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九江县志 1986-2005 2010年版 PDF电子版下载
- 格式:PDF电子版
- 微信QQ:
- 有需要联系网页弹窗
县志简介
【书名】:《九江县志 1986-2005》
【作者】:江西九江县志编纂委员会编
【出版社】:北京:方志出版社
【时间】:2010
【页数】:710
概述
大事记
第一章 建置 区划
第一节 建置
第二节 区划
第三节 乡镇场区概况
第二章 自然环境
第一节 地质
第二节 地貌
第三节 土壤
第四节 气候
第五节 资源
第六节 灾害
第三章 人口与人口控制
第一节 人口
第二节 人口控制
第三节 优生优育
第四章 城乡建设
第一节 基本建设
第二节 建筑业
第三节 城建管理
第四节 房地产管理
第五章 环境保护
第一节 环境监测
第二节 污染治理与生态调节
第三节 环境管理
第六章 农业
第一节 生产条件
第二节 发展水平
第三节 农业经济体制
第四节 农业综合开发
第五节 产业结构调整
第六节 种植技术
第七节 主要农作物
第八节 农业经济管理
第七章 林业
第一节 林地
第二节 营林
第三节 护林
第四节 林产品经营
第五节 林政管理
第八章 畜牧业
第一节 畜禽饲养
第二节 良种繁育
第三节 畜牧管理
第九章 渔业
第一节 养殖
第二节 捕捞
第三节 加工
第四节 渔政管理
第十章 水利
第一节 蓄提水灌溉
第二节 防洪排涝
第三节 防汛抗旱
第四节 水土保持
第五节 水政管理
第十一章 工业
第一节 工业体制
第二节 主要行业
第三节 经济效益
第四节 经营管理
第五节 工业园区建设
第十二章 交通运输业
第一节 公路
第二节 铁路
第三节 水运
第四节 民航
第五节 交通管理
第十三章 邮政 通信
第一节 邮政
第二节 电信
第三节 移动通信
第十四章 商贸
第一节 经营管理
第二节 商品经营
第三节 饮食服务
第四节 对外贸易
第五节 集市贸易
第十五章 粮油经营
第一节 经营管理
第二节 粮油收购
第三节 粮油销售
第四节 粮油储运
第五节 粮油加工
第十六章 旅游
第一节 资源开发利用
第二节 旅游宣传服务
第三节 旅游行业管理
第十七章 招商引资
第一节 机构设置
第二节 招商举措
第三节 引进成效
第十八章 财政 税务
第一节 财政
第二节 税务
第十九章 金融 保险
第一节 金融机构
第二节 货币
第三节 存款
第四节 贷款
第五节 金融管理
第六节 保险
第二十章 综合经济管理
第一节 发展计划管理
第二节 工商行政管理
第三节 物价管理
第四节 国土资源管理
第五节 质量技术监督
第六节 统计管理
第七节 审计监督
第二十一章 中国共产党地方组织
第一节 组织机构
第二节 党员
第三节 党员代表大会
第四节 重要工作部署
第五节 组织建设
第六节 宣传教育
第七节 统战工作
第八节 农村工作
第九节 政研 信访
第十节 机要 保密
第十一节 党校工作
第二十二章 地方人民代表大会
第一节 人民代表大会会议
第二节 县人大常委会
第三节 常委会主要工作
第二十三章 地方人民政府
第一节 组织机构
第二节 施政方略
第三节 综合政务
第二十四章 地方政治协商会议
第一节 县政协委员会
第二节 重要会议
第三节 主要工作
第二十五章 纪检监察
第一节 机构 队伍
第二节 重要会议
第三节 党风廉政建设
第四节 案件办理
第二十六章 民主党派地方组织
第一节 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地方组织
第二节 中国农工民主党地方组织
第二十七章 社会团体
第一节 工会
第二节 妇女联合会
第三节 共产主义青年团
第四节 工商业联合会
第五节 科学技术协会
第六节 哲学社会科学学会联合会
第七节 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第八节 残疾人联合会
第九节 红十字会
第十节 个体私营经济协会
第十一节 消费者协会
第十二节 老科学技术工作者协会
第二十八章 军事
第一节 军事机构
第二节 人民武装工作
第二十九章 政法
第一节 公安
第二节 检察
第三节 审判
第四节 司法行政
第三十章 民政
第一节 机构设置
第二节 优抚 安置
第三节 “双拥”活动
第四节 社会救济
第五节 社会福利事业
第六节 老区建设
第七节 民政政务
第八节 老龄工作
第三十一章 人事 劳动 社会保障
第一节 机构设置
第二节 机构编制管理
第三节 人事管理
第四节 劳动管理
第五节 安全生产监督管理
第六节 工资福利
第七节 社会保障
第三十二章 教育
第一节 教育格局
第二节 教学教研
第三节 教师
第四节 教育行政
第三十三章 科学技术
第一节 机构 队伍
第二节 科技活动
第三节 科技成果
第三十四章 体育
第一节 学校体育
第二节 群众体育
第三节 竞技体育
第四节 体育管理
第三十五章 医药卫生
第一节 机构 队伍
第二节 设施 技术
第三节 卫生保健
第四节 疾病防治
第五节 医药管理
第三十六章 文化
第一节 文化艺术
第二节 艺文著述
第三节 史志档案
第四节 文物
第三十七章 宗教 寺庙
第一节 宗教
第二节 寺庙
第三十八章 方言 俗语
第一节 方言
第二节 俗语
第三十九章 生活 习俗
第一节 人民生活
第二节 民间习俗
第四十章 人物
第一节 人物传
第二节 英模表
第三节 人物名录
附录
地方重要文献辑存
编后记
修志机构、人员及审定单位
· 九江县志 1986-2005 2010年版 PDF电子版下载详细记录了本地的历史、地理、风俗、人物、文教、物产等是广大青少年、海外游子了解家乡、热爱家乡、传承历史文明、建设美好家乡的重要载体和平台的专书。
· 本九江县志 1986-2005 2010年版 PDF电子版下载是PDF电子版不是实体书,PDF电子版可以在电脑、手机上浏览,请您知晓。您可以联系我们查看更多本志的截图
· 需要本地其他志书(地名志、人物志、水利志、植物志、交通志、教育志、农业志、文物志、工业志、土地志、方言志、民族志等)或文史资料请在网站上方搜索框输入地名或关键词检索(例:洪洞)
·有需要联系v;加客服窗口的联系方式
摘要:《九江县志(1986—2005)2010年版》是一部系统记录江西省九江县在二十世纪末至二十一世纪初社会发展全貌的重要文献。这部志书以严谨的史志编纂规范为基础,全面反映了九江县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领域的变迁。其编纂历经数年,凝聚了地方志编纂者的智慧与心血,不仅保存了珍贵的地方记忆,也为研究地方发展史提供了可靠依据。文章从编纂背景与历史价值、政治与经济发展轨迹、社会与文化建设成就、生态与未来展望四个方面,对《九江县志(1986—2005)2010年版》进行全面阐述,旨在揭示这部志书在新时代背景下的文献意义与现实价值。
1、编纂背景与历史价值
《九江县志(1986—2005)》的编纂是在改革开放深入推进、地方志事业重新兴起的时代背景下展开的。1980年代后期,中国各地掀起了第二轮地方志编纂热潮,九江县志编纂委员会在地方党委、政府的支持下,启动了志书修纂工作。此书以1986年至2005年为断限,既承接前志,又为后志奠基,形成了较为系统的历史记录链条。
从史料角度来看,该志以“存真、求实”为原则,搜集了大量第一手资料,包括政府档案、统计数据、口述访谈与民间文献,使其在史实记录上具有较强的权威性。编纂人员在整理过程中注重编年体与类目体的结合,使志书既有系统性,又具可读性。
更为重要的是,《九江县志(1986—2005)》体现了地方志编纂的社会功能。它不仅是地方记忆的守护者,也是县域治理经验的总结者,既为后世研究提供史料支撑,又为当代发展提供思想启示。此书的出版,标志着九江县志编纂工作步入了科学化、规范化的新阶段。
2、政治建设与经济发展
政治体制改革是《九江县志(1986—2005)》的重要篇章之一。该志详细记录了县级党委、人大、政府、政协的机构调整、职能转变与治理模式创新。在二十年间,九江县逐步形成了依法行政、民主决策、社会共治的政治格局,展现出地方政治现代化的轨迹。
在经济建设方面,该志真实呈现了九江县从农业主导型经济向工业与服务业并重结构转型的过程。1980年代末到2000年代初,九江县依托长江黄金水道与京九铁路的区位优势,大力发展港口工业、机械制造、建材、纺织等支柱产业,形成了具有区域影响力的经济板块。
与此同时,志书对农村经济改革进行了细致记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乡镇企业的崛起以及农产品结构调整,使九江县农业现代化迈出坚实步伐。志中还对财政收入、对外贸易、民营经济发展进行了详尽统计,为研究区域经济史提供了宝贵数据。
3、社会变迁与文化传承
社会结构的变化是《九江县志(1986—2005)》中极具代表性的部分。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九江县的社会形态发生了深刻变化。志书记录了人口增长、城乡结构调整、社会保障体系建立等方面的内容,充分反映了社会生活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型轨迹。
在教育事业方面,志书对九江县的基础教育、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发展作了系统梳理。从恢复高考到普及义务教育,再到职业学校与成人教育体系的完善,九江县的教育事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培养了大量地方建设人才。
文化传承与创新同样是志书关注的重点。九江县作为历史文化名县,拥有丰富的文物古迹与民俗传统。志书收录了大量关于庐山文化圈、茶文化、民间戏曲、传统节庆的资料,展示了地方文化的生命力与创造力。这些记录不仅保存了地域文化的脉络,也彰显了九江人民在时代变革中的文化自觉。
4、生态建设与未来展望
《九江县志(1986—2005)》的生态篇章极具前瞻性,它详细记载了县域环境保护政策的制定与实施过程。随着经济的发展,九江县逐步认识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积极推进生态环境治理,建立了多项环境监测与保护制度。
志书中对水资源管理、植被恢复、污染治理等方面均有详实数据。九江县充分利用地理优势,强化长江岸线保护,推进退耕还林、生态农业与湿地恢复工程,使自然环境质量得到显著提升。这些努力不仅改善了生态环境,也为经济与社会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
展望未来,志书以史为鉴,提出了生态文明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思路。它强调要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提升生态质量,为九江县迈向绿色、可持续的未来提供了方向。可以说,这部志书不仅是历史的总结,更是未来的启示录。
总结:
总体而言,《九江县志(1986—2005)2010年版》是一部内容全面、结构严谨、资料翔实的地方志巨著。它以翔实的史料和科学的编纂方法,真实记录了九江县在改革开放二十年间的巨大变化。无论是政治、经济,还是社会、文化、生态,志书都以严谨的笔触描绘了时代的脉搏,反映了地方发展的历程与人民奋斗的印记。
这部志书不仅是地方历史的缩影,更是社会发展的镜鉴。它承载着九江县人民的集体记忆,体现出地方志编纂者对历史的敬畏与责任。在新时代背景下,《九江县志(1986—2005)》的出版具有持续的学术价值与现实启示意义,值得被更多研究者与公众阅读与传承。
本文由nayona.cn整理

联系我们

关注公众号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