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四川遂宁市机器厂厂志(1951-1990) 1991年版 PDF电子版下载
- 格式:PDF电子版
- 微信QQ:
- shuij56
县志简介
中国四川遂宁市机器厂厂志(1951-1990)
内容简介: 1、本志时间断限:上限自1951年11月建厂之日起,下限至1990年12月底止。 2、本志遵循“横不缺项,纵不断线”“详今略古,详近略远”的修志原则,既突出工厂发展特点,又兼顾其他,力求客观、真实、准确、完整地反映工厂发展历史。 3、本志采用语体文.记叙体进行记述,运用记.志,图、表等体裁综合记载,以志为主。
编纂人员:全学玲
编纂单位:遂宁市机器厂厂志编写委员会
内容时限:1951-1990
目录
封面
遂宁市机器厂厂志
厂志编写委员会主任 杜绍陵
厂志编写委员会
厂志编写办公室
图片
序言
凡例
目录
概述
第一章 四川省遂宁市机器厂大事纪实
第二章 企业体制
第三章 生产经营
第四章 企业管理(上)
第五章 企业管理(下)
第六章 党群工作
第七章 教育工作
第八章 生活福利
第九章 荣誉纪实
后记
版权页
· 中国四川遂宁市机器厂厂志(1951-1990) 1991年版 PDF电子版下载详细记录了本地的历史、地理、风俗、人物、文教、物产等是广大青少年、海外游子了解家乡、热爱家乡、传承历史文明、建设美好家乡的重要载体和平台的专书。
· 本中国四川遂宁市机器厂厂志(1951-1990) 1991年版 PDF电子版下载是PDF电子版不是实体书,PDF电子版可以在电脑、手机上浏览,请您知晓。您可以联系我们查看更多本志的截图
· 需要本地其他志书(地名志、人物志、水利志、植物志、交通志、教育志、农业志、文物志、工业志、土地志、方言志、民族志等)或文史资料请在网站上方搜索框输入地名或关键词检索(例:洪洞)
·有需要联系v;加客服窗口的联系方式
摘要:
《中国四川遂宁市机器厂厂志(1951—1990)》是一本系统记录遂宁市机器厂从建厂初期到改革开放前后四十年发展历程的重要志书。该志书不仅见证了新中国工业化的步伐,也体现了地方工业企业在国家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艰难与奋进。从工厂的筹建与初期艰苦创业,到设备更新、技术革新,再到企业管理体制的转变与职工生活的改善,志书内容详实,文献价值极高。本文将从“建厂背景与历史沿革”“生产体系与技术变革”“企业管理与社会影响”“文化传承与时代印记”四个方面,对这部志书的主要内容进行系统阐述与思考。通过对遂宁市机器厂发展轨迹的梳理,我们不仅能够看到一个工业企业的成长史,更能透视出中国地方工业发展的缩影与时代变迁的真实写照。
1、建厂背景与历史沿革
遂宁市机器厂的建立,源于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对西南地区工业布局的战略考量。20世纪50年代,国家提出“工业向内地转移”的方针,四川作为大后方的工业重镇,被赋予了承担基础装备制造的任务。1951年,遂宁市机器厂正式筹建,厂址选在交通便利、资源丰富的河东新区。厂志详细记载了厂区选址、厂房设计以及早期建设过程中面临的资金短缺、技术匮乏等困难,这段历史反映了那个年代基层工业建设的艰辛与理想。
到1956年,机器厂正式投入生产,主要制造农机配件与中小型机械设备,成为遂宁市最早的一批机械制造单位之一。厂志对这一时期的领导班子、职工构成以及主要产品产量进行了精确统计,显示出当时工厂虽规模不大,却具备强烈的生产热情与集体主义精神。工人们在极为简陋的条件下完成生产任务,成为地方工业起步的重要力量。
随着国家“二五”“三五”计划的实施,遂宁市机器厂逐步扩建生产线,引入了更多机械加工设备,生产范围扩展到农业机械、建筑机械和部分军工配件。厂志指出,70年代后期,机器厂已经成为遂宁市机械制造的骨干企业之一,其发展历程与国家工业政策的调整密切相关,体现了地方工业在宏观经济政策指导下的成长轨迹。
2、生产体系与技术变革
遂宁市机器厂的生产体系在几十年间经历了从手工操作到半机械化,再到初步自动化的转型。50年代初期,工厂以传统机床加工为主,生产效率低下,但工人技术熟练,能在短时间内完成复杂的手工工序。厂志中保存的生产记录表明,当时的机械设备多为从苏联援助或兄弟厂调拨,技术更新缓慢,但工人通过自学和实践,不断提高操作水平。
60至70年代,国家机械工业体系逐渐成型,遂宁市机器厂得以引进部分国产设备,并尝试进行自主改造。厂志详细描述了“自制零部件”“技术革新竞赛”等活动,这些举措极大激发了工人的创新热情。例如,在1978年的一次技术改造中,工厂成功将旧式车床改造成双轴联动设备,生产效率提升近30%,这标志着地方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
进入80年代,改革开放的浪潮推动了技术更新与体制改革并行发展。厂志记载,机器厂开始与外地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引入CAD制图、数控加工等新技术。这一时期的机器厂已经从传统的单一生产模式向多元化、技术型企业转变。志书中的数据表明,1985年至1990年间,机器厂主要产品的合格率提升到96%以上,显示出企业技术管理水平的显著提高。
3、企业管理与社会影响
遂宁市机器厂的管理体制在四十年间经历了由行政主导到经济责任制的演变。50至60年代,工厂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体制,所有生产指标均由上级部门下达,厂内设有生产、技术、后勤、政治等多个科室,形成了典型的国营企业结构。厂志中对当时的“班组竞赛”“红旗车间”等制度进行了详细记述,反映了工人阶级政治意识与劳动热情的统一。
70年代以后,随着国家对企业管理改革的探索,机器厂逐步推行经济核算制与奖惩机制。厂志特别提到1979年实行的“利润留成制度”,工厂得以保留部分利润用于技术改造与职工福利,这一改革极大地激发了企业活力。管理层开始重视成本控制与生产效率,职工收入水平也随之提高,企业凝聚力显著增强。
在社会影响方面,遂宁市机器厂不仅是地方经济的支柱,也在教育、文化、医疗等领域发挥了积极作用。厂志记载,工厂设立了子弟学校、职工医院和文艺宣传队,形成了一个自给自足的工业社区。这种“厂城一体”的模式,使机器厂在遂宁市的社会结构中占据重要地位,也成为研究中国计划经济时期企业文化的典型样本。
4、文化传承与时代印记
厂志不仅是一部经济史文献,更是一部凝聚时代精神的文化作品。书中大量的口述资料、照片、标语、生产日志,构成了独特的工业记忆。通过这些资料,我们能直观感受到20世纪中期工人群体的精神面貌——勤劳、质朴、团结、无私奉献。机器厂的职工文艺活动、劳模事迹和工人之家建设,成为地方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改革开放后,机器厂文化也发生了转变。厂志中指出,随着市场经济意识的增强,企业开始强调“质量第一、用户至上”的经营理念。工厂的文化活动由政治宣传型转向企业精神塑造型,标语从“为社会主义建设添砖加瓦”变为“科技兴厂、管理强企”,这反映了时代语境与思想观念的巨大变化。
更值得注意的是,厂志在编纂过程中所体现的史料意识。编者对档案文献的整理极为细致,注重数据与人物并重,使志书既有纪实性,又具学术参考价值。它既是遂宁市机器厂的集体记忆,也是中国地方工业文明的一面镜子,记录了一个时代的奋斗与荣光。
总结:
综观《中国四川遂宁市机器厂厂志(1951—1990)》,我们不仅看到一座地方机器厂从无到有、由弱到强的历程,更看到了中国工业化道路上的艰辛探索。这部志书用扎实的资料与朴实的语言,展现了工人阶级的劳动精神与技术创新的力量,是研究新中国地方工业史不可或缺的重要文献。
它所蕴含的精神价值和历史启示,对于当下的制造业转型与产业升级仍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回望那段奋斗岁月,遂宁市机器厂的故事提醒我们: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实干与创新始终是工业发展的根基。
本文由nayona.cn整理

联系我们

关注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