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通史 10卷册 2009年版 PDF电子版下载
- 格式:PDF电子版
- 微信QQ:
- shuij56
县志简介
【书名】:《中国文化通史 10卷》
【作者】:郑师渠主编
【出版社】: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时间】:2009
【页数】:439
中国文化通史,明代卷
中国文化通史两宋卷
中国文化通史魏晋南北朝卷
中国文化通史民国卷
中国文化通史清前期卷
中国文化通史先秦卷
中国文化通史隋唐五代卷
中国文化通史辽西夏金元卷
中国文化通史秦汉卷
中国文化通史晚清卷
绪言
第一章 中国文化的起源
第一节 中国境内直立人创造的文化
一、元谋人及其文化遗物
二、蓝田人及其物质文化
三、北京猿人及其文化
四、金牛山人及其文化
五、其他直立人的文化遗存
第二节 中国境内早期智人创造的文化
一、华北地区早期智人的文化
二、东北地区早期智人的文化
三、南方地区早期智人的文化
第三节 中国境内晚期智人创造的文化
一、南方地区晚期智人的文化
二、北方地区晚期智人的文化
三、东北地区晚期智人的文化
第四节 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多元的发生和发展
一、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
二、新石器时代中期文化
三、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
第五节 向文明迈进
一、权力的出现和垄断
二、英雄时代的兼并战争
三、大禹治水和国家的建立
第二章 华夏文化和三代兴亡
第一节 从野蛮到文明
第二节三代变迁和华夏文化的形成
一、夏商时期的氏族封建和巫术神权文化
二、周代的宗法封建和礼乐文化
三、春秋战国地主封建的发展和华夏文化的成熟
第三节 华夏文化对多民族统一国家形成的促进和先导作用
一、三代文化对三代政治沿革的促进作用
二、三代文化对华夏民族形成的促进作用
三、华夏文化对多民族统一国家形成的促进和先导作用
第三章 从神本走向人本
第一节 夏商巫史文化的宗教特征
第二节 周初敬德思想对神权政治的修正
第三节 春秋民本思想的发展
第四节 战国人治思想和集权思想的深入
第四章三代夷夏文化的承袭、交融和影响
第一节 夏文化与中原龙山文化和二里岗早商文化的承袭、叠压关系
第二节 商对四方的开辟及与周边部族的文化交流
一、商的“四土”
二、商对周边地区文化的影响
第三节 西周、春秋疆域的扩大和区域文化的形成
一、西周、春秋疆域的扩大和区域文化的形成
二、西周、春秋时期华夏文化对四边文化的影响
第四节 战国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形成及对四周少数民族文化的影响
一、“冠带七国”——华夏多民族国家形成的前夜
二、战国时期华夏文化对四边的影响
第五章 文字的创制和发展
第一节 汉字的起源
第二节 汉字的性质和结构
第三节 先秦汉字形体的演变
一、商系文字
二、西周春秋系文字
三、六国系文字
四、秦系文字
第六章“形而上”和“形而下”的哲学思索
第一节三代天道观的发展和春秋时期的儒墨“显学”
一、孔子的哲学思想
二、墨子的哲学思想
第二节 战国诸子的哲学思想
一、儒家
二、道家
三、法家
四、《易传》
五、名家
六、阴阳家
七、杂家
第七章政治层级和血缘层次同构的伦理、宗法
第一节 礼制与大小宗
一、宗法制度与礼制等级
二、爵禄制度与礼制等级
三、宗法与礼制等级的破坏
第二节 父死子继与兄终弟及
一、商代兄终弟及到父子相继的发展
二、周代父子相继制与立贵原则的实践
第三节 儒家的伦理观
一、儒家伦理思想的来源
二、孔子和战国儒家的伦理观
第四节 诸子的伦理和宗教观
一、老庄的伦理思想与宗教观
二、墨子的伦理思想与宗教观
三、阴阳五行家的宗教观
第八章 官学到私学的发展
第一节 史前的社会教育及学校的萌芽
一、史前教育的特点
二、学校的萌芽
第二节夏、商、周的官学
一、夏代学校的产生
二、商代学校的发展
三、西周的学校及其教育制度
第三节 春秋战国私学的兴盛
一、孔子办私学
二、墨家的私学集团
三、儒家思孟学派的教学活动
四、荀子的教学活动
五、《大学》、《学记》对古代学校教育的论述
第四节 齐国的稷下学宫和法家的教育主张
一、稷下学宫的创建与发展
二、稷下学宫的特点和学术地位
三、早期法家的教育活动
四、商鞅、韩非的教育主张
第九章 奠基阶段的史学
第一节 史官和史学
第二节 我国最早的王室文诰汇编——《尚书》、《逸周书》
第三节 我国第一部编年史《春秋》及其三传
一、《春秋》
二、《左传》及《公羊传》、《谷梁传》
第四节《国语》、《战国策》等史学著作
一、《国语》
二、《竹书纪年》与《世本》
三、《战国策》
第十章 衣被百代的多彩文学
第一节 远古口头文学
一、原始歌谣
二、神话
第二节 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
一、雅、颂——宗庙史诗和贵族的时事诗、讽谏诗
二、国风——诸侯各国的民俗歌谣
三、《诗经》的艺术成就
第三节 多种色彩的史传文学
一、成熟凝重的《尚书》、《逸周书》、《春秋》
二、长于描写历史事件和战争场面的《左传》
三、“记言”为主的《国语》
四、富于雄辩特色的《战国策》
第四节 理性文化诞育的诸子散文
第五节 绮丽、浪漫的南楚诗歌——楚辞
第十一章 原始、神秘、高超、辉煌的民族艺术
第一节 造型艺术
一、开创中国造型艺术先河的制陶工艺
二、雄浑、神秘的青铜器制作工艺
三、富丽晶莹的玉石雕刻工艺
第二节 织绣艺术
第三节 髹漆艺术
第四节 音乐、舞蹈、绘画
一、美轮美奂的姊妹艺术——音乐、舞蹈
二、奇幻真实的艺术绘画
第十二章 自然科学最早的探索
第一节 对日月星辰的观测和天体运行规律的认识
第二节 数学、力学、光学
一、数学
二、力学
三、光学
第三节 冶炼技术和采矿技术
一、青铜冶铸技术
二、铁冶铸技术
第四节 医学和养生
第十三章三代风俗
第一节 住居与服饰
一、房屋住居
二、服饰
第二节 饮食
一、粮食
二、肉食
三、酒食
四、蔬菜
第三节 婚嫁
第四节 仪礼
一、吉礼
二、嘉礼
三、宾礼
四、军礼
五、凶礼
第五节 养老尚齿
书中引用甲骨著录简称表
参考书目
再版后记
· 中国文化通史 10卷册 2009年版 PDF电子版下载详细记录了本地的历史、地理、风俗、人物、文教、物产等是广大青少年、海外游子了解家乡、热爱家乡、传承历史文明、建设美好家乡的重要载体和平台的专书。
· 本中国文化通史 10卷册 2009年版 PDF电子版下载是PDF电子版不是实体书,PDF电子版可以在电脑、手机上浏览,请您知晓。您可以联系我们查看更多本志的截图
· 需要本地其他志书(地名志、人物志、水利志、植物志、交通志、教育志、农业志、文物志、工业志、土地志、方言志、民族志等)或文史资料请在网站上方搜索框输入地名或关键词检索(例:洪洞)
·有需要联系v;加客服窗口的联系方式
摘要:
《中国文化通史(10卷册,2009年版)》是一部系统、全面梳理中华文明发展历程的学术巨著,由多位著名学者共同撰写。全书以宏阔的历史视野、严谨的史学方法和丰厚的文化内涵,构建出中国文化从原始社会到近现代的演进图景。它不仅展示了思想、制度、艺术、宗教等文化要素的生长脉络,也揭示了不同历史时期文化精神的演变与融合。该书的出版,标志着中国文化史研究进入新的阶段,对理解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多样性与创造性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从“编纂体系与学术价值”“文化演进的历史逻辑”“思想精神的传承脉络”“现代启示与文化自信”四个方面,深入探讨此书的内容架构与学术贡献,并在最后总结其对当代中国文化建设的启示。
1、编纂体系与学术价值
《中国文化通史(10卷册,2009年版)》在结构设计上极具系统性与学术创新性。全书按时间顺序分为十卷,从上古文明的萌芽到现代文化的演变,全面展示了五千年中华文化的形成与发展轨迹。每一卷都由该领域的权威学者负责撰写,既保证了史料的可靠性,又体现了多维度的学术视角。这种宏观与微观结合的编纂方式,使文化史不再仅是事件的罗列,而成为思想与精神的动态叙事。
该书的学术价值主要体现在其史观与方法论的革新上。编者突破了传统政治史的叙述模式,将文化作为贯穿历史的主线,强调文化与社会结构、经济形态、精神信仰之间的互动关系。其叙事逻辑体现了“文化主线论”,即认为文化不是社会的附属,而是文明演进的核心驱动力。这一理论视角,为后来的文化史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学术参照。
此外,本书在史料整合与文本表达上也展现了极高的学术水准。编者大量引用出土文献、碑刻、艺术作品等多种史料类型,通过跨学科的研究方法,将考古学、美学、宗教学、文学史融为一体。这种综合性研究模式,使得《中国文化通史》不仅是一部历史著作,更是一部文化学、思想史、艺术史的百科全书式的成果。
2、文化演进的历史逻辑
在历史逻辑的层面,《中国文化通史》揭示了中国文化演进的连续性与阶段性。作者们认为,中国文化的发展呈现出“积淀—整合—创新”的动态过程。从远古神话到夏商周的礼乐文明,再到秦汉的制度文化、魏晋的玄学思潮、唐宋的理学体系,直至明清的社会文化转型,这一脉络清晰地展示了中华文明在延续中不断更新的内在逻辑。
书中尤为重视“文化心态”的变化。文化不仅仅是制度与物质的产物,更是思想方式与精神结构的体现。例如,从先秦的“道德秩序”到宋明理学的“心性之学”,再到近代“民族意识”的觉醒,文化的演进始终与人们的精神追求密切相关。这种以“人”为中心的叙事方式,使历史叙述更具温度与生命力。
值得注意的是,本书还揭示了中国文化在面对外来冲击时的自我调适机制。无论是佛教传入后的本土化,还是近代西方文化输入后的融合创新,都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包容性与适应力。正是这种“文化自愈”与“内在生成”的机制,保证了中华文明在多次危机中得以延续与再生。
3、思想精神的传承脉络
思想是文化的灵魂,而《中国文化通史》最具特色的部分,正是对思想精神传承脉络的梳理。该书以哲学思想为主轴,系统描绘了儒、道、佛三家思想的互动与融合过程。它不仅呈现了各个思想体系的形成背景与历史贡献,也分析了它们在不同社会环境下的演变与影响,从而展现出中国思想文化的丰富层次与延续精神。
儒家思想作为中国文化的主干,在书中被赋予了核心地位。编者将儒学视为中国文化精神的凝聚点,强调其在人伦秩序、政治伦理、教育理念中的深远作用。同时,本书也突破了传统“儒学中心论”的局限,充分肯定道家与佛家的哲理价值,揭示出“三教合一”的文化特征,反映出中国思想史中“兼容并包”的智慧传统。
书中还特别关注思想与时代变迁的互动关系。例如在明清之际,理学逐渐向心学转变,个体意识与社会意识的矛盾日益凸显;到了近代,民族危机促使文化思想发生“转向”,激发出启蒙、科学、民主等现代意识。这些思想流变,既是时代的反映,也是文化精神自我调整的结果,构成了理解现代中国的重要思想根基。
4、现代启示与文化自信
《中国文化通史(2009年版)》不仅是对过去的回顾,更具有深刻的现实启示意义。它在全球化语境下重新阐释中国文化的价值,强调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的重要性。通过对历史的系统整理,读者能够认识到中华文化的持续生命力,从而在面对现代化挑战时,找到民族精神的坚实依托。
该书的现代启示首先体现在文化主体意识的强化上。在信息化与多元化的今天,文化认同成为社会凝聚的重要因素。本书通过历史叙述,使人们重新理解传统文化的当代意义,强调应以“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路径,实现传统与现代的有机融合。
同时,本书也为中国文化走向世界提供了思想资源。它通过揭示中华文明的包容性、理性精神与道德伦理,为当代中国参与全球文明对话提供了自信的文化立场。可以说,《中国文化通史》不仅是一部学术著作,更是一部唤醒文化自觉、强化民族精神的“心灵史诗”。
总结:
综观《中国文化通史(10卷册,2009年版)》,这部巨著以宽广的历史视野、严谨的学术方法和深厚的文化情怀,为理解中华文明提供了一把钥匙。它不仅再现了中国文化的发展全貌,也揭示了文化演变的内在逻辑与思想力量。在这部通史中,文化不再是被动的记录者,而成为推动历史前行的主体力量。
在当代语境下,阅读《中国文化通史》不仅是一种学术探索,更是一种精神追寻。它让我们重新认识到中华文化的连续性与创造性,从历史的深处汲取智慧,以文化的力量塑造未来的信心。正如书中所传达的那样,唯有在传承中创新,在回望中前行,中华文明才能焕发出新的时代光辉。
本文由nayona.cn整理

联系我们

关注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