
第五章 滞洪区及排涝工程
第一节 广润坡滞洪区
第二节 崔家桥滞洪区
第三节 排涝工程
一、汤河水系
二、洹河水系
三、东部平原边界排水工程
第六章 蓄水工程
第一节 大中型水库
一、岳城水库
二、小南海水库
三、彰武水库
四、双全水库
第二节 小型水库
第七章 农田灌溉
第一节 渠灌
一、万金渠灌区
二、幸福渠灌区
三、漳南渠灌区
四、洹南灌区
五、洹东灌区
六、珍珠泉灌区
第二节 井灌
一、一般土井及提水工具
二、机井灌溉
第三节 抽水站
第四节 水轮泵站
一、洪河屯水轮泵站
二、安丰水轮泵站
第五节 节 水灌溉
一、联片万亩灌溉节 水方
二、高科技节 水灌溉示范区
三、低压输水管道灌溉
四、地面输水软管灌溉
第八章 跃进渠
第一节 “引漳入安”决策
第二节 “三起三落”修建跃进渠
第三节 跃进渠工程及其效益
第四节 管理机构
第九章 水土保持
第一节 水土保持工作机构
第二节 水土保持工作
第三节 水土保持生态农业示范区建设
一、江北小流域示范区
二、安丰乡韩家寨小流域示范区
三、王家窑、铜冶东北岭、马家乡小堰沟小流域示范区
第十章 水产渔业
第十一章 小型水力发电事业
第一节 小水电发展概况
第二节 小水电站建设
第十二章 小型水利设施产权制度改革
第一节 改革前农村小型水利设施产权与管理
第二节 小型水利设施产权制度改革
第十三章 水资源管理及水行政执法管理
第一节 水政管理和水资源管理
第二节 水土保持监督执法
第三节 河道采砂管理
第十四章 防汛
第一节 防汛组织
第二节 防汛准备
一、制定防汛工作方案
二、汛前对各类防洪排涝工程和防汛准备工作进行检查
三、组织防汛抢险队伍
四、防汛抢险物资准备
第三节 汛中防汛工作
第十五章 水库移民
第一节 移民办公室组建
第二节 移民安置情况
一、岳城水库移民安置
二、小南海库区移民安置
三、彰武水库移民安置
第十六章 山丘区人畜饮水
第一节 历年来解决山丘区人畜饮水概况
第二节 解决山丘区群众饮水困难纪实
一、太行饮水第一井
二、一个至死尚不被理解的打井人
第十七章 工程管理
第一节 管理体制
第二节 管理组织机构
一、双全水库管理所
二、珍珠泉管理所
三、洹南渠管理处
四、机井队
第三节 河道管理
第四节 机电井管理
第十八章 水利科技
第一节 科技组织
一、水利学会
二、科技人员名录
第二节 水利科技的研究推广应用
一、U型防渗渠道
二、灰土管
三、土工复合膜水库治漏
四、钢筋混凝土双曲拱U型薄壳渡槽
五、果树微喷工程
六、浮体闸
七、群井摇控灌溉系统工程
第三节 科技研究应用成果
第十九章 水利综合经营
第一节 全县综合经营概况
第二节 县水务局综合经营
第二十章 边界水利纠纷
第一节 与河北省的边界纠纷
一、漳河水资源开发利用
二、排泄洪涝水纠纷
第二节 与内黄县边界水利纠纷
第三节 与汤阴县边界水利纠纷
第二十一章 水行政机构
第一节 水利机构沿革及其主要职能
第二节 水行政机构主要组织成员
第二十二章 精神文明建设
第二十三章 治水人物
第一节 古代及近代人物
第二节 现代治水人物
第三节 市级以上先进单位和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
一、水利部颁发从事水利工作25年纪念名录
二、荣获省部级先进单位、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
三、获市级先进单位、劳动模范及先进工作者
四、献身水利事业英名录
第二十四章 治水文物与水利景观
第一节 文物金石录
一、西门大夫碑廊
二、李公重修万金渠闸记碑
三、孙平闸碑文
四、广润坡水文碑
五、安阳河永和石桥
六、太行饮水第一井碑记
第二节 水利景观
一、柏门珠沼
二、善应松涛
三、漳河晚渡
四、漫水长虹
五、鲸背观澜
附录
一、水利诗词文选
(一)铜雀台
(二)西门大夫
(三)修跃进渠诗词抄
二、重要文件文献
(一)安阳县人民政府关于加强保护珍珠泉和小南海泉水资源的通告
(二)关于解决水冶镇群众吃水困难问题的会议纪要
(三)安阳县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水资源统一管理的通知
(四)安阳县编委关于乡镇水利站人员编制的通知
(五)安阳县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安阳县水资源费征收管理办法》的通知
(六)安阳市人民政府关于小型农村水利设施产权制度改革工作的通知
(七)安阳县人民政府关于农村小型水利设施产权制度改革工作的通知
(八)国务院漳河水事协调会议纪要(1992年9月29日)
(九)关于解决漳河水事纠纷的协议书
(十)水利部关于漳河侯壁、匡门口至观台河段治理规划的批复
(十一)对《漳河侯壁、匡门口至观台河段治理规划》的审查意见
(十二)河北省、河南省关于打击破坏水工程违法犯罪活动解决漳河上游水事纠纷有关问题的协议
(十三)河北、河南两省关于一九五五年漳河分洪防汛问题的协议
(十四)关于河北省临漳与河南省安阳地区排水纠纷协议
(十五)水利部关于河北省磁县兴建漳河跃丰渠协商结果的通知
(十六)河北省邯郸专员公署关于安阳县建跃进渠征地批复
(十七)安阳县与涉县关于跃进渠工程通过涉县槐丰大队地界有关事项协议书
(十八)水利电力部关于岳城水库下游灌溉用水分配比例的通知
(十九)国务院批转水利部关于漳河水量分配方案请示的通知
(二十)水利部关于漳河水量分配方案的请示
· 安阳县水利志 2004年版 PDF电子版下载详细记录了本地的历史、地理、风俗、人物、文教、物产等是广大青少年、海外游子了解家乡、热爱家乡、传承历史文明、建设美好家乡的重要载体和平台的专书。
· 本安阳县水利志 2004年版 PDF电子版下载是PDF电子版不是实体书,PDF电子版可以在电脑、手机上浏览,请您知晓。您可以联系我们查看更多本志的截图
· 需要本地其他志书(地名志、人物志、水利志、植物志、交通志、教育志、农业志、文物志、工业志、土地志、方言志、民族志等)或文史资料请在网站上方搜索框输入地名或关键词检索(例:洪洞)
·有需要联系v;加客服窗口的联系方式
摘要:《安阳县水利志(2004年版)》是一部系统记录安阳县水利事业发展历程的重要志书,全书全面记载了安阳县自古至今的水利建设、管理、改革与发展成果,内容涵盖自然地理、河渠分布、水利工程、灌溉体系、防洪治理、地下水利用、水资源保护等多个方面。该志书不仅展示了安阳县在中原地区独特的水文地貌条件下,如何因地制宜地发展水利事业,更体现了地方政府和人民群众在治水、防旱、抗洪中的智慧与奉献。本文将从“历史沿革与编纂背景”“主要水利工程体系”“水资源利用与保护”“治水精神与社会影响”四个方面,深入分析《安阳县水利志(2004年版)》的核心内容与历史价值,揭示这部志书所蕴含的时代精神与治水智慧,为研究地方水利史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参考。
1、历史沿革与编纂背景
《安阳县水利志(2004年版)》的编纂,是安阳县地方志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任务在于总结20世纪以来安阳县水利事业的发展历程,系统梳理各个时期的水利工程建设成果和管理经验。这部志书的编纂始于上世纪末,经过数年资料收集与实地考察,于2004年正式出版。它不仅具有学术研究的价值,更为地方水利规划和管理提供了历史借鉴。
安阳县地处豫北平原,黄河、卫河等水系贯穿县境,水资源条件复杂多变。历史上,这一地区长期受制于旱涝灾害频发,因此水利事业成为安阳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内容之一。编纂水利志的目的,正是为了总结经验、传承智慧,并在科学治水的基础上推动可持续发展。
在编纂过程中,安阳县政府组织多部门协作,广泛收集水文资料、工程档案和历史记载。编者秉承“实事求是、以史为鉴”的原则,将资料进行系统整理,使该志书既具地方特色,又具科学性与时代性,为后续研究提供了坚实的资料基础。
2、主要水利工程体系
《安阳县水利志(2004年版)》对县内的主要水利工程进行了详尽的记载与评述。书中系统介绍了安阳县历代修建的河道、堤防、水库、引水渠、排涝沟等设施,全面展现了县域水利工程体系的形成与演进。特别是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国家水利建设政策的实施,安阳县水利工程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
书中重点介绍的工程包括“安阳引黄灌区”、“洹河治理工程”、“红旗渠引水配套项目”等,这些工程在改善农田灌溉条件、提高粮食产量、减轻洪涝灾害方面发挥了显著作用。通过系统建设,安阳县逐渐形成了以干渠为骨架、支渠为网络、涵闸为控制的完整水利体系。
此外,志书还对工程建设管理体制进行了分析。20世纪80年代以后,安阳县逐步推行水利工程的分级管理和群众参与机制,使水利建设与维护形成政府主导、群众共建的良性循环。书中所展示的这些制度创新,为农村水利现代化提供了成功范例。
3、水资源利用与保护
安阳县地处华北平原水资源相对紧张地区,《水利志》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问题进行了系统研究。书中指出,安阳县的地表水主要依赖于洹河与引黄工程,而地下水是居民生活与农业灌溉的重要补充来源。为了实现水资源的科学利用,当地政府长期推行节水灌溉与地下水保护措施。
志书中详细记载了安阳县在节水农业方面的探索,如喷灌、滴灌技术的推广以及农田渠系配套改造工程的实施。这些举措有效提高了水资源利用率,促进了农业结构调整,推动了生态农业的发展。通过这些努力,安阳县逐渐从传统“靠天吃饭”的模式,转向以科技节水为导向的现代水利体系。
在水环境保护方面,志书对工业排污治理、农村水源保护区划定等措施进行了归纳。尤其是进入21世纪后,安阳县加强了对地下水超采区的治理与生态修复,推动了节水型社会建设,体现出地方政府在水资源管理中的前瞻意识和责任担当。
4、治水精神与社会影响
《安阳县水利志(2004年版)》不仅是一部工程志,更是一部精神志。它通过详实的史料,展示了安阳县人民在长期治水实践中形成的坚韧不拔、团结协作、科学创新的治水精神。这种精神,是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志书中记载的许多治水人物与事件,反映出不同历史时期干部群众的奉献精神。如在洹河治理和引黄灌溉工程建设中,无数基层干部和农民群众夜以继日、克服困难,为改变家乡的水利面貌付出了巨大努力。这种“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成为安阳县人民的集体记忆与精神财富。
此外,志书的出版还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它不仅提升了公众的水利意识,也为后来的政策制定者提供了科学参考。学校与科研机构将其作为地方水利研究的重要文献,进一步传播了安阳县“以水为魂、以志为鉴”的治水理念,为新时代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文化支撑。
总结:
《安阳县水利志(2004年版)》是一部全面系统反映安阳县治水历程的地方文献。它从历史与现实的双重视角出发,记录了从古代农田水利到现代化工程体系的演变过程,展示了地方政府与百姓共同创造的治水成就。通过该志书,可以清晰看到安阳县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水利社会的转型轨迹。
从编纂理念到内容体系,从数据资料到人文精神,《安阳县水利志》都体现了地方志书的时代价值与科学精神。它不仅是一部记录,更是一种传承,为未来的水利规划与生态建设提供了可借鉴的范本。安阳县的水利事业,正是在这样的积淀与总结中,持续焕发新的生机与力量。
本文由nayona.cn整理

联系我们

关注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