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洋务运动史 修订本 2010年版 PDF电子版下载
- 格式:PDF电子版
- 微信QQ:
- 有需要联系网页弹窗
县志简介
【书名】:《洋务运动史 修订本》
【作者】:夏东元著
【出版社】: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时间】:2010
【页数】:327
洋务运动发展论(代序)
一、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
二、洋务运动发展过程中内容和客观作用的变化
三、对“体”的自我破坏和三论洋务派——洋务运动即近代化运动
第一章 中国社会的资本主义历史趋势
一、为什么从“资本主义历史趋势”谈起
二、社会经济由制约于封建主义到制约于资本主义经济规律的质的转变
三、反映经济发展规律的变革思潮
四、经济规律与变革思潮的汇流——学习西学
第二章 适逢经济和思潮变革之会的洋务运动的兴起
一、“两害取轻”的抉择
二、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成立
三、坚船利炮的购求
四、推动洋务运动全面展开的“练军”
第三章 “借师助剿”及其对洋务运动兴起的作用
一、“借师助剿”的正义
二、“借师助剿”的历史溯源
三、上海势力促使清廷对“借师助剿”的默许
四、形势骤变和“借师助剿”公开化
第四章 近代军用工业之一——从安庆内军械所到江南制造局
一、中国近代军用工业的开端——安庆内军械所
二、安庆内军械所到江南制造局的过渡——上海、苏州洋炮局
三、“制器之器”的江南制造局创办
四、江南制造局的建制结构与产品——中国近代机器制造工业的先驱
五、江南制造局的资本主义性与民族性
第五章 近代军用工业之二——马尾船政局
一、建造轮船工厂的历史必然
二、在与内外阻力斗争中创业
三、建造轮船工厂及“衍于无穷”的追求
四、马尾船政局的生产和发展状况
五、突出人才的重要性及其作用
六、船政局发展中的矛盾
第六章 近代军用工业之三——金陵、天津及各省机器局
一、金陵、天津及各省机器局的创办目的及其概况
二、金陵机器制造局
三、天津机器制造局
四、山东机器局
五、兰州机器制造局
六、近代军用工业的性质与作用
第七章 洋务文化教育的开端
一、举办洋务文化教育的指导思想
二、京师同文馆开馆和广方言馆的创办
三、京师同文馆招收正途官员学科学及其革新与守旧的论争
四、各主要同文馆发展简况
五、求是堂艺局的创办及其发展
第八章 洋务路线的改善及战略性转变
一、列强从加强经济侵略到新的武装入侵
二、由求强到求富的思想转变
三、由“制内”到御外侮的战略性转变和对海军海防建设的强调
四、洋务派集团的新构成
第九章 由求强到求富的过渡——轮船招商局
一、创办轮船航运局的目的和“公局”成立
二、官督商办名义下的商办
三、名符其实的“官督商办”
四、艰苦竞争与三订“齐价合同”
第十章 电线电报业的创办与发展
一、适应了时势的需要
二、抵制列强的侵权和经营电报的思想
三、官商两利但以“利商”为本的原则
四、中国电报局对列强侵权的抵制和斗争
五、电报的社会作用
第十一章 采煤工业的兴办和发展
一、资本帝国主义掠夺中国煤矿的企图
二、针对列强侵权的决策
三、从磁州转向开平的煤矿开采
四、基隆煤矿
五、从广济到荆门的煤矿开采及其失败
第十二章 金属矿的开采与冶炼
一、开采金属矿的目的及其简况
二、云南铜矿与平泉铜矿、淄川铅矿
三、漠河金矿
四、青溪铁厂
五、汉阳铁厂
六、矿业的成败关键
第十三章 近代海军的筹建
一、水师的历史溯源
二、以御外侮为目的筹建海军——“防东洋尤甚于防西洋”
三、海军建设与北洋舰队
四、海军建设中的诸矛盾
第十四章 海防与新式陆军
一、海口陆上防务
二、练军的发展
三、自强军
四、新建陆军
五、新式陆军的历史作用
第十五章 铁路的筹建
一、对列强觊觎铁路修建权的抵拒
二、自办铁路的认识和尝试
三、19世纪80年代前、中期两次论战与唐胥、津沽铁路建成
四、第三次大论战及洋务派内部的争论
第十六章 纺织工业
一、办纺织工业的指导思想
二、兰州织呢局
三、上海机器织布局
四、华盛纺织总厂
五、湖北纺织官局
第十七章 洋务教育的发展
一、由封建教育逐渐向资产阶级教育转变
二、派幼童赴美国留学
三、留欧学生的派遣
四、各类实业学堂的设立
五、具有实学性质的水陆师学堂和西医院的设立
第十八章 洋务运动与各方面的关系——兼论有关洋务运动一些理论问题
一、洋务运动与太平天国的关系
二、洋务运动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生和发展
三、洋务运动与洋务派和某些洋务人物的关系
四、洋务运动与外交的关系兼论李鸿章办洋务和外交的矛盾
五、洋务运动与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的关系
六、洋务运动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关系
第十九章 洋务复兴运动与尾声
一、成功与失败
二、洋务的继续举办与发展——洋务复兴高潮
三、洋务派与维新派的交叉、交替与异同
四、对“中体西用”洋务理论的突破倾向——论张之洞《劝学篇》和“江楚会奏变法三折”
附录一:我和洋务运动史研究
附录二:为洋务运动正名的第一人&包汉中
附录三:夏东元著《洋务运动史》(节录)&吕实强
后记
再版后记
· 洋务运动史 修订本 2010年版 PDF电子版下载详细记录了本地的历史、地理、风俗、人物、文教、物产等是广大青少年、海外游子了解家乡、热爱家乡、传承历史文明、建设美好家乡的重要载体和平台的专书。
· 本洋务运动史 修订本 2010年版 PDF电子版下载是PDF电子版不是实体书,PDF电子版可以在电脑、手机上浏览,请您知晓。您可以联系我们查看更多本志的截图
· 需要本地其他志书(地名志、人物志、水利志、植物志、交通志、教育志、农业志、文物志、工业志、土地志、方言志、民族志等)或文史资料请在网站上方搜索框输入地名或关键词检索(例:洪洞)
·有需要联系v;加客服窗口的联系方式
摘要:《洋务运动史 修订本 2010年版》是一部系统阐述晚清洋务运动全过程的学术著作,内容全面、结构严谨,兼具史料价值与学术深度。该书以清末“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转变为起点,系统分析了洋务派的兴起、洋务事业的展开、各地工业与军事建设的成效,以及其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历史地位。书中通过大量档案资料与学术考证,展示了晚清社会在内忧外患中探索自强之路的艰难历程。本文将从“洋务运动的时代背景与思想渊源”“洋务派的形成与主要人物”“洋务事业的发展与制度实践”“洋务运动的历史影响与学术价值”四个方面,对该书的主要内容与学术特色进行深入阐述,力求还原其在中国近代史研究中的重要意义,并探讨其对当代现代化道路的启示。
1、洋务运动的时代背景与思想渊源
《洋务运动史 修订本 2010年版》首先着重分析了19世纪中叶中国面临的严峻内外局势。鸦片战争与太平天国运动的冲击,使清王朝的封建统治摇摇欲坠,传统政治与经济体系遭受严重破坏。外有列强入侵、内有叛乱动荡,国家陷入前所未有的危机之中。在此背景下,知识分子与官僚群体开始思考“何以救国”的根本问题,形成了“自强”“求富”的政治口号,为洋务运动的兴起奠定了思想土壤。
书中指出,洋务运动的思想根基来自于魏源、林则徐等人提出的“师夷长技以制夷”主张。这一思想的核心在于以西方的科学技术与器物制造之长,来弥补中国在军事与工业方面的落后。作者通过梳理《海国图志》《筹海篇》等重要著作的传播路径,揭示了这一思想如何从理论逐步转化为实践指导,成为晚清政策制定的重要依据。
此外,该书还从文化与制度角度探讨了洋务思想的形成机制。作者认为,儒家“实用理性”与“中体西用”的理论框架,是洋务思想能够被统治阶层接受的关键。书中引用大量档案资料,说明清廷内部在思想转型上的矛盾与妥协,为理解洋务运动的渐进性与复杂性提供了学术依据。
2、洋务派的形成与主要人物
洋务运动的实施离不开一批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为代表的洋务派官员。《洋务运动史 修订本 2010年版》在人物研究方面具有鲜明特色,不仅关注他们的政治理念与实践成就,还重视其思想分歧与政策取向的差异性。作者通过对比分析,揭示了这批人物如何在中央与地方之间、传统与革新之间寻求平衡。
曾国藩被视为洋务运动的奠基者,其创建安庆内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等举措,为后来的工业体系建设提供了模板。书中引用大量曾氏家书、奏折,展现了其“以工固兵”“以学助政”的自强思路。李鸿章则以更开放的外交与实业政策推动了近代化进程,他主导的轮船招商局、电报局、开平煤矿等企业成为洋务事业的核心成果。
左宗棠与张之洞则在地域性建设上展现了各自风格。左宗棠倡导“师夷以自强”,重视西北开发与军工建设;张之洞则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强调教育制度的近代化。作者通过比较四位代表人物的政治实践,总结出洋务派内部存在的策略分化与理念碰撞,从而揭示了洋务运动在执行层面的复杂性与多元性。
3、洋务事业的发展与制度实践
《洋务运动史 修订本 2010年版》在论述洋务事业的展开时,系统梳理了从军事到工业、从教育到交通的多领域改革。作者将洋务运动分为“创办近代工业”“建立新式学堂”“发展海陆军建设”三大方向,逐一分析其具体成效与局限。书中指出,洋务派在工业领域的最大贡献在于推动了官督商办企业的兴起,促进了中国早期资本主义萌芽。
在军事领域,洋务派大力引进西方武器与战术,建立近代化海陆军体系。书中详述了北洋舰队、福州船政局的建设过程,并指出清政府在管理制度与财政体制上的弊端,导致军事现代化最终未能形成持久的国防力量。这一分析为后世理解甲午战争失败的深层原因提供了重要视角。
教育制度的改革是洋务运动的重要成果之一。作者特别强调了江南制造局翻译馆、同文馆、天津水师学堂等机构在传播科学技术、培养新型人才方面的历史作用。这些教育实验不仅推动了知识体系的转型,也为清末新政与民国教育制度奠定了基础。书中通过大量统计数据与档案资料,呈现了洋务教育事业的制度化发展过程。
4、洋务运动的历史影响与学术价值
《洋务运动史 修订本 2010年版》对洋务运动的历史地位进行了全面评价。作者认为,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起点,是传统王朝体制向现代国家过渡的重要阶段。虽然最终未能根本改变清朝的衰败命运,但其在工业、教育、科技等领域的尝试,为后续的维新变法与辛亥革命提供了制度经验与思想准备。
书中在学术方法上采用了多维度分析路径,将政治史、经济史与科技史相结合,展示了洋务运动作为一场复合型改革的复杂性。作者引用国内外研究成果,对比西方现代化进程与中国式改革路径,提出“被动现代化”与“自我革新”并存的理论框架,具有较高的学术创新价值。
此外,该书的修订版在史料整理与观点阐释上更为严谨,补充了大量地方档案与民间资料,使洋务研究更加全面。它不仅是理解晚清历史的重要文献,也是当代学界探讨现代化理论与文化转型的学术参照,对中国现代化道路的反思与启示意义深远。
总结:
总体而言,《洋务运动史 修订本 2010年版》以翔实的史料、系统的结构和严谨的逻辑,全面呈现了中国近代早期现代化探索的曲折历程。它既是对晚清政治与社会变革的历史回顾,也是对中西文明交流与碰撞的深刻反思。通过对洋务运动的剖析,读者能够更清晰地理解近代中国从传统走向现代的内在动力与外部压力。
这部著作为后续研究提供了坚实的史学基础,也启示我们在当代全球化语境下重新审视技术、制度与文化的互动关系。洋务运动的成败经验提醒后人:现代化的关键不仅在于技术的引进,更在于制度与思想的革新。正因如此,《洋务运动史 修订本 2010年版》仍然是理解中国现代化之路不可或缺的学术经典。
本文由nayona.cn整理

联系我们

关注公众号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