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阳劳动保障志 1949-2005 PDF电子版下载
- 格式:PDF电子版
- 微信QQ:
- shuij56
县志简介
【书名】:《长阳劳动保障志 1949-2005》
【作者】:长阳土家族自治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编
【出版社】:长阳清江彩印有限责任公司
【时间】:2007
【页数】:337
概述
大事记
第一章 劳动和社会保障工作机构
第一节 县劳动和社会保障行政机构
第二节 县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企业单位
第三节 党群组织
第二章 劳动工资制度改革
第一节 劳动工资计划体制改革
第二节 用工制度改革
第三节 工资制度改革
第三章 劳动力管理与职业技能开发
第一节 劳动力管理
第二节 职业技能开发
第四章 就业与再就业
第一节 劳动就业
第二节 下岗失业职工再就业
第五章 社会保险
第一节 养老保险
第二节 失业保险
第三节 医疗保险
第四节 工伤和生育保险
第五节 社会保险业务管理
第六章 工资与福利
第一节 工资
第二节 职工离休、退休、退职及管理
第三节 职工福利
第七章 劳动争议处理与劳动保障监察
第一节 劳动争议处理
第二节 劳动保障法规宣传教育
第三节 劳动保障监察执法
第八章 安全监察与劳动保护
第一节 安全生产管理
第二节 劳动安全监察
第三节 劳动保护
编后记
附:《长阳劳动保障志》评审意见
· 长阳劳动保障志 1949-2005 PDF电子版下载详细记录了本地的历史、地理、风俗、人物、文教、物产等是广大青少年、海外游子了解家乡、热爱家乡、传承历史文明、建设美好家乡的重要载体和平台的专书。
· 本长阳劳动保障志 1949-2005 PDF电子版下载是PDF电子版不是实体书,PDF电子版可以在电脑、手机上浏览,请您知晓。您可以联系我们查看更多本志的截图
· 需要本地其他志书(地名志、人物志、水利志、植物志、交通志、教育志、农业志、文物志、工业志、土地志、方言志、民族志等)或文史资料请在网站上方搜索框输入地名或关键词检索(例:洪洞)
·有需要联系v;加客服窗口的联系方式
摘要: 《长阳劳动保障志(1949—2005)》是一部系统记述长阳土家族自治县劳动保障事业发展历程的重要志书,它全面展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长阳在劳动制度、社会保险、就业服务、劳动监察等方面的历史演变与成就。这部志书不仅记录了一个地方劳动保障体系从无到有、从薄弱到完善的艰辛历程,也反映了国家劳动保障政策在地方层面的贯彻落实情况。1949年至2005年间,长阳经历了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深刻转型,劳动保障制度逐步建立与创新,社会保险体系日趋完善,劳动者权益得到有效维护,城乡就业格局发生历史性变化。本文将从劳动制度的形成与演变、社会保险体系的建设、就业与再就业工作的推进、劳动权益保障的强化四个方面,对《长阳劳动保障志(1949—2005)》所蕴含的历史脉络与时代精神进行详细阐述,展现这一时期长阳劳动保障事业的发展轨迹与社会意义。
一、劳动制度的形成与演变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长阳的劳动制度建设从无到有。初期主要以恢复生产、稳定就业为目标,各类工矿企业、手工业合作社逐步建立,劳动关系以国家与集体单位为主体。1950年代初期,政府颁布了一系列劳动法规,建立劳动工资制度,确立了“按劳分配”的基本原则,为长阳的劳动管理奠定了制度基础。
进入1960年代,随着国家经济形势的变化,长阳劳动制度经历了调整与巩固阶段。劳动部门设立,开始对企业用工实行计划管理,工人招工、工资分配、劳动纪律等均纳入政府统一管理。劳动成为社会生产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劳动光荣”的思想深入人心。
改革开放后,劳动制度进入新的历史阶段。1980年代,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长阳逐步推行劳动合同制、岗位责任制,打破了“铁饭碗”格局。到1990年代,劳动就业开始多元化,民营经济、个体经济蓬勃发展,劳动用工形式更加灵活,为劳动保障制度的创新奠定了现实基础。
二、社会保险体系的建设与完善
长阳社会保险体系的建设始于20世纪50年代。当时以国营企事业单位的工伤、医疗、养老救济为主要内容,保障范围较窄。进入1970年代,随着城乡集体经济的发展,部分乡镇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逐步建立起简易的养老和医疗保障制度。
1990年代是社会保险制度改革的关键时期。长阳按照国家统一部署,先后建立了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等基本制度,并在县域范围内逐步推开。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相继设立,个人账户制、统筹基金制等制度被引入,标志着社会保险体系从分散型向系统化迈进。
进入21世纪后,长阳社会保险体系进一步完善,覆盖范围从城镇职工向农村居民延伸。2005年,全县基本实现养老、医疗、工伤、失业、生育保险“五险”全覆盖。社会保险基金监管机制逐步健全,保障水平稳步提高,为劳动者的生活安全和社会稳定提供了有力支撑。
三、就业与再就业工作的推进
就业问题始终是长阳劳动保障工作的核心任务。建国初期,政府通过组织生产合作社、兴办国营企业等方式吸纳大量劳动力,实现了社会就业的基本稳定。1950至1970年代,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统包统配”制度使就业问题得到了有效控制。
改革开放后,随着体制改革和经济转型,就业压力显现。长阳政府相继出台一系列就业促进政策,建立劳动服务中心,鼓励个体经营与乡镇企业发展,为城乡劳动力提供了多样化的就业渠道。特别是1990年代后,县政府实施“再就业工程”,设立再就业培训基地,对下岗职工进行职业技能培训,促进其重新进入劳动力市场。
进入21世纪,长阳大力发展服务业、旅游业、生态农业等新兴产业,创造了大量就业岗位。同时,公共就业服务体系逐步完善,就业援助、职业介绍、技能鉴定等服务体系健全,为劳动者提供了全方位支持。到2005年,全县登记失业率持续下降,就业质量显著提升。
四、劳动权益保障的强化与创新
劳动权益保障是劳动保障事业的核心价值。早在1950年代,长阳就建立了基本的劳动监察制度,对企业工资、工时、安全生产等进行监督。尽管当时制度尚不完善,但对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起到了积极作用。
改革开放后,劳动争议案件逐年增多,劳动监察机构职能逐步强化。1990年代,长阳成立劳动仲裁委员会,建立劳动争议调解、仲裁制度,保障了劳动者通过法律途径维权的权利。同时,劳动监察执法队伍建设不断加强,劳动合同签订率明显提高。
进入21世纪,长阳劳动保障部门积极推行“阳光劳动保障”行动,开展劳动用工检查、工资支付专项整治、工伤保险推广等工作。用人单位守法意识显著增强,劳动环境更加公平公正。劳动法治化、制度化、规范化建设迈上新台阶,劳动保障事业实现历史性跨越。
总结:
《长阳劳动保障志(1949—2005)》记录的不仅是一部地方劳动保障事业的历史,更是一部反映国家社会发展与制度变革的缩影。从劳动制度的萌芽到完善,从社会保险体系的建立到覆盖全民,从就业机制的转型到劳动力素质的提升,从权益保障的初创到法治化进程的深入,这部志书展现了长阳在半个多世纪中的发展轨迹与奋斗历程。
这部志书的编纂,不仅具有学术与史料价值,更为当代劳动保障事业提供了历史借鉴。它提醒我们,劳动保障工作关乎民生福祉,关乎社会稳定与公平正义。长阳的经验表明,只有坚持以人为本,完善制度建设,强化保障落实,才能不断提升人民的获得感与幸福感,推动社会的和谐发展。
本文由nayona.cn整理

联系我们

关注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