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冈县三十年史料汇编 1949-1979 PDF电子版下载
- 格式:PDF电子版
- 微信QQ:
- shuij56
县志简介
【书名】:《黄冈县三十年史料汇编 1949-1979》
【作者】:《黄冈县三十年史料汇编》编辑
【出版社】:《黄冈县三十年史料汇编》编辑室
【时间】:1980
【页数】:394
目 录
县治沿革
中国共产党黄冈县历次代表大会简介
中共黄冈县委机关机构设置变化情况及主要领导成员
黄冈县历届人民代表大会简介
黄冈县国家机关机构设置变化情况及主要领导成员
我县地形区域和三十年建设成就概况
我县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农业科学实验与技术推广
大兴水利山河巨变
林业建设迈开了新的步伐
兴旺的畜牧业
科学养鱼提高单产
蓬勃发展的社队企业
向农业机械化迈进
前进中的机械和化肥工业
轻纺工业展新颜
电力建设飞速发展
基建工业面貌新
水陆交通日新月异
邮电网点遍布城乡
财政工作的巨大成就
发展金融事业促进经济建设
基本建设投资成效大
粮食工作成就辉煌
国营商业日益繁荣
农村商业购销两旺
外贸事业欣欣向荣
加强工商管理活跃城乡市场
组织物资供应支援工农业生产
劳资工作的发展和成绩
党组织的建设与发展
围绕党的中心做好宣传工作
加强纪律检查维护党规党法
统战与外事工作
工会组织的健全和发展
贫下中农翻身作主人
做好团的工作发挥突击作用
妇女得解放顶起“半边天”
人民武装建设三十年
加强公安工作保卫无产阶级专政
人民检察机关的庄严职责
依照国家法律做好司法工作
为国分忧为民解愁
教育事业今非昔比
大有作为的事业
文化艺术百花争妍
发展医疗卫生事业提高人民健康水平
计划生育工作成绩显著
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
科学技术事业的发展
高速发展的广播事业
黄州古城换新天
黄州城人防工程建设
团风镇的变迁
· 黄冈县三十年史料汇编 1949-1979 PDF电子版下载详细记录了本地的历史、地理、风俗、人物、文教、物产等是广大青少年、海外游子了解家乡、热爱家乡、传承历史文明、建设美好家乡的重要载体和平台的专书。
· 本黄冈县三十年史料汇编 1949-1979 PDF电子版下载是PDF电子版不是实体书,PDF电子版可以在电脑、手机上浏览,请您知晓。您可以联系我们查看更多本志的截图
· 需要本地其他志书(地名志、人物志、水利志、植物志、交通志、教育志、农业志、文物志、工业志、土地志、方言志、民族志等)或文史资料请在网站上方搜索框输入地名或关键词检索(例:洪洞)
·有需要联系v;加客服窗口的联系方式
摘要:《黄冈县三十年史料汇编(1949—1979)》是一部具有重要史学价值与地方文化意义的史料集,它以翔实的档案文献、口述资料和统计数据,系统记录了新中国成立后黄冈县三十年间的社会变迁、政治建设、经济发展、文化教育及群众生活的历史轨迹。本文将从四个方面展开论述:一是政治建设与社会变革,揭示地方政权从旧制向新制的转型与巩固;二是经济发展与产业变迁,探讨黄冈在农业、工业、手工业领域的演进与突破;三是文化教育与思想建设,反映教育体制改革与文化生活的多元化发展;四是民生改善与社会风貌,展现三十年间人民生活的巨大变化与社会风气的演变。通过全面梳理与深入分析,本篇旨在还原黄冈县从1949年至1979年的历史全貌,揭示这一时期地方发展的规律与精神风貌,为研究湖北地区乃至中国地方史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依据。
一、政治建设与社会变革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黄冈县的政治格局发生了根本变化。《黄冈县三十年史料汇编(1949—1979)》中详细记载了地方政权的建立过程,从接管旧政权机构到组建人民政府,标志着政治权力从封建余绪向人民民主制度的过渡。这一阶段的政治变革,不仅体现在体制建设上,更体现在思想观念与社会秩序的重塑上。
土地改革是黄冈县政治变革的重要篇章。史料中对土地改革运动的组织方式、群众参与度及成果都有详尽描述。通过分田到户、废除地主土地制度,广大农民第一次真正成为土地的主人,这一变革为新政权的稳定与农村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1950年代至1970年代,黄冈县的政治建设不断深化。党的基层组织逐步健全,干部队伍经受了多次整风整党和思想教育运动的锤炼。特别是在“大跃进”与“文化大革命”期间,县政权的运行方式及社会动员形态也经历了剧烈波动,这一过程反映出地方政治生态在国家政治浪潮中的复杂性与适应性。
二、经济发展与产业变迁
在经济建设方面,《黄冈县三十年史料汇编(1949—1979)》充分展示了一个农业县向多元经济结构转变的过程。1949年后,县内大力推广互助组、合作社等集体经济组织形式,从传统个体农业迈向集体化生产。史料中可见,1956年全县基本完成农业合作化,为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奠定基础。
随着国家政策的推动,黄冈县的工业与手工业也逐步发展。1950年代末期,县属小型机械厂、纺织厂、砖瓦厂等陆续建立,这些初级工业形态不仅提高了县域经济自给能力,也为城乡就业提供了新渠道。到1970年代,部分乡镇实现了小型机械化生产,初步形成了工农并举的经济格局。
经济结构调整过程中,水利与交通建设发挥了关键作用。史料记载,黄冈在1950至1970年代修建了多处水库与灌溉系统,大幅提升了农业产能。同时,公路与渡口建设改善了县域交通条件,促进了物资流通和区域经济融合,为后续经济腾飞积蓄了动力。
三、文化教育与思想建设
教育事业是《黄冈县三十年史料汇编(1949—1979)》中最具温度的一部分。新中国成立初期,黄冈县教育资源匮乏、师资短缺,但在国家“扫盲”政策的推动下,全县开展了大规模的文化补习与扫盲运动,使广大农民群众第一次接触文字与知识。史料中显示,到1956年,全县基本普及小学教育,文盲率显著下降。
1960年代至1970年代,随着政治运动的频繁,教育体制经历了多次调整。特别是在“文化大革命”时期,学校教育与政治学习紧密结合,劳动与课堂并重,形成了独特的“半工半读”教育模式。虽然学术氛围受到限制,但这一时期的教育实践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青年的劳动意识与集体观念。
文化事业方面,黄冈县的文艺团体、群众剧社和乡村文化站蓬勃发展。史料中记录了大量地方文艺活动、戏曲改革与农民业余创作的案例,这些文化现象反映了人民群众对新生活的热情表达,也展示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在基层的广泛影响力。
四、民生改善与社会风貌
在民生领域,《黄冈县三十年史料汇编(1949—1979)》呈现出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的真实画面。土地改革后,农民生活初步改善;到1950年代末,随着农业合作化与粮食产量提升,居民的温饱问题基本得到缓解。史料中提到,农村住房条件改善,农具机械化水平提高,生活用品逐渐丰富。
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同样值得关注。县政府在1950年代初成立了人民医院、乡村卫生所,并推行“赤脚医生”制度,有效解决了农村医疗难题。到1970年代末,黄冈县已形成较完善的基层医疗网络,防疫与公共卫生工作得到显著进步。
社会风貌的变化是三十年历史的缩影。史料中多次提及群众组织活动、妇女解放运动及青年团建设,这些社会运动不仅推动了性别平等与社会参与,也促使传统观念逐渐转变。黄冈人民的精神面貌从被动生存走向积极创造,体现出新社会的进步与自信。
总结:
综观《黄冈县三十年史料汇编(1949—1979)》,这部史料集以详实的史实与鲜活的案例,再现了黄冈县在新中国成立后的社会演进过程。政治体制的重塑、经济结构的优化、文化教育的繁荣与民生水平的提升,共同构成了黄冈三十年发展的宏伟画卷。这不仅是地方史的记载,更是一个时代中国社会缩影的生动呈现。
该史料汇编以地方视角映照国家变迁,为研究者提供了丰富的第一手资料。它让人们看到地方如何在国家政策引导下实现现代化转型,也揭示了人民群众在历史洪流中的主体作用与创造精神。黄冈三十年的历史,是地方与国家命运共振的真实写照,亦是新中国地方建设的典范之一。
本文由nayona.cn整理

联系我们

关注公众号

