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山区水利志(1986-2002)_PDF电子版
- 格式:PDF电子版
- 微信QQ:
- shuij56
县志简介
福山区水利志(1986-2002)
内容简介: 一、本志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二、本志首立概述、大事记、统揽全书;中设十五章四十九节,横排门类、纵记史实;末缀附录,收录有关史料、部分现行文件(摘录)及艺文、谚语。 三、本志上限为1986年,下限2002年。为了与前部“福山区水利志”衔接,部分内容扼要的上溯至建国初期。
编纂人员:吴江浦
编纂单位:烟台市福山区水利志编纂委员会
内容时限:1986-2002
· 福山区水利志(1986-2002)_PDF电子版详细记录了本地的历史、地理、风俗、人物、文教、物产等是广大青少年、海外游子了解家乡、热爱家乡、传承历史文明、建设美好家乡的重要载体和平台的专书。
· 本福山区水利志(1986-2002)_PDF电子版是PDF电子版不是实体书,PDF电子版可以在电脑、手机上浏览,请您知晓。您可以联系我们查看更多本志的截图
· 需要本地其他志书(地名志、人物志、水利志、植物志、交通志、教育志、农业志、文物志、工业志、土地志、方言志、民族志等)或文史资料请在网站上方搜索框输入地名或关键词检索(例:洪洞)
·有需要联系v;加客服窗口的联系方式>
摘要:本文聚焦于《福山区水利志(1986-2002)PDF电子版|华东地区|县志下载|中国地方史志网》这一地方志数字资源,从其背景意义、内容结构、使用价值与局限、推广传播四个方面展开详细论述。首先介绍该志书在山东省福山区区域水利史研究中的地位与作用;其次梳理其文献编排、专题设置、水利工程与水文化等主要内容;然后分析其在学术研究、地方治理、史志传播等方面的价值,同时也指出版面、数字化质量、可访问性等局限;最后讨论其在网络传播、数字人文、地方志共享及知识服务中的推广路径。文章在末尾回顾全文要点,强调这一电子版志书在地方水利研究与文化传承中的独特作用,并提出未来优化方向。通过对该资源的系统阐释,希望为关心地方志、数字史志、区域水利研究的读者提供有益参考。
1、资源背景意义
《福山区水利志(1986-2002)》是以福山区为地域范围,聚焦于水利工程、水资源、水文化、水灾治理等问题的地方志类著作。它覆盖改革开放初期至2002年这一段时间,是研究该区水利发展变迁的重要文献载体。作为电子版在中国地方史志网或县志下载平台发布,使得读者可以便捷地查阅这一专题志书,对地方志数字化建设具有象征意义。
在地方志的宏观框架中,水利志是地方志中的专业志种之一。地方志自身具有“存史、教化、资政”三重功能,而水利志则在“资政”与“存史”层面尤为突出。它既记录地方水利工程的历史传承,又能为当代水利决策提供历史依据。电子版方式的出现,使得传统纸本难以流通、保存易损的弊端有所缓解。
此外,该志书作为山东省福山区地方志体系的一部分,与福山整体区志、综合志、经济志等相互补充,构成地方史志体系中的重要环节。在华东地区乃至全国的县—区水利志编纂体系中,它也具有代表性。数字化发布也体现出地方史志走向网络化、公众化的趋势。
2、内容结构特色
该志书在章节编排上具有相对规范的志书体例。通常包括“总论”“志目”“工程记”“水文水资源”“防汛抗旱”“水利制度”“水文化”等若干专题,各专题下再分若干条目或子目进行详实记载。通过这种分门别类结构,阅读者可以快速定位自己关心的专题。
在工程记载部分,志中对区内主要水利工程(如水库、堤防、渠道、泵站、水闸等)进行了逐一描述。每项工程的建设年代、规模、功能、技术改造、投资与效益等指标通常都有表格或文字说明。这些记载使后人能够清晰看到该区水利基础设施在十数年间的发展轨迹。
水文水资源专题则重点记录河道、降水、径流、地下水、用水量等资料数据,是水利研究者关心的核心内容。志书往往还配有表格、年表、图纸等辅助材料,以增强资料的可读性与可操作性。
防汛抗旱与制度篇章则记述该区历年洪涝、干旱灾害及防御措施、救灾记录、水利管理体制、灌溉制度、水价收费、水权分配等制度实践。这部分内容具有极强的地方治理参考价值。志中还兼顾水文化专题,收录有关水神信仰、河道民俗、水事文集、水利人物传记等内容,丰富人文气息。
3、学术与应用价值
从学术研究角度看,该电子版水利志是研究福山区水利变迁、区域水文演变、工程技术演进、制度变革的重要原始资料。研究者可以据此开展历史水利工程对比、洪水频次分析、政策演变追踪等专题研究。
在地方治理层面,水利志可为区级政府或部门提供历史经验与教训。对水资源合理调配、防灾减灾制度完善、水利基础设施维护等问题,历史资料具有“资政”价值。尤其在如今水环境治理、水利现代化建设成为热点背景下,该志书资料可为地方规划提供参考。
从史志传播与公共知识服务看,电子版让更多公众、学生、志愿者可以走出馆藏的限制,直接在网络平台查阅。这有助于提升社会对地方水利史的认知与兴趣。此外,与数字人文研究方法结合后,可以对志书文本进行检索、可视化、主题挖掘等深度处理。
该志书在构建地方记忆、地域文化传承方面也有着独特作用。通过详细的水利史实记录,水利工程与河道治理故事成为地方社区的“集体记忆”,增强居民对本地水环境变迁的认识与归属感。
4、使用局限与传播路径
尽管该电子版志书具备较高价值,但在使用中也不可避免地存在局限。首先是数字化质量问题。扫描版本或 OCR 识别可能出现清晰度不足、文字错别等瑕疵,使得全文检索或文本挖掘存在误差。
其次是可访问性与版权问题。虽然发布在县志下载平台或地方史志网,但有时可能受到访问权限、下载限制、镜像失效等影响,导致用户无法稳定获取。
第三是内容延续性问题。本志止于2002年,未能覆盖后续多年水利发展、技术突破、生态治理等重要内容。作为历史断点,其资料虽然宝贵,但在与当代对接时存在时间空白。
为了更好地传播与利用,该志书应融入地方史志数据库、地方数字馆藏、高校数字资源平台等渠道。可将其纳入“中国地方志数据库”等公共数据库系统。citeturn0search10 此外,可配套生成主题索引、全文检索、地图可视化工具,使用户在使用时更加便捷。
还可与地方政府、水利部门合作,开展专题展览、水利文化宣传、志愿讲解等,让普通公众更易接近这一专业资料。与此同时,后续可在修志过程中对本志内容进行延伸与更新,使其成为一个活体的持续发展资源。
总结:
通过上述四个方面的论述,我们可以看到:《福山区水利志(1986-2002)》电子版作为地方志中的水利专题志书,是福山区水利史研究与地方治理史料的重要载体。其背景意义体现了地方志数字化的趋势;它的内容结构严谨,专题分类清晰;在学术、治理、文化传承等方面具备显著价值;尽管存在数字化质量、访问限制、时间延续性等局限,但这些问题并不掩盖其总体价值。
未来,随着地方志网络化、数字人文发展,该志书可以通过优化数字化、加强平台整合、延续更新内容、丰富传播途径等方式不断提升其影响力与实际应用价值。作为研究者或公众,利用这一资源时亦当注意批判与校验,力争在地方水利与史志交叉领域取得新的成果。
本文由nayona.cn整理

联系我们

关注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