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杭电力工业志 2006年版 PDF电子版下载
- 格式:PDF电子版
- 微信QQ:
- shuij56
县志简介
余杭电力工业志
内容简介: 本志记述余杭电力工业的历史和现状。包括发电、供电、用电、营业、科学技术、管理、多种经营等。
编纂人员:曹荣兴
编纂单位:余杭电力工业志编纂委员会
内容时限:0000-2004
出版时间:2006年
出版单位:中国电力出版社
目录
封面
余杭电力工业志
余杭电力工业志编纂委员会
《佘杭电力工业志》编辑人员
图片
序一
序二
凡例
目录
概述
大事记
第一章发电
第二章电网
第三章供电
第四章用电
第五章农电
第六章营业
第七章科学技术
第八章管理
第九章多种经营
第十章职工
第十一章党建组织
人物录
附录
索引
后记
《余杭电力工业志》编辑出版人员
版权页
· 余杭电力工业志 2006年版 PDF电子版下载详细记录了本地的历史、地理、风俗、人物、文教、物产等是广大青少年、海外游子了解家乡、热爱家乡、传承历史文明、建设美好家乡的重要载体和平台的专书。
· 本余杭电力工业志 2006年版 PDF电子版下载是PDF电子版不是实体书,PDF电子版可以在电脑、手机上浏览,请您知晓。您可以联系我们查看更多本志的截图
· 需要本地其他志书(地名志、人物志、水利志、植物志、交通志、教育志、农业志、文物志、工业志、土地志、方言志、民族志等)或文史资料请在网站上方搜索框输入地名或关键词检索(例:洪洞)
·有需要联系v;加客服窗口的联系方式
摘要:
《余杭电力工业志(2006年版)》是一部系统记录余杭地区电力事业发展历程的重要文献,它不仅详实记载了从建国初期至21世纪初余杭电力工业的变迁历程,还深刻揭示了地方能源结构调整、供电体系改革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密切联系。全书以时间为轴,以产业为线索,生动展示了电力从小规模配电到现代化智能电网的跃升过程。本篇文章将围绕该志书展开深入分析,分别从“历史沿革与发展基础”“体制改革与技术创新”“社会影响与区域支撑”“未来展望与文化价值”四个方面进行探讨。通过对史料的梳理与观点的延展,本文旨在揭示余杭电力工业的发展逻辑、精神内核与时代意义,展现其作为地方工业志典范的文献价值与现实启示。
1、历史沿革与发展基础
余杭地区的电力事业起步于20世纪50年代初,当时电力设施极为简陋,主要以乡镇小型发电站为主,供电范围有限,电压不稳,服务对象多集中于手工业与政府机构。随着国家基础建设的推进,余杭逐步建立起县级供电体系,形成了以区域电网为核心的初步格局。《余杭电力工业志(2006年版)》对这一时期的资料收录详尽,展现了从无到有的艰难历程。
进入20世纪70至80年代,改革开放的浪潮为余杭电力注入了新的活力。志书详细记载了余杭电力部门在政策指导下进行电力普及、技术改造、线路延伸等工作的历程。特别是在农村电气化工程的推动下,余杭的农业机械化率显著提升,电能逐渐成为推动乡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这一阶段奠定了现代电力体系的基础,也孕育了地方电力管理体制的雏形。
至20世纪90年代末,余杭迎来了城市化与工业化的双重提速。大量企业用电需求激增,供电系统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志书以详实的统计数据与案例,描绘了供电局扩容、变电站改造、主干线路升级的全过程,展示了余杭电力基础设施的全面跃升。这一时期,电力不仅是能源,更成为社会发展的血脉。
2、体制改革与技术创新
《余杭电力工业志(2006年版)》将体制改革视为电力工业转型的关键。20世纪90年代,随着国家电力体制改革的推进,余杭电力从地方管理向企业化运营转变。志书记述了“政企分开”“厂网分离”等重大政策实施的具体进程,揭示了地方电力公司在市场机制引入后的适应与探索。这种制度上的重构,使得余杭电力企业逐步具备了自我管理与市场竞争能力。
技术创新是志书中着墨最为丰富的部分之一。从传统变压器到数字化监控系统,从手工抄表到智能计量系统,余杭电力在技术层面不断突破。志书详细记载了多项关键工程,如110千伏输变电改造项目、配网自动化试点工程等,这些项目不仅提升了供电可靠性,也推动了信息化建设,为后来的智能电网奠定了坚实基础。
此外,志书还展现了余杭电力在节能减排、清洁能源利用方面的探索。2000年前后,余杭率先引入分布式电源理念,推广小水电与天然气发电,并开始关注风能与太阳能的可行性研究。这种前瞻性意识,使得余杭在浙江省乃至全国电力创新体系中占有一席之地。
3、社会影响与区域支撑
电力不仅是经济命脉,更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余杭电力工业志(2006年版)》通过大量实例展示了电力建设对区域经济与民生的巨大推动力。随着供电网络的完善,余杭的纺织、机械、电子等产业得以高速发展,农村电气化则彻底改变了农户的生产与生活方式,使农作物加工、灌溉、照明全面实现电气化。
在城市建设方面,电力的稳定供应为余杭的城市扩展、交通照明、居民生活质量提升提供了保障。志书中提到,随着余杭城区的快速扩张,供电公司通过科学规划负荷、优化线路布局、推行分区供电,确保了城市的能源安全与持续运转。这种供电保障能力的提升,也成为余杭吸引外资与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基础。
同时,志书还反映了电力事业对社会文化建设的促进作用。随着用电普及,余杭地区的教育、医疗、文化传播手段得到极大改善。电视、广播、网络的兴起,都离不开稳定的电力支撑。电力不仅照亮了千家万户的灯火,也点燃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成为区域文明进步的象征。
4、未来展望与文化价值
《余杭电力工业志(2006年版)》并非仅是历史的回顾,更是未来的启示。书中对电力事业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提出了建设高效、绿色、智能化供电体系的战略目标。通过梳理过去的经验与不足,志书强调要以科技创新为引擎,以可持续发展为导向,推动能源结构的优化升级。
在文化价值方面,志书展现了余杭电力人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风貌。从最初的人工架线到如今的智能化调度,每一代电力人都以敬业与奉献诠释着时代的担当。志书通过大量口述记录与人物传记,生动呈现了那些默默奉献在电力一线的工人和工程师的故事,使得这部志书不仅是一部工业史,更是一部群体精神史。
展望未来,余杭电力将继续在数字化、低碳化的方向上探索前行。随着智能电网、储能技术和新能源的迅猛发展,余杭有望在浙江电力版图中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正如志书所言,“电力之光,因人而盛,因志而传”,这部著作既是时代的记录,也是后人学习与传承的文化载体。
总结:
综观《余杭电力工业志(2006年版)》,其价值不仅在于保存了丰富的历史资料,更在于通过电力视角揭示了社会发展的深层逻辑。它以严谨的史志体例记录了余杭从落后乡镇到现代化城市的能源演变过程,也以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方式,展示了地方工业文明的成长轨迹。
这部志书的出版,不仅为学术研究者提供了宝贵的资料,也为后来的能源政策制定与地方史志编纂提供了启示。它以电力为线索,串联起时代的记忆与地方的精神,成为余杭历史长卷中不可或缺的一页。
本文由nayona.cn整理

联系我们

关注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