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溪县向坝乡志1949-2008 2010年版 PDF电子版下载
- 格式:PDF电子版
- 微信QQ:
- shuij56
县志简介
阅读
竹溪县向坝乡志1949-2008
内容简介: 解放后,向坝乡历届党委政府齐心协力带领向坝广大干部群众,发扬艰苦创 业、开拓创新的精神,发挥本地资源、环境、气候和传统产品的优势,在实践中求 发展,在发展中谋新路,走出了一条“产业强乡、民营活乡、生态兴乡、文化名乡” 的富民强乡之路,强力推动了经济和社会事业持续健康发展,在全面建设小康社 会进程中取得了新业绩。
编纂人员:万克非
编纂单位:竹溪县向坝乡志编纂委员会编
内容时限:1949-2008
目录
封面
编委会
序
凡例
图片
目录
综 述
大事记
第一章 地理环境
第二章 自然条件
第三章 人 口
第四章 粮油生产
第五章 畜禽养殖
第六章 林特经济
第七章 水利电力
第八章 乡村建设
第九章 社会事业
第十章 向坝民歌
第十一章 政区管理
第十二章 党团组织
第十三章 政权组织
第十四章 政协组织
第十五章 武装组织
第十六章 人 物
附 录 魅力向坝
后 记
· 竹溪县向坝乡志1949-2008 2010年版 PDF电子版下载 详细记录了本地的历史、地理、风俗、人物、文教、物产等是广大青少年、海外游子了解家乡、热爱家乡、传承历史文明、建设美好家乡的重要载体和平台的专书。
· 本竹溪县向坝乡志1949-2008 2010年版 PDF电子版下载 是PDF电子版不是实体书,PDF电子版可以在电脑、手机上浏览,请您知晓。您可以联系我们查看更多本志的截图
· 需要本地其他志书(地名志、人物志、水利志、植物志、交通志、教育志、农业志、文物志、工业志、土地志、方言志、民族志等)或文史资料请在网站上方搜索框输入地名或关键词检索(例:洪洞)
·有需要联系v;加客服窗口的联系方式>
摘要:本文聚焦于《竹溪县向坝乡志(1949-2008)》2010年版,围绕其编纂背景、内容体系、地方价值与局限反思四个方面进行深入解读。首先,我们简要回顾该乡志的编制缘起与时代脉络,指出其在新中国成立后至二十一世纪初所处的历史坐标。然后,本文详细剖析其内部结构与主要篇目设置,探讨其在自然地理、政区建置、经济社会、文化民俗等领域的资料编排方式。接着,文章从学术价值、地方治理价值与文化传承价值三个角度,阐述该乡志在地方研究与乡村发展中的意义。最后,我们也不回避其在资料空白、史料更新、编纂视角等方面的局限,并对未来地方志研究提出建议。通过这四个维度的系统剖析,本文力图还原这部乡志的内在特色与历史地位,并展望其未来在地方史志编纂中的启示和挑战。
一、编纂缘起与历史背景
《竹溪县向坝乡志(1949-2008)》的编纂,有其特定的时代语境。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对地方建制与社会治理的重视促使乡镇层面的地方志编写成为必要补充。乡志既是区域记忆的汇集,也承担着“存史、资政、育人”的功能。
向坝乡所属竹溪县地处秦巴山区,地理条件相对闭塞,信息传播不易,但正因为如此,其乡志编纂尤具价值。地方党委政府往往希望通过乡志积累乡情档案、总结发展经验,从而为乡村建设提供依据。因此,从县级乃至乡级层面启动资助与组织乡志编纂,是一种地方治理与文化建设的同步推进。
2010年版的乡志将时间跨度定在1949年至2008年,这既是新中国以来本区域历史的完整覆盖,也是对“改革开放以来乡村变迁”这一重要时期的系统记录。从政治运动、经济体制变革、社会结构调整,到基础设施建设、文化生活演变,向坝乡在近六十年间的诸多变化悉数纳入乡志编纂视野。
二、内容结构与篇章体系
该乡志在组织结构上遵循地方志传统体例,又根据向坝乡的地方特点做出适当调整。一般体例包括总序、凡例、大事记、地理志、建置志、经济志、社会文化志、人物志、附录等模块。每一部分都力求兼顾资料的系统性与地方特色。
在地理与资源篇中,乡志详细记载向坝乡的地形地貌、气候水文、土壤植被与资源状况。通过历年气象资料、降雨量测定、地形剖面图等辅助说明,展现乡域自然条件对其农业、交通、村落格局的限制与影响。
建置篇则梳理该乡在行政区划上的演变轨迹,如村级划分、乡级隶属关系的更迭,以及乡政府机构设置的变动。该篇常常伴有历年统计表,列示人口、户数、行政村名称变动等。
在经济与社会篇章之中,乡志记录乡镇经济(农业、林业、手工业、乡村企业等)的发展历程;还包括交通、水利、通信、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等公共事业的变迁。志书通过历年统计数据与典型事例结合,为读者提供一个“有数字、有故事、有趋势”的动态画面。
文化民俗篇则特别关注地方风俗、宗教信仰、节庆习俗、传统手工技艺、族群结构、地方语言与方言变迁等。这些内容通常借助口述资料、地方志传承、地方档案等方式搜集,是乡志中最富“地方味道”的部分。
人物志与附录作为对地方历史人物、重要事件、文献索引、统计年表等的补充,使乡志不仅是“现在”的画卷,也成为一种历史记忆与检索工具。人物志兼顾党政干部、著名乡贤、文化名人、英烈等多个层次,将个人经历与地方发展紧密关联。
三、地方治理与文化价值
首先,从学术研究价值而言,该乡志提供了第一手资料,是乡村研究、区域史、社会学、地理学等交叉学科的重要依据。尤其对于秦巴山区的乡村变迁与发展模式研究,该乡志可作为典型案例之一。
其次,从地方治理价值来看,乡志可以为乡村规划、建设、招商引资、政策制定提供详实的数据支撑与历史借鉴。乡政府或上级部门在制定发展举措时,可以参考历史经验与资源禀赋,从而避免政策“一刀切”、盲目复制。
再者,从文化传承意义上看,乡志承担着保存地方集体记忆、强化乡土认同的功能。对于向坝乡村民而言,查看家乡历史、了解祖辈奋斗历程,是一种文化归属的体现,而乡志就是这种归属感的重要载体。
此外,该乡志也有助于民间社会或文化团体开展乡村文化活动、非物质文化遗产挖掘与宣传。当地若要恢复传统节庆、重建文化设施、宣传乡村旅游,乡志中记录的风俗、古建筑、名胜资源等正是可资利用的素材。
四、局限反思与未来展望
尽管这部乡志极具价值,但在历史资料收集方面仍不可避免地存在空白、片面或偏重问题。某些时期因档案缺失、政治运动干扰、口传资料流失,导致该乡志在个别年份、个别事务上的记载不够完整。
在史料时效性方面,乡志截止2008年,因此对于2009年以后、尤其是近年来乡村振兴、新型城镇化冲击、互联网普及后的社会变革尚无覆盖。未来若要继续更新,需补编新版或增订卷册。
此外,乡志编纂的视角有时易受“官方语调”影响,对某些社会矛盾、个体经历或民间反思的记录可能不足。更具包容性的地方志应在史学态度上更加开放,适当纳入地方口述史、民间记忆、多元视角。
未来,地方志编纂应充分借助数字化、网络化手段,将传统印刷版与数字数据库结合,使乡志资料便于检索、动态更新,使读者不仅可以“读”乡志,也可以“查”、“比对”、“参与”。
总结:
本文从编纂缘起、内容结构、地方价值与局限反思四个角度,对《竹溪县向坝乡志(1949-2008)》2010年版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解析。通过回顾其在地理环境、经济社会、文化民俗与人物传记等方面的记载,揭示其既是一部地方历史的浓缩,也是一部可为治理提供参照的工具。我们也指出了其在资料空白、时效滞后、视角单一等方面的不足。
展望未来地方志研究,建议持续增补、注重多元视角、结合数字化手段,使乡志成为活的“地方百科”。希望在未来向坝乡乃至整个竹溪县的乡志编纂中,既能守护历史,又能服务发展。
本文由nayona.cn整理

联系我们

关注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