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志_1949-1985_PDF电子版
- 格式:PDF电子版
- 微信QQ:
- shuij56
县志简介
陇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志
内容简介: 本志记述了陇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管理,以及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本概况。
编纂单位:陇县计划委员会
内容时限:1949-1985
· 陇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志_1949-1985_PDF电子版详细记录了本地的历史、地理、风俗、人物、文教、物产等是广大青少年、海外游子了解家乡、热爱家乡、传承历史文明、建设美好家乡的重要载体和平台的专书。
· 本陇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志_1949-1985_PDF电子版是PDF电子版不是实体书,PDF电子版可以在电脑、手机上浏览,请您知晓。您可以联系我们查看更多本志的截图
· 需要本地其他志书(地名志、人物志、水利志、植物志、交通志、教育志、农业志、文物志、工业志、土地志、方言志、民族志等)或文史资料请在网站上方搜索框输入地名或关键词检索(例:洪洞)
·有需要联系v;加客服窗口的联系方式>
摘要:本文围绕《陇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志(1949-1985年)》这一县志电子版资源展开,首先从该文献的编纂价值与时代意义入手,讨论其在地方史志与行政研究中的地位;其次剖析其内容结构与体例特色,揭示其如何统整统计资料、政策安排与社会变迁;然后从经济发展、社会事业、人口乡村与基础建设四大视角,深入探讨该志书所折射的陇县在新中国成立初期至改革开放前夕的历史轨迹;最后从资料利用、历史反思与地方治理三方面总结该县志的历史贡献与现实启示。全文力求通过详实的分析,既呈现这部县志的整体面貌,也力图挖掘其中可供后世研究者借鉴的制度价值与历史经验。
一、编纂价值与时代意义
《陇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志(1949-1985年)》作为县级地方志中的专题计划志,具有独特的历史价值。作为县域层面反映国家五年计划制度在基层落地、生根与调整的记录,它承载了中共建国初期至改革开放前的地方治理轨迹和经济社会演进路径。
从时代意义看,这部计划志正处于“计划经济”体制统治时期,其资料反映了国家宏观计划制度、地方执行机制与基层反馈三者的博弈与互动。地方在国家总体框架下的自主权、调整余地,以及地方特色的试验与困境,均在该志书的记述中若隐若现。
此外,从史志学角度,该电子版县志的被整理、数字化与传播,也意味着地方志从传统纸本向数字公开的一种尝试。这种公开化不仅对地方史研究者有利,也为公众提供了直面地方微观历史的通道。
因此,这部县志不仅是对陇县历史阶段的“阶段总结”,更成为连接国家制度与地方实践的重要桥梁,是地方史学、经济史与社会史研究不可或缺的原始材料。
二、结构体例与资料特色
在结构安排上,《陇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志》往往遵循“概述—统计—计划执行—社会变迁”这一逻辑。首先以总述与大事记开篇,交代县域地理、概况与历史演进;接着是分类专题章节,依次呈现经济、人口、社会事业、建设项目等方面的内容。
在体例设计上,该志书注重综述与详细数据并重。某些章节对国家年度、五年计划的政策文本和地方执行计划进行摘录或梳理,同时每阶段还配备大量表格、统计年报、图表与分项汇总,增强资料性与可操作性。
资料来源方面,该县志综合了地方档案、统计年鉴、政府会议记录、乡镇报表以及实地调查报告。正是这种多元资料来源的融合,使得该志在保证政策文本真实性的同时,也具备“自下而上”的实践视角,能较完整地展现基层变化线索。
此外,其电子版形式使得全文可以全文检索、跨章节链接、便于引用和比对,提升了利用效率。这种数字化处理是传统县志展示方式的一种现代化补充。
三、经济发展轨迹透析
在经济发展层面,该志书清晰记载了陇县从建国初期以农业为主向逐步发展工业、交通与商业综合结构转变的过程。早期农业生产合作化、人民公社建设、农业跃进、农田水利建设等,都在计划志中有系统的记载。
例如,在1953年“一五计划”期间,县域农业、粮食购销、农具投入等被纳入计划范畴;随后进入大跃进、人民公社化阶段,县志中对农业产量、统购统销、过早扩张等问题也有详尽记录。这些数据体现了国家政策与地方实际的张力。
县志还注重工业和交通投资的记述。在适度工业化阶段,县域的小型乡镇企业、加工作坊、交通干线铺设等,都成为计划目标的一部分。县志给出投资规模、设备投入、产值统计等内容,使后人可以衡量产业起步期的底子。
此外,商业流通、地方财政收入、物价调控、商贸补贴等也被纳入计划执行细节中。通过这些内容,我们可以看到陇县在计划制度框架下,如何统筹发展与资源配置、克服乡村封闭与交通落后带来的困境。
四、社会事业与民生变迁
计划志在社会事业篇章中,重点回顾教育、卫生、文化等事业在各期计划下的发展进程。县志往往将国家教育政策、地方学校布点、教师岗位、适龄入学率、扫盲运动等指标列入统计体系。
卫生事业方面,县域医疗设施、公共卫生防疫、疾病防控、乡镇卫生院建设以及合作医疗制度,也是该志书关注的重点。这部分记录反映了在计划资源配置下,地方对健康服务体系建设的努力。
文化与文体事业在县志中也有专门章节,如图书馆、文化站、文艺团体、乡镇文娱活动与宣传教育。这些记述彰显地方在物质发展之外,对精神文明建设的关注,以及县域治理的综合视角。
值得关注的是,民生变迁(如粮食保障、社保、福利制度、社会救济、灾害救助等)多次嵌入经济或社会事业章节。该志书力图将“人民生活”作为衡量计划成效的一个维度,而不是附属补充。
五、人口乡村与基础设施建设
在人口与乡村篇幅中,县志详细统计各期人口总数、出生率、死亡率、迁移情况、农村劳动力结构等,并将其与乡镇行政区划调整、村社合并、土地改革、集体化运动等历史事件相贯通。
乡村经济与农业结构调整、农田水利、灌溉、排水、防旱抗灾、农机化推广等基础设施建设也是县志重点记载对象。许多重大水利工程、道路建设项目、桥梁改造、排灌系统等都有具体工程、投入及验收记录。
交通基础设施方面,县域乡道、通乡公路、渠系桥梁、公共交通等设施的扩张和维护也纳入计划安排。县志中甚至记载了工程设计、施工单位、资金拨付与完工时间,为后世研究交通网络与乡村联通提供实证依据。
此外,电力、邮电、通讯、饮水工程、农村电气化等基础现代设施的引入,也是该县志所力图呈现的现代化进程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阶段性轨迹。
总结:
通过对《陇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志(1949-1985年)》的四大层面细致梳理,我们看到这部县志既是地方史志编纂的范例,也是研究计划经济时期县域发展路径的重要素材。它以丰富的统计资料、政策文本、乡村实况、工程记录等为底本,呈现出陇县在国家制度框架下的实践图景。
在当代,研究者可以借助这类专项县志开展比较研究、制度变迁研究、乡村振兴路径分析以及地方治理经验总结。同时,其电子化出版也为知识共享与历史记忆的延续提供了新的可能。本文希望能通过对该县志的解读,激发更多学界及地方层面对县域发展史的新思考与深入发掘。
本文由nayona.cn整理

联系我们

关注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