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山县移民志 1984-2003 2006年版 PDF电子版下载
- 格式:PDF电子版
- 微信QQ:
- shuij56
县志简介
【书名】:《兴山县移民志 1984-2003》
【作者】:彭业明主编;《兴山县移民志》编纂委员会编
【出版社】:北京:中国三峡出版社
【时间】:2006
【页数】:310
大事记
第一章 移民工作机构
第一节 县移民工作领导小组
第二节 县移民局
一 机构变更
二 内设机构
三 县移民开发总公司
第三节 乡镇移民站
一 峡口镇移民站
二 建阳坪乡移民站
三 高阳镇移民站
四 古夫镇移民站
第四节 党群组织
一 中共党组织
二 工会
第二章 实物指标调查
第一节 淹没实物指标调查
一 调查过程
二 调查方式
三 调查指标
四 水位分级
第二节 城集镇迁建新址占地实物指标调查
一 县城占地实物指标
二 峡口集镇占地实物指标
三 高阳集镇占地实物指标
第三章 移民安置规划
第一节 农村移民安置规划
一 生产安置规划
二 搬迁安置规划
三 实施规划
四 实施规划调整
第二节 县城迁建规划
一 县城迁建选址
二 总体规划
三 详细规划
四 迁建规划
五 规划调整
第三节 集镇迁建规划
一 集镇迁建选址
二 总体规划
三 迁建规划
四 规划调整
第四节 工矿企业迁建规划
一 迁建规划
二 规划调整
第五节 专业项目复建规划
一 交通规划
二 电力规划
三 邮电通信规划
四 广播电视规划
五 库底清理规划
第六节 安置区环境保护规划
一 前期规划
二 规划调整
第四章 移民补偿
第一节 农村移民补偿
一 淹没区农村移民补偿
二 外迁移民补偿
三 城集镇迁建占地移民补偿
第二节 县城迁建补偿
一 补偿标准
二 补偿总额
第三节 集镇迁建补偿
一 峡口集镇迁建补偿
二 高阳集镇迁建补偿
第四节 工矿企业迁建补偿
第五节 专业项目复建补偿
第六节 安置区环境保护补偿
第五章 农村移民安置
第一节 八年移民试点
第二节 淹没区移民安置
一 生产安置
二 搬迁安置
第三节 占地移民安置
一 生产安置
二 搬迁安置
第六章 县城迁建
第一节 因灾早迁
一 滑坡灾害
二 提前搬迁
第二节 征地拆迁
第三节 场地平整
一 中心区场平
二 城南区场平
三 城东区场平
第四节 市政工程
一 道路工程
二 给排水工程
三 供电工程
四 邮电工程
五 广播电视工程
六 绿化工程
七 垃圾处理工程
八 污水处理工程
九 防洪工程
十 殡仪馆
第五节 房屋建筑
一 公用建房
二 公益建房
三 商贸建房
四 住宅建房
五 建房新技术、新材料
第六节 广场公园
一 兴山广场
二 昭君广场
三 滨河公园
第七节 单位搬迁
一 搬迁决定
二 全面搬迁
第八节 落成庆典
第七章 集镇迁建
第一节 峡口集镇迁建
一 治理滑坡扩大集镇迁建用地
二 市政工程
三 整体搬迁
第二节 高阳集镇迁建
第八章 工矿企业迁建
第一节 迁建技改
第二节 结构调整
一 破产关闭
二 保留企业
第三节 重点发展
一 优化资源配置
二 引进联合
三 科技应用
第九章 专业项目复建
第一节 交通复建
一 公路复建
二 大桥建设
三 港口码头
第二节 输变电工程
一 变电站
二 输电线路
第三节 邮电通信复建
一 邮政
二 电信
第四节 广播电视
第十章 文物保护
第一节 文物调查与规划
一 文物调查
二 文物保护规划
第二节 留取资料保护
一 洪山寺
二 竹溪桥
三 吴宜堂老屋
四 川汉铁路桥墩
五 官井
第三节 搬迁保护
一 陈伯炎老屋
二 吴翰章老屋
三 望山门
第四节 考古发掘
第十一章 安置区环境保护
第一节 生态建设
一 水土保持
二 城镇绿化
第二节 水质保护
一 供水源保护
二 工业污染源管理
第三节 陆生植物保护
第四节 安置区人群健康保护
一 医疗保健系统
二 卫生防疫
第五节 环境监测
一 水质监测
二 大气质量监测
三 疾病监测
第六节 库底清理
一 二线水位库底清理
二 139米水位库底清理
第十二章 对口支援
第一节 援助迁建
一 捐助资金
二 援赠物资
三 人才培训
第二节 援建项目
一 基础建设
二 教育卫生
第十三章 管理
第一节 行政管理
一 管理机构
二 管理职能
三 移民干部队伍建设
第二节 迁建管理
一 库区管理
二 规划管理
三 土地管理
四 工程质量管理
五 迁建督导
第三节 资金管理
一 管理原则
二 计划管理
三 项目管理
四 财务管理
五 审计监督
第四节 档案管理
一 档案收藏
二 管理制度
三 开发利用
人物
一 县移民局领导历任名录
二 英模谱
附录
一、文件选录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关于湖北省兴山县人民政府驻地迁移的批复
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移民开发局关于对湖北省人民政府再次请求将受滑坡威胁的兴山县城列为三峡工程库区提前搬迁重点的复函
湖北省三峡工程库区移民投资包干会议纪要
湖北省兴山县城迁建选址论证会纪要
兴山县人民政府关于认真做好移民工作的通知
兴山县人民政府关于加快移民迁建安置步伐的决定
兴山县人民政府关于三峡工程库区农村移民安置补偿有关政策的通知
兴山县人民政府关于认真做好三峡工程库区农村移民外迁安置工作的通知
兴山县人民政府关于三峡工程水库二期移民搬迁的通告
兴山县人大常委会关于县城整体搬迁的决定
中共兴山县委办公室、兴山县政府办公室关于认真做好县直机关搬迁工作的通知
兴山县人民政府关于三峡工程水库三期移民搬迁的通告
中共兴山县委、兴山县人民政府关于表彰新县城建设特等劳动模范的决定
全国政协副主席张思卿对兴山县新县城落成庆典的贺信
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办公室贺信
在兴山县对口支援经贸洽谈暨新县城落成庆典新闻发布会上的讲话——县长杨万贵
国家建设部关于公布二○○三年“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获奖名单的通报
二、县及其以上移民工作先进单位名录
三、新闻通讯选录
把好钢用在刀刃上——记兴山县加强移民资金监管的做法
四、文学作品选录
飘来的古夫
历史上的兴山移民
唱新城 七律四首(鹤顶格)
昭君故里搬迁纪吟(二首)
古夫八景
索引
后记
· 兴山县移民志 1984-2003 2006年版 PDF电子版下载详细记录了本地的历史、地理、风俗、人物、文教、物产等是广大青少年、海外游子了解家乡、热爱家乡、传承历史文明、建设美好家乡的重要载体和平台的专书。
· 本兴山县移民志 1984-2003 2006年版 PDF电子版下载是PDF电子版不是实体书,PDF电子版可以在电脑、手机上浏览,请您知晓。您可以联系我们查看更多本志的截图
· 需要本地其他志书(地名志、人物志、水利志、植物志、交通志、教育志、农业志、文物志、工业志、土地志、方言志、民族志等)或文史资料请在网站上方搜索框输入地名或关键词检索(例:洪洞)
·有需要联系v;加客服窗口的联系方式
摘要:本文围绕《兴山县移民志 1984-2003 2006年版》展开分析与探讨,力求全面解读这一移民志书的背景、意义及其对兴山县移民历史的记录与传承作用。从移民政策的变迁、移民生活的变革、地方文化的适应与融合,以及《兴山县移民志》所体现的地方历史与民族精神四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文章不仅从移民的个人经历出发,描绘了移民的艰难与奋斗,更从宏观角度反映了国家政策与地方发展如何共同推动了这一历史过程。通过对该书的深入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兴山县在时代变迁中的文化特征与社会结构。最后,文章总结了《兴山县移民志》的历史价值,并探讨了该书在当今社会的现实意义。
1、移民政策的变迁与历史背景
《兴山县移民志 1984-2003 2006年版》详细记录了从1984年到2003年间,兴山县在国家大规模移民政策的推动下所经历的变革。这一段时期,国家实施了以水利建设为主的移民搬迁政策,特别是由于三峡工程的建设,兴山县成为了移民迁徙的重点地区。政府的移民政策不仅是出于对水库建设的需要,也涵盖了土地利用、资源开发等多重社会因素。
在此过程中,政府不仅提供了物质上的支持,比如土地分配、安置房建设等,还实施了一系列配套政策以促进新老居民的融合。然而,这些政策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逐步调整。移民在一定程度上得益于政策的灵活性,但也面临着政策调整带来的不确定性,这在移民志中有着详细的记载与反思。
《兴山县移民志》不仅关注移民政策的实施过程,还反映了当时政策执行的挑战与难题。例如,移民的安置问题、土地的重新分配、教育医疗等配套服务的保障,都是移民在迁徙过程中必须克服的难题。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移民的生活质量,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的社会适应过程。
2、移民生活的变革与挑战
《兴山县移民志》详细记录了移民从原居住地迁往新环境后所面临的各种挑战。从生活习惯到社会互动,从文化认同到经济适应,移民在新环境中的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首先,移民搬迁到新地区后,生活条件的改善与恶化并存。部分地区的安置工作得到了政府的高度关注,移民们享受到了更好的基础设施,但也有部分地区因为资金短缺和管理问题,导致了移民的生活质量未能得到有效保障。
其次,移民的精神状态和社会关系也发生了深刻变化。许多移民虽然物质条件得到了改善,但对于失去故土的失落感依然难以消除。很多移民面对新的环境,无法适应新的社会结构和生活方式,形成了“乡愁”心理,这一情感成为了移民群体的普遍现象。《兴山县移民志》深刻地反映了这一点,展示了移民在社会认同与文化融合方面的种种困难。
此外,移民的劳动与生产方式也发生了变化。在原来的家园,许多人依靠农业为生,而迁移到新的安置点后,他们必须重新适应当地的经济模式。部分地区的农业条件不同于原住地,一些移民甚至无法找到与家乡相符的生产方式,导致了经济上的困境。这种困境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政府补助,但长远来看,如何帮助移民实现自我经济独立仍是一个难题。
3、地方文化的适应与融合
《兴山县移民志》不仅关注移民的生存状况,还深刻探讨了移民与地方文化的互动与融合。在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交汇点上,移民面临着巨大的文化冲突与适应压力。很多迁入兴山县的新居民在语言、风俗、习惯上都与原有居民存在很大的差异,这种差异在初期往往会导致摩擦与冲突。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移民逐渐与当地文化产生了碰撞与融合。许多移民通过学习和适应当地的生活方式,逐渐融入到新的社会结构中,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将自己原有的文化带入了新的社区。这种文化的交织,使得兴山县的地方文化在传统基础上得到了丰富与发展。
《兴山县移民志》特别强调了文化适应的重要性,书中通过大量的案例,展示了移民如何在新环境中逐渐建立起自己的文化认同。无论是语言的交流、风俗的迁移,还是节庆的共同庆祝,移民和当地居民的文化融合创造了更加多元的社会氛围,也为今后相似的移民安置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4、移民志的历史价值与现实意义
《兴山县移民志 1984-2003 2006年版》不仅是对移民历史的记录,更具有重要的历史与现实意义。从历史价值的角度来看,它是兴山县移民变迁过程中的一份详实档案。无论是政府的移民政策,还是移民的个人故事,都通过这本书得到了系统的保存。这对于研究兴山县乃至中国其他地区的移民历史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此外,这本《兴山县移民志》也为当代移民提供了一个重要的镜鉴。在今天,随着全球化与城市化进程的加速,移民问题再次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通过回顾兴山县的移民历程,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移民过程中的复杂性与多面性,从而为当今社会提供更有价值的政策建议。
最后,《兴山县移民志》作为地方历史的载体,具有深刻的民族精神价值。它不仅仅是记录移民的生活变迁,更是对中国乡土文化、乡村情怀的传承。无论在历史研究还是现实生活中,这本书都具有不可忽视的文化价值。
总结:
《兴山县移民志 1984-2003 2006年版》以其翔实的资料与深刻的分析,提供了一个关于移民历史、文化、政策与社会适应的完整视角。它不仅帮助我们理解了兴山县的移民变迁,还为未来类似的移民研究提供了宝贵经验。通过这本志书,我们得以窥见一个地区、一个群体在历史长河中的微观变迁。
该书所体现的文化自信与历史反思,激励着当代人关注移民现象中的人性与文化,而这种关注将有助于构建更加和谐、理解的社会。本文由nayona.cn整理

联系我们

关注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