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平县德凤区志 1990年版 PDF电子版下载
- 格式:PDF电子版
- 微信QQ:
- shuij56
县志简介
黎平县德凤区志
内容简介: 本志包括地理、经济、政治、文化、人物等篇。
编纂人员:杨光华 , 石开儒 , 石干昌
编纂单位:黎平县德凤区志编纂领导小组
内容时限:0000-1984
出版时间:1990年
目录
封面
黎平县德凤区志
序一
序二
凡例
图片
目录
概述
大事记
地理篇
经济篇
政治篇
文化篇
人物篇
修志始末
黎平县德凤区志编纂领导小组
· 黎平县德凤区志 1990年版 PDF电子版下载详细记录了本地的历史、地理、风俗、人物、文教、物产等是广大青少年、海外游子了解家乡、热爱家乡、传承历史文明、建设美好家乡的重要载体和平台的专书。
· 本黎平县德凤区志 1990年版 PDF电子版下载是PDF电子版不是实体书,PDF电子版可以在电脑、手机上浏览,请您知晓。您可以联系我们查看更多本志的截图
· 需要本地其他志书(地名志、人物志、水利志、植物志、交通志、教育志、农业志、文物志、工业志、土地志、方言志、民族志等)或文史资料请在网站上方搜索框输入地名或关键词检索(例:洪洞)
·有需要联系v;加客服窗口的联系方式
摘要:《黎平县德凤区志(1990年版)》是一部系统记述贵州省黎平县德凤区历史、地理、政治、经济、文化与社会发展的地方志书。这部志书不仅保存了大量珍贵的地方资料,也为后人研究地方历史变迁提供了宝贵依据。本文将从四个方面对该志书进行深入阐述:一是探讨其编纂背景与史志体例,揭示其成书的历史环境与学术价值;二是分析书中关于自然地理与资源的记载,展示德凤区独特的地理风貌与生态特点;三是解读社会经济与文化教育的篇章,体现改革开放初期地方社会的变迁;四是从志书的历史意义与现实影响入手,分析其对地方认同、文化传承与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通过全面剖析,可更好地理解这部地方志在20世纪末地方文献体系中的独特地位与现实价值。
一、编纂背景与体例特色
《黎平县德凤区志(1990年版)》的编纂工作起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当时正值全国地方志事业的全面复兴。地方志作为“修志修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经历“文革”停滞后重新恢复,成为地方政府记录发展、传承文化的重要工程。德凤区地处贵州东南部,民族众多、山水秀丽,1980年代以来经济社会快速变化,编志成为记录这一转型时期的重要举措。
在体例上,该志书遵循“以区为纲、以志为体”的传统结构,分门别类、编章有序,涵盖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诸方面,文字朴实,数据详实。编纂者充分参考了《黎平县志》《黔东南州志》等上级志书的体例,同时结合本区实际,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志书风格。
编纂过程中,地方干部与学者深入乡村、实地调查,搜集档案资料、口述史料与统计数据,形成了较为全面的资料体系。这种扎实的实地调查与历史考证,使得《黎平县德凤区志(1990年版)》不仅是一部行政区志,更是一部地方社会发展史,为研究者提供了重要的实证依据。
二、自然地理与资源记述
该志书在自然地理部分着墨甚多,详细描述了德凤区的地形地貌、气候水文、土壤植被等要素。书中记载,德凤区位于武陵山脉南缘,地势起伏、山峦叠嶂,河谷纵横、溪流密布,形成独特的喀斯特地貌特征。这些自然条件决定了当地农业的多样性,也为生态旅游与林业发展提供了基础。
气候方面,志书指出德凤区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年均气温在16℃左右。这一自然条件造就了丰富的农林资源。志书特别列举了当地盛产的杉木、毛竹、油茶等经济林木,以及稻谷、玉米、红薯等主要农作物,为后来的农业结构调整提供了参考依据。
此外,志书还对矿产与水利资源作了较为系统的记载。煤、铁、锰等矿藏的分布,以及主要河流如敖溪、德凤河的流向与灌溉作用,均有详细数据。这些资料对于理解德凤区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具有重要意义,也反映出地方志对资源调查与环境保护的早期意识。
三、社会经济与文化教育
在社会经济篇章中,《黎平县德凤区志(1990年版)》全面展现了改革开放初期地方经济的多元发展格局。农业作为基础产业,占据主要篇幅。志书详细描述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施后的变化,农民积极性提高,粮食产量稳步增长,传统手工业如竹器制作、木工雕刻亦焕发生机。
工业方面,志书记载了1980年代区内小型工厂的兴起,如木材加工厂、砖瓦厂、酒厂等。这些乡镇企业虽规模不大,却标志着地方经济从单一农业向多元结构的转型。交通建设的改善,尤其是通往黎平县城与周边乡镇的公路修建,也为商品流通与市场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
文化与教育部分同样内容丰富。志书系统回顾了德凤区教育事业的恢复与发展,列举了小学、中学、成人教育的设立与发展情况。文化方面,地方文艺活动、侗族大歌、苗族节庆等被视为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在少数民族文化传承与群众文化建设方面,志书展现了地方政府的积极努力与群众文化的生机。
四、历史意义与现实影响
《黎平县德凤区志(1990年版)》不仅是一部地情资料汇编,更是一部反映时代变迁的社会文献。从编纂理念到内容呈现,它体现了20世纪末中国地方社会在政治、经济与文化层面的巨大转型,展现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早期面貌。
志书的出版,为黎平县及黔东南地区的学者提供了研究依据,也成为政府决策、历史教育与文化建设的重要参考资料。它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地方史研究的深化,为后续志书的修订奠定了基础。许多关于人口结构、民族关系与经济发展的数据,至今仍具有文献价值。
从更广阔的视角看,该志书所传递的“地方自觉”意识,反映了基层社会对自身历史的认同与尊重。它让德凤区的历史不再仅仅是附属于黎平县或黔东南州的大历史,而是以自身的独特性、生活性与延续性,构成地方文化记忆的重要篇章。这种地方文化书写,对于新时代的乡村振兴与文化自信建设,仍具有启发意义。
总结:
总体来看,《黎平县德凤区志(1990年版)》以其严谨的结构、翔实的内容和鲜明的地方特色,成为研究德凤区历史与社会的重要文献。它不仅保存了丰富的地情资料,也在方法论上延续了中国地方志的优良传统,兼具史料价值与学术意义。通过对政治、经济、文化等多领域的系统记述,该志书真实再现了德凤区在改革开放前后的社会风貌。
更为重要的是,这部志书所体现的地方精神与文化自觉,已经超越了单纯的资料功能,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文化纽带。它让后人能够在字里行间中看到一座山区小区的奋斗历程与文化根脉,也启示我们在新时代继续书写属于地方的精神史。
本文由nayona.cn整理

联系我们

关注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