灌县聚源乡志_1982_PDF电子版
- 格式:PDF电子版
- 微信QQ:
- shuij56
县志简介
【书名】:《灌县聚源乡志》
【作者】:四川省灌县《聚源乡志》编写领导小组编
【出版社】:
【时间】:1982
【页数】:145
【ISBN】:
第一篇 建置沿革
第一章 古导江铺的建置
第二章 新场、聚源的得名
第三章 清代的建置沿革
第四章 民国时期的建置沿革
第五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建置沿革
第二篇 地理
第一章 位置、疆域
第二章 地貌、水系
第三章 土壤
第四章 气候
第五章 物产
第六章 自然灾害
第七章 大队及主要地名
第八章 人口
第三篇 政治
上篇
第一章 民国时期的政权机构
第一节 乡政权机构
第二节 乡民代表会
第二章 民主革命时期的政治
第一节 辛亥革命在聚源
第二节 防区制和联保制时期的聚源乡
第三节 国民党、三青团在聚源的组织
第四节 群众的抗暴斗争
第五节 中共地下党在聚源的革命斗争
第六节 抗日战争时期的聚源乡
第七节 解放前夕聚源的政治局面
下篇
第三章 聚源解放后的政权建设
第一节 乡政权机构
第二节 乡人民代表大会
第四章 建国三十二年的政治
第一节 征粮和平息叛乱
第二节 建立农民协会
第三节 减租退押、清匪反霸
第四节 土地改革
第五节 抗美援朝
第六节 统购统销
第七节 肃反、镇反、整风、反右
第八节 人民公社化和大跃进运动
第九节 纠正农村中“左”的错误
第十节 社会主义教育运动
第十一节 十年内乱
第十二节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拨乱反正
第五章 中国共产党及群团组织的建立和发展
第一节 党的组织建设
第二节 共产主义青年团
第三节 工会
第四节 贫下中农协会
第五节 妇代会
第六节 工商联合会
第六章 民兵建设与政法、民政
第一节 民兵武装
第二节 治安保卫
第三节 司法调解
第四节 民政工作
第四篇 农业
第一章 农业自然条件和发展概述
第二章 民国时期的农业
第三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的农业管理体制
第四章 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第五章 农业(种植业)
第一节 概况
第二节 粮食作物
第三节 经济作物
第四节 农业科学技术的推广
第五节 选育、引进和推广良种
第六节 化肥的使用
第七节 植保工作
第八节 农业耕作技术的改革
第六章 林业及其它多种经营
第一节 林业
第二节 栽桑养蚕
第三节 花果园
第四节 养鱼
第五节 养蜂
第七章 畜牧业
第八章 水利和农田基本建设
第一节 水利
第二节 农田基本建设
第九章 农机、沼气
第一节 农具改革、农业机械化的发展
第二节 沼气
第十章 公社的经营管理和农民生活的改善
第一节 人民公社的经营管理
第二节 农民生活的改善
第十一章 建国后聚源乡农业的先进单位和知名人士
第五篇 社队企业
第一章 民国时期聚源乡的手工业
第二章 建国后社队企业的发展
第三章 水力发电
第一节 黄鹤电站
第二节 电管站
第四章 农机五金
第一节 农机站
第二节 五金厂
第三节 农具厂
第五章 建筑运输
第一节 建筑业
第二节 运输业
第六章 轻工服务
第一节 轻化厂
第二节 制鞋厂
第三节 服装厂
第七章 加工酿造
第一节 油厂
第二节 蚕茧站
第三节 贵妃曲酒厂
第八章 园艺
第一节 园艺场
第二节 知青农场
第三节 三坝大队果园
第六篇 交通邮电
第一章 交通
第一节 清代的驿道和驿站
第二节 民国时期的公路和小道
第三节 建国后的交通
第二章 邮电
第七篇 财贸金融
第一章 民国时期聚源的商业
第二章 建国后的国营商业和供销社
第一节 供销社的建立和发展
第二节 供销社的下属机构
第三节 粮食局聚源仓库
第四节 聚源食品站
第三章 财政税收
第一节 民国时期的赋税
第二节 建国后的财政税收
第四章 农村金融
第一节 民国时期的金融状况
第二节 民国时期的农村合作社
第三节 建国后的农村信用合作社
第八篇 教育
第一章 清末的私塾、义馆
第二章 民国时期的教育概况
第一节 中心国民学校
第二节 保国民学校
第三章 建国以来教育事业的发展
第一节 扫盲教育
第二节 小学教育
第三节 民办教育
第四节 中学教育
第九篇 文化和古迹遗址
第一章 文化
第一节 民国时期的文化概况
第二节 建国三十二年来的文化事业
第二章 古迹遗址
第一节 古导江县遗址
第二节 迎祥寺和杨妃池
第三节 司马相如墓道碑和聚源场其它庙馆
第十篇 医药卫生
第一章 民国时期的医药卫生概况
第一节 中药店铺
第二节 中(草)医生
第三节 瘟疫
第二章 建国三十二年来的卫生工作
第一节 公社医院
第二节 合作医疗与赤脚医生
第三节 妇幼保健
第四节 卫生防疫
第三章 计划生育
第十一篇 社会
第一章 民国时期聚源的社会概况
第二章 民国时期的社会组织
第一节 袍哥、青帮
第二节 宗祠
第三节 行会
第四节 慈善会
第三章 民国时期的社会风俗
第一节 旧礼俗
第二节 场期、庙会
第四章 社会主义新风尚逐渐形成
第十二篇 人物
第十三篇 拾遗
第十四篇 大事年表
编后记
· 灌县聚源乡志_1982_PDF电子版详细记录了本地的历史、地理、风俗、人物、文教、物产等是广大青少年、海外游子了解家乡、热爱家乡、传承历史文明、建设美好家乡的重要载体和平台的专书。
· 本灌县聚源乡志_1982_PDF电子版是PDF电子版不是实体书,PDF电子版可以在电脑、手机上浏览,请您知晓。您可以联系我们查看更多本志的截图
· 需要本地其他志书(地名志、人物志、水利志、植物志、交通志、教育志、农业志、文物志、工业志、土地志、方言志、民族志等)或文史资料请在网站上方搜索框输入地名或关键词检索(例:洪洞)
·有需要联系v;加客服窗口的联系方式
摘要:《灌县聚源乡志_1982_PDF电子版》作为西南地区地方志编纂的重要成果,真实记录了四川灌县聚源乡在20世纪中叶的自然环境、社会结构、经济发展与文化传承等方方面面的历史风貌。这部乡志不仅承载了地方记忆,也是研究区域社会变迁的重要文献。通过中国地方史志网的数字化整理与传播,使这份珍贵的历史资料得以被更广泛的学术界与公众所利用。本文将从四个方面对《灌县聚源乡志》进行深入解读:一是梳理其历史编纂背景与成书缘起;二是分析其自然与人文地理特征;三是探讨其中所体现的社会经济变迁;四是评述该志在当代数字化传播中的价值与意义。文章旨在全面呈现这部乡志的史料价值、文化厚度与时代启示,展示其在西南地方史研究中的独特地位。
1、历史编纂背景与成书缘起
《灌县聚源乡志》的编纂始于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当时全国范围内地方志事业逐步恢复,四川省也掀起了地方史志重修的浪潮。聚源乡地处成都平原西部,是灌县(今都江堰市)的一个历史悠久的乡镇,拥有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为了记录改革开放前后的社会变迁与自然风貌,当地政府组织了学者、乡贤与干部共同参与乡志的修撰工作。
编纂团队以“修志为民、以史为鉴”为宗旨,广泛搜集档案资料与民间口述史料,经过数年的整理,于1982年正式完成出版。这部乡志不仅是对地方历史的系统梳理,更是对聚源乡社会生活的全景式记录,具有极高的史料真实性与地域代表性。
从编纂体例上看,《聚源乡志》承袭传统志书体例,兼容志、表、图、录等多种形式,既具学术严谨性,又具地方特色。其出版为四川西部地方志系统建设提供了重要参考,也为后来乡镇志书的编纂树立了范例。
2、自然与人文地理特征
聚源乡地处岷江下游冲积平原,地势平坦,水系纵横,是都江堰水利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该志对自然地理进行了详尽记载,涵盖地形地貌、水文气候、动植物资源等方面,特别强调了都江堰水利工程对农业生产与生态环境的深远影响。
在地理部分,志书详细描绘了聚源乡的土壤类型、农作物分布及耕地利用情况,这些资料为后来的农业研究与生态规划提供了重要参考。其对气候规律的描述亦显示出当时地方志在自然科学记录方面的严谨态度。
人文地理方面,《聚源乡志》重点记录了乡村聚落形态、传统建筑风貌及民俗信仰。例如对“聚源古庙会”“清溪书院”等文化地标的记载,生动展现了聚源乡的精神生活与地方认同。这些资料不仅具有文化研究价值,也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提供了依据。
3、社会经济变迁的历史印记
经济篇章是《聚源乡志》最具研究价值的部分之一。该志以详实的统计数据与典型事例,描绘了聚源乡从农业主导型经济向多元化生产体系过渡的历程。1980年代初,乡镇企业开始萌芽,手工业、建筑业、商贸业逐渐繁荣,为后来的农村经济改革提供了现实基础。
农业方面,志书细致记录了水稻、小麦、油菜等主要作物的种植结构变化及农田水利建设情况。其对“人工灌溉与自然引水相结合”的经验总结,体现了当地农民在生产实践中的智慧。经济数据的系统保存,使后人能够直观地了解改革开放前后农村经济形态的转变。
社会结构方面,志书对人口构成、教育发展、医疗体系与基层政权建设都有详尽记载。特别是在教育部分,对当时乡村小学普及率、师资来源及文化活动的描述,展现出乡村社会文化生活的活力与向上精神。社会变迁的轨迹在这部志书中得到了完整呈现。
4、数字化传承与学术价值
随着数字人文研究的兴起,《灌县聚源乡志_1982_PDF电子版》在中国地方史志网的发布,标志着地方志从纸质向数字化的转型。这一过程不仅使地方志资源得以更高效地传播,也为研究者提供了更便利的检索与分析手段。
数字化版本的推出,使得《聚源乡志》的学术价值得以进一步挖掘。学者们可以通过文本检索、语义分析等方法,对聚源乡的社会演变、经济结构、文化传承等问题展开跨学科研究,从而让地方史研究与现代信息技术深度结合。
此外,中国地方史志网通过分类整理与开放下载,推动了地方文化资源的共享化与大众化。《灌县聚源乡志》的电子化传播,使地方志不仅是档案馆中的历史文献,更成为社会公众认识乡村历史与文化的重要窗口。这种新型传播模式,提升了地方志的时代影响力与学术生命力。
总结:
综上所述,《灌县聚源乡志_1982_PDF电子版》既是一部真实记录聚源乡社会经济与文化变迁的历史文献,也是一份承载地方记忆的重要精神遗产。从编纂背景到内容结构,从自然人文到社会经济,它展示了西南地区乡村社会的丰富面貌与发展轨迹。数字化的呈现使其超越时空局限,焕发出新的学术价值与文化光彩。
这部乡志不仅为研究四川地区的社会史、经济史、民俗文化提供了珍贵资料,也启示我们如何在新时代背景下保护、传承与再利用地方史志资源。通过中国地方史志网的传播,《聚源乡志》已成为连接历史与现实的重要桥梁,让地方文献在数字时代重焕生机。
本文由nayona.cn整理

联系我们

关注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